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38423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06 12:19
一种背光模块,包括背板、光源组件及第一电路板。背板具有位于相对两侧的承载面与第一背面,以及贯通两表面的破孔。光源组件是配置于背板的承载面,第一电路板则是配置于背板的第一背面。而且,光源组件包括第二电路板与多个发光元件,这些发光元件是配置在第二电路板上并与其电性连接,且第二电路板是通过穿过背板的破孔的导电接脚组而电性连接至第一电路板。由于光源组件与第一电路板通过穿过背板破孔的导电接脚组直接电性连接至彼此,因此可缩减背光模块的组装工时并降低其成本。另揭露一种使用上述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块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尤其是有关于一种组装简单的背光模块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图1A为公知一种显示装置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显示装置沿1_1’的剖面倒置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A及图1B,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10以及背光模块120,其中显不面板110是配置于背光模块120上方,且背光模块120包括背板122、光源组件124以及驱动电路板126,其中背板122具有位于对侧的承载面122a与背面122b,而光源组件124是配置在背板122的承载面122a上。承上述,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具有亮度高、功率消耗低、使用寿命长、热问题轻微等优势,因此目前市面上的液晶显示装置多已采用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以上述的显示装置100来说,光源组件124即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124a以及电路板124b,而这些发光二极管124a是电性接合于电路板124b上。另外,驱动电路板126则是配置于背板122的背面122b,并通过软性电路板130电性连接至显示面板110内部的电路,且用以驱动光源组件124的芯片140以及用以驱动显示面板110的芯片(图未示)均是电性接合于驱动电路板126上。光源组件124的电路板124b则是通过连接器170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板126,以使发光二极管124a与芯片140电性连接。然而,在显示装置100的组装过程中,必须以人工方式将电路板124b从背板122侧边拉出,并弯折至背板122的背面122b,再插入连接器170以便于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板126,组装步骤相当繁杂费时。此外,电路板124b在弯折处往往容易因多次弯折或是与其他元件摩擦而断裂,进而影响光源组件124与芯片140之间的电性连接,导致显示装置100发生显示异常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公知显示装置容易因用以连接光源组件与驱动电路板的导线断裂而产生显示异常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以使光源组件无须通过额外拉出的导线来电性连接至驱动电路板。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背光模块,包括:一背板,具有一承载面、一第一背面以及至少一破孔,其中该承载面与该第一背面位于相对两侧,且该破孔贯通该承载面与该第一背面;一第一电路板,配置于该背板的该第一背面,且该第一电路板具有位于相对侧的一第一布线表面以及一第二背面,其中该第二背面朝向该第一背面,且该第一电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一导电接脚组位于该第二背面;以及一光源组件,配置于该背板的该承载面上,且该光源组件包括:一第二电路板,包括一线路布局以及至少一第二导电接脚组,且该第二电路板具有位于相对侧的一第二布线表面与一第三背面,其中该第三背面朝向该承载面,该线路布局位于该第二布线表面,而该第二导电接脚组位于该第三背面,并通过该背板的该破孔而与该第一导电接脚组电性连接,且该线路布局位于该第二布线表面并与该第二导电接脚组电性连接;以及多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该第二布线表面上而分别与该线路布局电性连接。上述的背光模块,还包括一导电胶,配置于该第一导电接脚组与该第二导电接脚组之间。上述的背光模块,该第一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一导电接脚组,该第二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二导电接脚组,而该背板具有多个破孔,且各该第二导电接脚组分别对应至这些破孔其中之一,并电性连接于对应的该发光元件与对应的该第一导电接脚组之间。上述的背光模块,该第一电路板更具有至少一定位孔,邻近该第一导电接脚组,且该第二电路板更包括一定位凸块,配置于该第三背面且邻近该第二导电接脚组,用以通过该背板的该破孔而与该定位孔卡合定位。上述的背光模块,该第一电路板更具有至少一定位凸块,配置于该第二背面且邻近该第一导电接脚组,而该第二电路板更包括一定位孔,该定位凸块通过该背板的该破孔而与该定位孔卡合定位。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显示装置,包括:一背光模块,包括:一背板,具有一承载面、一第一背面以及至少一破孔,其中该承载面与该第一背面位于相对两侧,且该破孔贯通该承载面与该第一背面;一第一电路板,配置于该背板的该第一背面,且该第一电路板具有位于相对侧的一第一布线表面以及一第二背面,其中该第二背面朝向该第一背面,且该第一电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一导电接脚组位于该第二背面;以及一光源组件,配置于该背板的该承载面上,且该光源组件包括:一第二电路板,包括一线路布局以及至少一第二导电接脚组,且该第二电路板具有位于相对侧的一第二布线表面与一第三背面,其中该第三背面朝向该承载面,该线路布局位于该第二布线表面,而该第二导电接脚组位于该第三背面,并通过该背板的该破孔而与该第一导电接脚组电性连接,且该线路布局位于该第二布线表面并与该第二导电接脚组电性连接;以及多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该第二布线表面上而分别与该线路布局电性连接;以及一显示面板,配置于该背光模块上方。上述的显示装置,该背光模块更包括一导电胶,配置于该第一导电接脚组与该第二导电接脚组之间。上述的显示装置,该第一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一导电接脚组,该第二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二导电接脚组,而该背板具有多个破孔,且各该第二导电接脚组分别对应至这些破孔其中之一,并电性连接于对应的该发光元件与对应的该第一导电接脚组之间。上述的显示装置,该第一电路板更具有至少一定位孔,邻近该第一导电接脚组出,且该第二电路板更包括一定位凸块,配置于该第三背面且邻近该第二导电接脚组,用以通过该背板的该破孔而与该定位孔卡合定位。上述的显示装置,该第一电路板更具有至少一定位凸块,配置于该第二背面且邻近该第一导电接脚组,而该第二电路板更包括一定位孔,该定位凸块通过该背板的该破孔而与该定位孔卡合定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利用设有破孔的背板来承载光源组件,以使光源组件的电路板的导电接脚组通过破孔而暴露于背板的背面。而背光模块的驱动电路板是配置于背板背面,且驱动电路板的导电接脚组是穿过背板的破孔而与光源组件的电路板的导电接脚组电性连接。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中,光源组件的电路板无须通过经由背板侧边的导线来电性连接至背光模块的驱动电路板,因此可简化背光模块的组装流程,以减少组装工时,亦可避免发生因导线损坏而影响光源组件与驱动电路之间的电性连接。此外,由于光源组件的电路板与背光模块的驱动电路板的导电接脚组穿过背板的破孔而间接或直接地电性接触于彼此,因此两者之间并不需要配置电连接器(connector),可节省背光模块的制造成本。同时,由于本专利技术的显示装置使用前述的背光模块,因此同样可具有缩短组装工时及节省成本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A为公知一种背光模块的部分立体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背光模块沿1-1’的剖面倒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图2的背光模块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另 一实施例中背光模块的部分剖面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00、200:显示装置110、400:显示面板120,300:背光模块1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背板,具有一承载面、一第一背面以及至少一破孔,其中该承载面与该第一背面位于相对两侧,且该破孔贯通该承载面与该第一背面;一第一电路板,配置于该背板的该第一背面,且该第一电路板具有位于相对侧的一第一布线表面以及一第二背面,其中该第二背面朝向该第一背面,且该第一电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一导电接脚组位于该第二背面;以及一光源组件,配置于该背板的该承载面上,且该光源组件包括:一第二电路板,包括一线路布局以及至少一第二导电接脚组,且该第二电路板具有位于相对侧的一第二布线表面与一第三背面,其中该第三背面朝向该承载面,该线路布局位于该第二布线表面,而该第二导电接脚组位于该第三背面,并通过该背板的该破孔而与该第一导电接脚组电性连接,且该线路布局位于该第二布线表面并与该第二导电接脚组电性连接;以及多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该第二布线表面上而分别与该线路布局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5.07 TW 1021162691.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背板,具有一承载面、一第一背面以及至少一破孔,其中该承载面与该第一背面位于相对两侧,且该破孔贯通该承载面与该第一背面; 一第一电路板,配置于该背板的该第一背面,且该第一电路板具有位于相对侧的一第一布线表面以及一第二背面,其中该第二背面朝向该第一背面,且该第一电路板包括至少一第一导电接脚组位于该第二背面;以及 一光源组件,配置于 该背板的该承载面上,且该光源组件包括: 一第二电路板,包括一线路布局以及至少一第二导电接脚组,且该第二电路板具有位于相对侧的一第二布线表面与一第三背面,其中该第三背面朝向该承载面,该线路布局位于该第二布线表面,而该第二导电接脚组位于该第三背面,并通过该背板的该破孔而与该第一导电接脚组电性连接,且该线路布局位于该第二布线表面并与该第二导电接脚组电性连接;以及 多个发光元件,配置于该第二电路板的该第二布线表面上而分别与该线路布局电性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导电胶,配置于该第一导电接脚组与该第二导电接脚组之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一导电接脚组,该第二电路板包括多个第二导电接脚组,而该背板具有多个破孔,且各该第二导电接脚组分别对应至这些破孔其中之一,并电性连接于对应的该发光元件与对应的该第一导电接脚组之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路板更具有至少一定位孔,邻近该第一导电接脚组,且该第二电路板更包括一定位凸块,配置于该第三背面且邻近该第二导电接脚组,用以通过该背板的该破孔而与该定位孔卡合定位。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路板更具有至少一定位凸块,配置于该第二背面且邻近该第一导电接脚组,而该第二电路板更包括一定位孔,该定位凸块通过该背板的该破孔而与该定位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南叡涂超恒朱南叡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