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自动换挡执行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26098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8 0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摩托车自动换挡执行机构,它包括设置在摩托车上的输入轴、换挡轴和离合器,输入轴与换挡电机连接;输入轴与换挡轴之间设有第一齿轮传动副;输入轴通过第一棘轮机构与第一棘轮轴相连接,换向轴通过第二棘轮机构与第二棘轮相连接,执行换挡时,第一棘轮机构或第二棘轮机构起作用;在换向轴上设置有扇形齿轮,扇形齿轮与设置在换挡轴上的换挡轴从动齿轮啮合,带动换挡轴转动,产生换挡动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一个电机对离合器与换挡轴同时进行控制,通过在传动系统的凸轮型线及扇形齿轮安装位置来保证换挡过程中所需要的延时(离合分离-换挡动作-离合结合),简化了控制过程,同时也能保证整个换挡过程的正确执行。(*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摩托车自动换挡执行机构
[0001 ]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换挡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自动换挡执行机构。
技术介绍
为了实现摩托车的自动换挡以降低驾驶摩托车的难度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目前总体上有两种技术方案用于实现摩托车的自动换挡。1、胶带式CVT自动变速器,这种技术方案一般应用于踏板式摩托车;2、基于齿轮的自动变速器,这种技术方案一般应用于输出功率较大的重型摩托车,这种技术方案目前也有两个技术分支,第一个分支是传统的单离合器和换挡系统相互配合实现自动换挡,第二个分支是双离合器与换挡系统相互配合实现自动换挡。关于基于齿轮的自动变速器中第一个技术分支,在摩托车上应用较为广泛的齿轮变速器均采用手动换挡,即通过手动控制离合器与换挡轴,使两者相互配合实现换挡(主要是手脚的配合),而将汽车自动换挡技术应用于摩托车变速器,成本、体积/重量、布局等将是难以克服的问题,现有的摩托车自动换挡技术基本都是通过两个动力部件分别控制离合器与换挡轴,这种自动换挡技术的缺点在于:当通过两个动力部件分别控制离合器与换挡轴时,系统需要去检测离合器是否完全分离、换挡轴动作是否完成等信号并加以分析判断,然后通过对相关动力部件的控制以达到离合器与换挡轴动作配合的目的,这种方案需要用到两个原动机,一般为电机,并且要进行离合器与换挡轴的时序配合控制,系统较复杂且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自动换挡执行机构,在简化控制过程的同时保证离合器和换挡轴的恰当配合。为解决该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摩托车自动换挡执行机构,包括设置在摩托车上的输入轴、换挡轴和离合器,输入轴与换挡电机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设置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与设置在换向轴上的换向齿轮哨合形成第一齿轮传动副;输入轴通过第一棘轮机构与第一棘轮轴相连接,换向轴通过第二棘轮机构与第二棘轮轴相连接,执行换挡时,第一棘轮机构或第二棘轮机构起作用;在第一棘轮轴与第二棘轮轴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主动锥齿轮和第二主动锥齿轮,第一主动锥齿轮与第二主动锥齿轮分别与设置在中间轴上的第一被动锥齿轮、第二被动锥齿轮相啮合,第一被动锥齿轮、第二被动锥齿轮分别带动中间轴转动;在中间轴上还设置有第三锥齿轮,第三锥齿轮与设置在离合器凸轮轴上的离合锥齿轮哨合,带动设置在离合器凸轮轴上的离合器凸轮转动,离合器凸轮作用在所述离合器上,产生离合动作;在换向轴上还设置有扇形齿轮,扇形齿轮与设置在换挡轴上的换挡轴从动齿轮啮合,带动换挡轴转动,产生换挡动作。作为优化,所述主动齿轮和换向齿轮为直齿轮。作为优化,所述换挡轴从动齿轮为直齿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摩托车自动换挡执行机构中,只有一个电机对离合器与换挡轴同时进行控制,即采用单动力源设计,通过在传动系统的凸轮型线及扇形齿轮安装位置来保证换挡过程中所需要的延时(离合分离-换挡动作-离合结合),这样既简化了控制过程,同时也能保证整个换挡过程的正确执行,同时利用扇形齿轮与离合器凸轮轴相互配合在结构上对换挡过程进行配时,还确保系统工作的可靠性。2、本技术提供的摩托车自动换挡执行机构对原变速器系统改动相对较小,从而实用性更强。3、本技术提供的摩托车自动换挡执行机构由于只使用了一个电机,因此生产成本更低。4、本技术中离合器凸轮采用全周期凸轮,可根据不同车辆的特性对离合器的推程角、远停角、回程角进行调整以适应其工作特性。【附图说明】图1为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不对称离合器凸轮的凸轮型线。图中,输入轴10,主动齿轮11,摇杆I 121,棘轮I 122,第一棘轮轴123,第一主动锥齿轮13,第二主动锥齿轮14;换向轴20,换向齿轮21,摇杆II 221,棘轮II 222,第二棘轮轴223,扇形齿轮23,锥齿轮II 24 ;换挡轴30,换挡轴从动齿轮33,中间轴40,第一被动锥齿轮43,第二被动锥齿轮44,第三锥齿轮45,离合器凸轮50,离合器凸轮轴51,离合锥齿轮5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从图上可以看出,本技术摩托车自动换挡执行机构,包括设置在摩托车上的输入轴10、换挡轴30和离合器,输入轴10的一端与换挡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输入轴10设置有主动齿轮11,主动齿轮11与设置在换向轴20上的换向齿轮21啮合形成第一齿轮传动副;为了加工简单,便于安装和啮合,主动齿轮11和换向齿轮21最好为直齿轮。输入轴10通过第一棘轮机构与第一棘轮轴123相连接,换向轴20通过第二棘轮机构与第二棘轮轴223相连接,执行换挡时,第一棘轮机构或第二棘轮机构起作用;第一棘轮机构与第二棘轮机构安装方向相同,但是,当输入轴10转动时,主动齿轮11与其啮合的换向齿轮21的转动方向正好相反,因此,主动齿轮11传输给第一棘轮机构的运动方向与换向齿轮21传输给第二棘轮机构的转动方向正好相反,从而保证了,输入轴10无论是顺时针转动还是逆时针转动,第一棘轮机构和第二棘轮机构中只有一个参与运动的传递,而另一个则由于输入的运动方向与其自身的运动方向相反而打滑,不参与运动的传递;具体实施时,在第一棘轮机构可以包括棘轮I 122,摇杆I 121和棘爪I,棘爪I的一端与摇杆I 121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棘轮I 122啮合,还包括一端与棘爪I 122抵接,另一端固定在摇杆I 121上的复位弹簧I ;摇杆I 121与输入轴1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也就是说输入轴10—端与换挡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摇杆I 121固定连接,棘轮I 122与第一棘轮轴123固定连接,摇杆I 121为第一棘轮机构的动力输入,棘轮I 122则为第一棘轮机构的动力输出。当输入轴10带动摇杆I 121,摇杆I 121则带动棘轮I 122转动,从而带动与棘轮I 122连接的第一棘轮轴123转动,同时,棘轮I 122的转动角度与其啮合的棘爪I来控制,从而棘轮I 122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一棘轮轴123转动,实现动力输出。在第二棘轮机构可以包括棘轮II 222,摇杆II 221,棘爪II,棘爪II的一端与摇杆II 221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棘轮II 222啮合,还包括一端与棘爪II抵接,另一端固定在摇杆II 221上的复位弹簧II,摇杆II 221与换向轴20固定连接,棘轮II 222与第二棘轮轴223固定连接,摇杆II 221为第二棘轮机构的动力输入,棘轮II 222则为第二棘轮机构的动力输出。当输入轴10转动,安装在其上的主动齿轮11与安装在换向轴20上的换向齿轮21啮合,从而带动换向轴20转动,换向轴20带动摇杆II 221转动,且当摇杆II 221的转动方向与棘轮II 222的转动方向相同时,摇杆II 221带棘轮II 222转动,棘轮II 222的转动角度与其啮合的棘爪II来控制,从而实现棘轮II 222带动与其连接的第二棘轮轴223转动,实现动力输出。第一棘轮轴123与第二棘轮轴22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主动锥齿轮13和第二主动锥齿轮14,第一主动锥齿轮13与第二主动锥齿轮14分别与设置在中间轴40上的第一被动锥齿轮43、第二被动锥齿轮44相啮合,当第一棘轮机构参与运动的传递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摩托车自动换挡执行机构,包括设置在摩托车上的输入轴(10)、换挡轴(30)和离合器,输入轴(10)与换挡电机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10)设置有主动齿轮(11),主动齿轮(11)与设置在换向轴(20)上的换向齿轮(21)啮合形成第一齿轮传动副;输入轴(10)通过第一棘轮机构与第一棘轮轴(123)相连接,换向轴(20)通过第二棘轮机构与第二棘轮轴(223)相连接,执行换挡时,第一棘轮机构或第二棘轮机构起作用;在第一棘轮轴(123)与第二棘轮轴(22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主动锥齿轮(13)和第二主动锥齿轮(14),第一主动锥齿轮(13)与第二主动锥齿轮(14)分别与设置在中间轴(40)上的第一被动锥齿轮(43)、第二被动锥齿轮(44)相啮合,第一被动锥齿轮(43)、第二被动锥齿轮(44)分别带动中间轴(40)转动;在中间轴(40)上还设置有第三锥齿轮(45),第三锥齿轮(45)与设置在离合器凸轮轴(51)上的离合锥齿轮(55)啮合,带动设置在离合器凸轮轴(51)上的离合器凸轮(50)转动,离合器凸轮(50)作用在所述离合器上,产生离合动作;在换向轴(20)上还设置有扇形齿轮(23),扇形齿轮(23)与设置在换挡轴(30)上的换挡轴从动齿轮(33)啮合,带动换挡轴(30)转动,产生换挡动作。...

【技术特征摘要】
1.摩托车自动换挡执行机构,包括设置在摩托车上的输入轴(10)、换挡轴(30)和离合器,输入轴(10)与换挡电机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10)设置有主动齿轮(11),主动齿轮(11)与设置在换向轴(20)上的换向齿轮(21)啮合形成第一齿轮传动副; 输入轴(IO )通过第一棘轮机构与第一棘轮轴(123 )相连接,换向轴(20 )通过第二棘轮机构与第二棘轮轴(223)相连接,执行换挡时,第一棘轮机构或第二棘轮机构起作用; 在第一棘轮轴(123)与第二棘轮轴(223)上,分别设置有第一主动锥齿轮(13)和第二主动锥齿轮(14),第一主动锥齿轮(13)与第二主动锥齿轮(14)分别与设置在中间轴(40)上的第一被动锥齿轮(43)、第二被动锥齿轮(44)相啮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君王伟屈翔廖林清刘维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