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41174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7 02:45
在双层电梯中,上轿厢和配置在上轿厢下方的下轿厢能够在主框的内侧上下移动,主框能够在井道内升降。在主框的上部设有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其具有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产生使上轿厢和下轿厢上下移动的驱动力。在上轿厢设有第1上轿厢吊轮和第2上轿厢吊轮,在下轿厢设有第1下轿厢吊轮和第2下轿厢吊轮,在主框的上部设有上轿厢侧返回轮和下轿厢侧返回轮。上轿厢和下轿厢通过轿厢位置调整用悬吊体悬挂于主框,轿厢位置调整用悬吊体具有与主框的上部连接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轿厢位置调整用悬吊体从一端部起,依次被卷绕到第1上轿厢吊轮、上轿厢侧返回轮、第2上轿厢吊轮、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第1下轿厢吊轮、下轿厢侧返回轮以及第2下轿厢吊轮而到达另一端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双层电梯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层电梯,其能够调整上轿厢与下轿厢之间的间隔。
技术介绍
过去公知有这样的双层电梯,在设于主框的轿厢位置调整用曳引机的驱动绳轮卷绕用于悬挂上轿厢和下轿厢的绳索,通过使驱动绳轮旋转,使上轿厢和下轿厢相对于主框上下移动,从而调整上轿厢与下轿厢之间的间隔。绳索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分别与主框的上部连接。并且,绳索在驱动绳轮与绳索的一端部之间被卷绕到上轿厢的吊轮,在驱动绳轮与绳索的另一端部之间被卷绕到下轿厢的吊轮。因此,绳索对上轿厢和下轿厢的悬挂方式是2:1绕绳方式(参照专利文献I和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 - 33187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 - 30948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轿厢和下轿厢的乘梯定员随着电梯的大容量化而增加时,施加给轿厢位置调整用曳引机的负荷增大,因而导致轿厢位置调整用曳引机大型化。由此,导致双层电梯整体大型化,并且成本增加。本专利技术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电梯,即使上轿厢和下轿厢的乘梯定员增加,也能够抑制大型化和成本增加。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电梯具有:主框,其能够在井道内升降;上轿厢,其能够在主框的内侧上下移动;下轿厢,其配置在主框的内侧且上轿厢的下方,能够上下移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其设于主框的上部,具有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产生使上轿厢和下轿厢上下移动的驱动力;第I上轿厢吊轮和第2上轿厢吊轮,它们分别设于上轿厢;第I下轿厢吊轮和第2下轿厢吊轮,它们分别设于下轿厢;上轿厢侧返回轮和下轿厢侧返回轮,它们分别设于主框的上部;以及轿厢位置调整用悬吊体,其具有分别与主框的上部连接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从一端部起,依次被卷绕到第I上轿厢吊轮、上轿厢侧返回轮、第2上轿厢吊轮、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第I下轿厢吊轮、下轿厢侧返回轮以及第2下轿厢吊轮而到达另一端部,将上轿厢和下轿厢悬挂于主框。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双层电梯中,悬挂上轿厢和下轿厢的轿厢位置调整用悬吊体具有分别与主框的上部连接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从一端部起,依次被卷绕到第I上轿厢吊轮、上轿厢侧返回轮、第2上轿厢吊轮、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第I下轿厢吊轮、下轿厢侧返回轮以及第2下轿厢吊轮而到达另一端部,因而,即使上轿厢和下轿厢的乘梯定员增加,也能够减小施加给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负荷。因此,能够抑制由于上轿厢和下轿厢的乘梯定员的增加引起的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大型化,能够抑制双层电梯整体的大型化。并且,由于能够抑制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的大型化,因而也能够抑制成本的增加。【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双层电梯的结构图。图2是沿着图1中的I1-1I线的剖面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1-1II线的剖面图。图4是沿着图1中的IV-1V线的剖面图。图5是沿着图1中的V-V线的剖面图。图6是沿着图1中的V1-VI线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图4中的VII部的放大图。图8是表示图7所示的下轿厢的下部的一部分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下轿厢的下部的一部分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实施方式I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I的双层电梯的结构图。另外,图2是沿着图1中的I1-1I线的剖面图,图3是沿着图1中的II1-1II线的剖面图,图4是沿着图1中的IV-1V线的剖面图,图5是沿着图1中的V-V线的剖面图,图6是沿着图1中的V1-VI线的剖面图。图中,在井道I的上部设有具有主驱动绳轮2a的曳引机(主驱动装置)2和远离主驱动绳轮2a配置的导向轮3。多条主绳索(例如绳索或带等)4被卷绕到主驱动绳轮2a和导向轮3。能够在井道I内升降的轿厢装置5和对重6悬挂于主绳索4。轿厢装置5与主绳索4的一端部连接,对重6与主绳索4的另一端部连接。因此,主绳索4对轿厢装置5和对重6的悬挂方式是1:1绕绳方式。在井道I内设置有:一对轿厢装置导轨,其引导轿厢装置5的升降;以及一对对重导轨,其引导对重6的升降(均未图示)。在主驱动绳轮2a借助曳引机2的驱动力而旋转时,轿厢装置5由各轿厢装置导轨引导着升降,对重6由各对重导轨引导着升降。轿厢装置5具有:主框7,其与主绳索4连接;上轿厢8,其能够在主框7的内侧上下移动;以及下轿厢9,其配置在主框7的内侧且上轿厢8的下方,能够上下移动。上轿厢8和下轿厢9以使各自的宽度方向与轿厢装置5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在主框7的内侧。主框7具有:一对纵框10 ;上梁11,其配置在上轿厢8的上方,并且水平地固定于各纵框10的上端部之间;下梁12,其配置在下轿厢9的下方,并且水平地固定于各纵框10的下端部之间;以及中间梁13,其配置在上轿厢8与下轿厢9之间,并且水平地固定于各纵框10的中间部之间。主绳索4与上梁11连接。在主框7固定有:一对上轿厢导轨(轿厢位置调整用导轨)14,其引导上轿厢8的上下移动;以及一对下轿厢导轨(轿厢位置调整用导轨)15,其引导下轿厢9的上下移动。各上轿厢导轨14沿着上轿厢8的宽度方向配置在上轿厢8的两侧。各下轿厢导轨15沿着下轿厢9的宽度方向配置在下轿厢9的两侧。在上梁11的上部(即主框7的上部)设有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6,该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6产生使上轿厢8和下轿厢9上下移动的驱动力。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6具有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7。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7借助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16的驱动力而旋转。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17的旋转轴与上轿厢8和下轿厢9的进深方向平行。如图5所示,在上轿厢8的上部安装有:一对第I上轿厢吊轮18,它们相互分开地配置在上轿厢8的宽度方向;以及一对第2上轿厢吊轮19,它们相互分开地配置在上轿厢8的宽度方向。各第I上轿厢吊轮18和各第2上轿厢吊轮19各自的旋转轴沿着上轿厢8的进深方向配置。如图5所示,第I上轿厢吊轮18和第2上轿厢吊轮19被配置成在井道I的垂直投影面(即,将井道I沿着上下方向进行投影时的水平面)内夹着连接各上轿厢导轨14之间的直线A。在该示例中,第I上轿厢吊轮18和第2上轿厢吊轮19被配置于在井道I的垂直投影面内关于连接各上轿厢导轨14之间的直线A对称的位置。如图6所示,在下轿厢9的下部安装有:一对第I下轿厢吊轮20,它们相互分开地配置在下轿厢9的宽度方向;以及一对第2下轿厢吊轮21,它们相互分开地配置在下轿厢9的宽度方向。各第I下轿厢吊轮20和各第2下轿厢吊轮21各自的旋转轴沿着下轿厢9的进深方向配置。如图6所示,第I下轿厢吊轮20和第2下轿厢吊轮21被配置成在井道I的垂直投影面内夹着连接各下轿厢导轨15之间的直线B。在该示例中,第I下轿厢吊轮20和第2下轿厢吊轮21被配置于在井道I的垂直投影面内关于连接各下轿厢导轨15之间的直线B对称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上梁11 (主框7的上部)分别安装有上轿厢侧返回轮22和下轿厢侧返回轮23。上轿厢侧返回轮22和下轿厢侧返回轮23各自的旋转轴沿着轿厢装置5的宽度方向配置。上轿厢8和下轿厢9通过轿厢位置调整用绳索(轿厢位置调整用悬吊体)24悬挂于主框7。另外,悬挂上轿厢8和下轿厢9的轿厢位置调整用悬吊体也可以是带。在上梁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层电梯,其特征在于,该双层电梯具有:主框,其能够在井道内升降;上轿厢,其能够在所述主框的内侧上下移动;下轿厢,其配置在所述主框的内侧且所述上轿厢的下方,能够上下移动;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其设于所述主框的上部,具有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产生使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上下移动的驱动力;第1上轿厢吊轮和第2上轿厢吊轮,它们分别设于所述上轿厢;第1下轿厢吊轮和第2下轿厢吊轮,它们分别设于所述下轿厢;上轿厢侧返回轮和下轿厢侧返回轮,它们分别设于所述主框的上部;以及轿厢位置调整用悬吊体,其具有分别与所述主框的上部连接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从所述一端部起,依次被卷绕到所述第1上轿厢吊轮、所述上轿厢侧返回轮、所述第2上轿厢吊轮、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所述第1下轿厢吊轮、所述下轿厢侧返回轮以及所述第2下轿厢吊轮而到达所述另一端部,将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悬挂于所述主框。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双层电梯,其特征在于,该双层电梯具有: 主框,其能够在井道内升降; 上轿厢,其能够在所述主框的内侧上下移动; 下轿厢,其配置在所述主框的内侧且所述上轿厢的下方,能够上下移动; 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装置,其设于所述主框的上部,具有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产生使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上下移动的驱动力; 第I上轿厢吊轮和第2上轿厢吊轮,它们分别设于所述上轿厢; 第I下轿厢吊轮和第2下轿厢吊轮,它们分别设于所述下轿厢; 上轿厢侧返回轮和下轿厢侧返回轮,它们分别设于所述主框的上部;以及轿厢位置调整用悬吊体,其具有分别与所述主框的上部连接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从所述一端部起,依次被卷绕到所述第I上轿厢吊轮、所述上轿厢侧返回轮、所述第2上轿厢吊轮、所述轿厢位置调整用驱动绳轮、所述第I下轿厢吊轮、所述下轿厢侧返回轮以及所述第2下轿厢吊轮而到达所述另一端部,将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田隆雄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