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41175 阅读:2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7 02:45
在电梯的层站门装置中,在层站门主体的门套侧端部设有门侧门套封闭部。在层站门框的纵架设有在层站门主体全闭时与门侧门套封闭部抵接的纵架封闭部。在门侧门套封闭部和纵架封闭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设有由弹性体构成的门套气密部材。门侧门套封闭部和纵架封闭部的抵接面相对于层站门主体的开闭方向向如下方向倾斜,该方向是由于层站门主体因层站与井道之间的气压差而受到的力,使门套气密部材产生弹性变形的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梯的层站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开闭电梯的层站出入口的层站门装置,特别是涉及用于减小气流噪音的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在高扬程的电梯中,由于在层站和井道之间会产生压力差,因此,会引起空气从层站门的周围的间隙向井道流出或流入,此时会产生被称作气流噪音的鸣叫音。对此,在现有的气流抑制装置中,通过在井道设置层站以外的开口部来控制井道内的空气流,由此减弱了层站门的周围的空气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另外,在现有的电梯出入口装置中,当层站门全闭时,通过多个遮烟板堵塞层站门与层站门框之间的间隙。由此,防止了因轿厢升降而在井道内产生的高速气流通过层站门的周围的间隙,从而减小了由高速气流导致的鸣叫音的产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在现有的电梯中,在轿厢室和轿厢门之间设有隔音装置,所述隔音装置在轿厢门全闭时堵塞轿厢门的周围的间隙。由此,能够减轻轿厢高速行驶时产生的噪音向轿厢内的侵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4)。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1357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7268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6-247675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0-12034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I所示的现有的气流抑制装置中,由于需要在建筑物新设置开口部,因此,可能会对建筑物的布局或设计产生障碍,另外,还需要大规模的控制装置,从而导致成本升高。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现有的电梯出入口装置中,为了使遮烟板紧密贴合于门框,需要增大层站门装置的关闭力,从而使得层站门装置的负载增大。如果遮烟板的接触状态不充分,则会部分地产生细微的间隙,从而在该部分产生气流噪音,因此无法得到充分的效果。因此,需要遍及层站门的整个周围以一定程度以上的按压力将遮烟板向门框按压,需要增加层站门装置的关闭力。另外,在专利文献3、4所示的现有的电梯中,由于没有考虑在层站和井道之间因压力差而产生的气流噪音,因此,即使将这些结构应用于层站门装置,也无法高效地降低气流噪音。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抑制关闭力增大的同时以简单的结构降低气流噪音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具有:层站门框,其具有设在层站出入口左右的纵架和设在层站出入口的上部的顶架;和层站门主体,其开闭层站出入口,在层站门框设有门框侧封闭部,在层站门主体设有门侧封闭部,在层站门主体全闭时,门侧封闭部抵接于门框侧封闭部而堵塞层站门主体与层站门框之间的间隙,门侧封闭部包括门侧门套封闭部,门侧门套封闭部设于层站门主体的门套侧端部,门框侧封闭部包括纵架封闭部,纵架封闭部设于纵架,且在层站门主体全闭时与门侧门套封闭部抵接,在门侧门套封闭部和纵架封闭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设有由弹性体构成的门套气密部材,门侧门套封闭部与纵架封闭部的抵接面相对于层站门主体的开闭方向向如下方向倾斜,该方向是由于层站门主体因层站与井道之间的气压差而受到的力,使门套气密部材产生弹性变形的方向。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中,如果层站门主体因层站和井道之间的气压差而受到力,则门套气密部材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气密性增大,因此能够在抑制关闭力增大的同时以简单的结构降低气流噪音。【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的概要结构图。图2是示出图1的下部层站门装置的主视图。图3是沿图2的II1-1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IV-1V线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对图3的层站门主体从层站侧施加有压力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示出对图4的层站门主体从层站侧施加有压力的状态的剖视图。图7是对图3的层站门主体即将全闭之前的状态和全闭时的状态进行比较并示出的说明图。图8是示出图7的门套气密部材和纵架封闭部的抵接面与层站门主体的正面成直角的比较例的说明图。图9是对图3的层站门主体被安装于基准位置的状态和从基准位置偏移后的状态进行比较并示出的说明图。图10是示出图9的门套气密部材和纵架封闭部的抵接面与层站门主体的正面成直角的比较例的说明图。图11是图1的上部层站门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图12是图1的上部层站门装置的纵剖视图。图13是示出对图11的层站门主体从井道侧施加有压力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4是示出对图12的层站门主体从井道侧施加有压力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的水平剖视图。图17是图15或图16的层站门装置的纵剖视图。图18是示出图17的层站门装置的俯视图。图19是示出将图17的上部气密部材应用于图1的上部层站门装置的例子的剖视图。图20是示出图19的上部层站门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实施方式I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的概要结构图,在该例子中,示出了穿梭式电梯。在穿梭式电梯中,轿厢在至少一个低层停止楼层和至少一个高层停止楼层之间往复运转(直达运转)。图中,在井道I的上部设置有机房2。在机房2设置有曳引机(驱动装置)3、反绳轮4和运行控制装置(控制盘)5。曳引机3具有:驱动绳轮6 ;使驱动绳轮6旋转的曳引机马达;以及对驱动绳轮6的旋转进行制动的曳引机制动器(电磁制动器)。在驱动绳轮6和反绳轮4卷绕有悬吊构件7。作为悬吊构件7,使用多根绳索或多根带。在悬吊构件7的第I端部连接有轿厢8。在悬吊构件7的第2端部连接有对重9。轿厢8和对重9被悬吊构件7悬挂在井道I内,并通过曳引机3而在井道I内升降。运行控制装置5通过控制曳引机3来控制轿厢8的运行。在轿厢8设有用于开闭轿厢出入口的轿厢门装置10。在低层停止楼层设有下部层站门装置11。在高层停止楼层设有上部层站门装置12。层站门装置11、12在轿厢8靠站时与轿厢门装置10卡合,由此与轿厢门装置10联动地进行开闭动作。图2是示出图1的下部层站门装置11的主视图,图3是沿图2的II1-1II线的剖视图,图4是沿图2的IV-1V线的剖视图,在该例子中,示出了双门中央对开式的门装置。在层站出入口设有层站门框13。层站门框13具有:一对纵架14,它们设在层站出入口的左右;和顶架15,其设在层站出入口的上部。顶架15水平地固定于纵架14的上端部之间。层站出入口通过一对层站门主体(门板)16开闭。在层站出入口的上部设有对层站门主体16的开闭进行引导的吊轨(未图示)。层站门主体16悬挂于吊轨,并与轿厢门装置10联动地进行开闭动作。各层站门主体16具有面对层站的正面16a和面对井道I的背面16b。在各层站门主体16的背面16b的门套相反侧端部固定有门挡橡胶17。门挡橡胶17被夹持在门挡橡胶按压部材18和层站门主体16之间,所述门挡橡胶按压部材18固定于背面16b。另外,门挡橡胶17连续地配置于层站门主体16的整个高度方向。由此,在层站门主体16全闭时,门挡橡胶17互相抵接,从而将层站门主体16之间的间隙被密闭。在各层站门主体16的背面16b的下端部固定有加强板19。在加强板19固定有多个门脚20。门脚20在层站门主体16的宽度方向上互相隔开间隔地配置。另外,在加强板19固定有下部气密部材21。下部气密部材21被夹持在下部按压部材22和加强板19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的层站门装置,所述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具有:层站门框,其具有设在层站出入口左右的纵架和设在所述层站出入口的上部的顶架;和层站门主体,其开闭所述层站出入口,在所述层站门框设有门框侧封闭部,在所述层站门主体设有门侧封闭部,在所述层站门主体全闭时,所述门侧封闭部抵接于所述门框侧封闭部而堵塞所述层站门主体与所述层站门框之间的间隙,所述门侧封闭部包括门侧门套封闭部,所述门侧门套封闭部设于所述层站门主体的门套侧端部,所述门框侧封闭部包括纵架封闭部,所述纵架封闭部设于所述纵架,且在所述层站门主体全闭时与所述门侧门套封闭部抵接,在所述门侧门套封闭部和所述纵架封闭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设有由弹性体构成的门套气密部材,所述门侧门套封闭部与所述纵架封闭部的抵接面相对于所述层站门主体的开闭方向向如下方向倾斜,该方向是由于所述层站门主体因层站与井道之间的气压差而受到的力,使所述门套气密部材产生弹性变形的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梯的层站门装置,所述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具有: 层站门框,其具有设在层站出入口左右的纵架和设在所述层站出入口的上部的顶架;和 层站门主体,其开闭所述层站出入口, 在所述层站门框设有门框侧封闭部, 在所述层站门主体设有门侧封闭部,在所述层站门主体全闭时,所述门侧封闭部抵接于所述门框侧封闭部而堵塞所述层站门主体与所述层站门框之间的间隙, 所述门侧封闭部包括门侧门套封闭部,所述门侧门套封闭部设于所述层站门主体的门套侧端部, 所述门框侧封闭部包括纵架封闭部,所述纵架封闭部设于所述纵架,且在所述层站门主体全闭时与所述门侧门套封闭部抵接, 在所述门侧门套封闭部和所述纵架封闭部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设有由弹性体构成的门套气密部材, 所述门侧门套封闭部与所述纵架封闭部的抵接面相对于所述层站门主体的开闭方向向如下方向倾斜,该方向是由于所述层站门主体因层站与井道之间的气压差而受到的力,使所述门套气密部材产生弹性变形的方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层站门装置,其中,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圭悟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