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致发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732298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8 07: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致发光装置,涉及显示领域,能够提升电致发光装置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一种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第一保护层和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之上的第一连接电极;所述第一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且包覆所述第二电极及第二电极下方的有机发光层;所述第一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连接。(*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致发光装置
[0001 ] 本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致发光装置。
技术介绍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又称有机电激光显示(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 0ELD),由于同时具备自发光,不需背光源、对比度高、厚度薄、视角广、反应速度快、使用温度范围广、构造及制程简单等优异特性,近来已普遍应用于移动通信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DA)、掌上电脑等。OLED装置分为无源矩阵型和有源矩阵型OLED装置,其中有源矩阵型OLED是指每个OLED都由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 TFT)电路来控制流过OLED的电流,具有发光效率高和图像显示效果好的特点。一种现有有源矩阵型OLED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制备时先分别形成彩膜基板10和阵列基板20,其中具体地,彩膜基板制程为:在第一基板11上依次形成彩色滤光层、平坦层13、第一电极14、有机发光层(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有机EL) 15和第二电极16,其中彩色滤光层由黑矩阵121及由黑矩阵121分隔开的色阻块122构成;阵列基板制程为:在第二基板21形成薄膜晶体管22阵列,在薄膜晶体管22阵列上覆盖一层保护层23,再在保护层23上形成连接电极24,连接电极24通过保护层23中的过孔与薄膜晶体管22的漏极电连接。最后,在彩膜基板10和阵列基板20的边缘涂敷封框胶30,将彩膜基板10、阵列基板20进行对盒,使第二电极16与阵列基板20上的连接电极24 —一对应接触,从而实现电连接。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OLED显示装置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有机发光层15直接处于彩膜基板10、阵列基板20和封框胶30围成的空间中,因封框胶30的密封效果不够,空气中的氧和水蒸汽极容易破坏有机发光层15,导致OLED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及可靠性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发光装置,能够提升电致发光装置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第一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且包覆所述第二电极及第二电极下方的有机发光层;第一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之上,且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接。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的预设位置,所述第一保护层向靠近第一连接电极的一侧凸起,形成凸台;在所述凸台处,所述第一保护层设置有第一保护层过孔;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通过所述第一保护层过孔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极。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设 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黑矩阵,由 所述黑矩阵分隔开的色阻块;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色阻块的对应位置,所述第一连接电 极设置在所述黑矩阵的对应位置;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的区域,所述第一保护层向靠 近第一连接电极的一侧凸起,形成凸台,且所述第一保护层在所述第二电极所在处设置有 窗口,所述第二电极的部分或全部自所述窗口露出;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凸台上, 且所述第一连接电极延伸至所述窗口,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所述第二电极的裸露部分。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或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 实现方式中,所述凸台的高度为1.5?2.5微米。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或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 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的厚度为0.3?I微米。结合第一方面的任何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 所述第一保护层选用下述之一材料制成,或者下述多种材料制成的复合膜层:氮化硅,氧化 娃,或者感光树脂。可选地,所述感光树脂为:聚丙烯酸类树脂,或者聚酰亚胺类树脂,或者聚酰胺类 树脂。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装置还包括:阵列 基板;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二基板;依次设置在第二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覆盖于所述薄 膜晶体管之上的保护层,以及设置在所述保护层之上的第二连接电极;所述保护层设置有 保护层过孔,所述第二连接电极通过所述保护层过孔连接至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 中,所述第二连接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电极接触且电连接。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发光装置,将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 整体使用第一保护层包覆,并使第一连接电极与第二电极连接,对盒后第一连接电极和阵 列基板上的薄膜晶体管相连。将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整体用第一保护层包覆, 避免了有机发光层的暴露,因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发光装置,可防止水和氧 破坏有机发光层,从而可提升电致发光装置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 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 其它的附图。图1为现有有源矩阵型OLED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四;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制备方法中彩膜基板的制备流程图;图7 Ca)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彩膜基板在形成保护层之前的结构示意图;图7 (b)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彩膜基板上形成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一;图7 (c)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彩膜基板上形成保护层的结构示意图二。附图标记10-彩膜基板,11-第一基板,121-黑矩阵,122-色阻块,13-平坦层,14-第一电极,15-有机发光层,16-第二电极,20-阵列基板,21-第二基板,22-薄膜晶体管,23-保护层,24-连接电极,30-封框胶,17-第一保护层,171-凸台,172-第一保护层过孔,18-第一连接电极,231-保护层过孔,232-第二凸台,25-第二连接电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实施例叙述中的“第一”、“第二”仅出于叙述中方便区分而引入,并不具有其他意义,例如“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均指基板,并无差别。实施例一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发光装置,如图2所示,该装置包括:彩膜基板10和阵列基板20 ;彩膜基板10包括:第一基板11,依次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依次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第一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且包覆所述第二电极及第二电极下方的有机发光层;第一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之上,且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发光装置,包括: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一基板,依次设置于所 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电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第一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且包覆所述第二电极及第二电极下方的有机发 光层;第一连接电极,设置于所述第一保护层之上,且与所述第二电极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的预设位置,所述第 一保护层向靠近第一连接电极的一侧凸起,形成凸台;在所述凸台处,所述第一保护层设置有第一保护层过孔;所述第一连接电极通过所述 第一保护层过孔连接至所述第二电极。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基板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基 板和所述第一电极之间的彩色滤光层;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黑矩阵,由所述黑矩阵分隔 开的色阻块;所述第二电极位于所述色阻块的对应位置,所述第一连接电极设置在所述黑矩阵的对 应位置;在对应所述第一连接电极的区域,所述第一保护层向靠近第一连接电极的一侧凸起, 形成凸台,且所述第一保护层在所述第二电极所在处设置有窗口,所述第二电极的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鸿飞张玉欣
申请(专利权)人: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