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树叶状透明导电电极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719474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7 06: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树叶状透明导电电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叶脉模板,将新鲜树叶经碱液浸泡、毛刷敲打后,去除叶肉留下完整叶脉,经压制后得到叶脉模板;(2)金属薄膜沉积,在叶脉模板上沉积致密的金属薄膜,制得叶脉金属电极;(3)外层包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将叶脉透明导电电极利用PDMS进行包裹封装,制备获得树叶状透明导电电极。该方法制备的叶脉透明导电电极工艺简单、流程少、造价低廉;并采用了仿生技术,在宏观及微观上都复制了树叶叶脉的结构和形貌特征,因此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透光性,且具有很强的柔韧性和拉伸弹性,可进行弯曲、折叠和拉伸,并具有一定的自修复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透明导电电极
,具体涉及。
技术介绍
自然界的创造力总是令人惊奇,自然界的生物体在亿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其自身的结构经过不断的磨合累积,形成了微观复合、宏观完美的结构。其特殊的微观结构、优异的特性、良好的功能适应性及快速愈合等功能都是人工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其通过复杂结构的精细组合,从而具有许多独有的特点和最佳的综合性能。道法自然,向自然界学习,采用仿生学原理,设计、合成并制备新型仿生材料,是近年快速崛起和发展的研究领域,并已成为材料、化学、物理、生物、纳米技术、制造技术及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前沿方向之一。树叶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载体,其本身在自然界中分布非常广泛,树叶一般是由叶脉、叶肉和表皮三部分组成,而它们又各有自己精细的内部结构。叶脉贯穿其中,叶脉可分为主脉,侧脉,细脉,稍脉等,细脉交错分布,将叶片分为无数小块,每一小块都有细脉脉梢伸入,形成叶片内的运输通道,这些叶脉在叶面上形成的形状又大致可三种脉序:网状脉,分叉状脉和平行脉。每种脉序又可以分出许多不同的种类,其在微观上具有网状多级层次结构,可作为透明导电电极制备的理想模板。一般来说,透明导电电极是指对入射光波长范围在380nm到780nm之间的光谱的透射率大于80%、且电阻率低于10_3Ω.cm的薄膜电极。1907年Badeker首次报道半透明导电CdO材料,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透明导电薄膜(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TCF)材料才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用。现在,TCF材料(例如ITO (Indium tin oxide)),TFO(fluorine-doped tin oxide))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平板显示,节能玻璃和太阳能电池中。从物理角度看,物质的透光性和导电性是一对基本矛盾。一种材料要具备良好的导电性,必须同时有较高的载流子浓度和较高的载流子迁移率,然而较高浓度的载流子会吸收光子而提高材料对光的吸收率而降低其透射率。从CdO到ΙΤ0,以及AZO (Al-doped ZnO);从金属薄膜到聚合物薄膜;从单一组分到多元材料;对透明导电薄膜的研究一直围绕这一矛盾展开。金属氧化物,特别是ΙΤ0,在可见光区具有较高的光透过率和较低的电阻率,在过去50年来一直是透明导电电极研究和应用的热点。然而金属氧化物用作太阳能电池电极本身导电性有限,且质脆易碎,不易变形等缺陷,同时原料资源日益稀缺,价格昂贵。传统电极的组成材料和制备工艺,例如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中的大尺寸银浆栅线电极,其昂贵的丝网印刷、高温退火工艺;薄膜太阳能电池中的金属氧化物(例如ΙΤ0)电极与真空镀膜工艺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池的成本,而且某些苛刻的工艺条件对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和其它性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太阳能电池透明导电电极的新材料、新结构以及新工艺的研究,是高效率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随着微纳米技术的发展,透明导电电极开拓的一个新领域是二维微纳米新材料与结构薄膜电极,例如高聚物导电薄膜,碳纳米管膜,石墨烯膜以及纳米金属线膜。石墨烯薄膜本身特殊的形貌而具有很好的柔性,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载流子迁移率,但量产技术尚未成熟;碳纳米管薄膜需要较大长径比,且碳管的均匀分散和碳管之间的欧姆电阻问题限制了薄膜的面内导电性。透明导电薄膜除了优良的导电性,还需要优良的光透射率,光电导率之比(σ DC/ σ opt, σ DC决定电极面电阻,σ opt决定薄膜光透过率)很好的描述透明导电薄膜的光电性能。研究表明:一般碳纳米管光电导率之比为6-14,石墨烯为?70,ITO为120-200,而纳米金属银线电极具有215,由此可以看出纳米银线具有出色的导电性和光透射率。由于银是电良导体,导电性好,因而微纳米银线用作电极材料可以降低能耗(相对于氧化物薄膜电极)。同时微纳米银线的粒径小于可见光入射波长时,金属微纳米结构的等离子效应增强光透射率,使电极具有很好的光电性能,有利于提高电池器件的效率。同时微纳米银线电极适合柔性、大面积低成本生产。因而微纳米银线电极将成为现在ITO透明导电电极的有利替代者。正是由于具有上述优点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微纳米银线电极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微纳米银线用作电极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液相法大面积制备随机纳米银线薄膜电极,该方式的重要问题在于调控纳米银线薄膜电极的结构,实现纳米银线电极的光学透射率和导电性的协同提高难以实现。二是有序的网格电极,即在衬底表面通过丝网印刷、电子束、聚焦离子束刻蚀等技术获得规则宏观或微纳米尺度栅线。其昂贵的制备方法(丝网印刷、离子束和电子束刻蚀等)也大幅地提高了生产成本。因此,如何低成本地制备具有优异光电特性,良好导电性,及具备柔性和拉伸性能等优异特征的微纳米尺度透明导电电极成为该领域的关键问题。同时透明导电电极也是触摸屏、显示器、有机光源等器件的关键部件,决定这些器件的性能。所以低成本制备微纳米级金属网格透明导电电极对光伏,触摸屏等行业的有着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该方法制成的透明导电电极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较高的光透射率,较低的制作成本,且具备柔性,可弯曲、拉伸和折置。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包括以下步骤:(I)制作叶脉模板选取树叶,经碱液浸泡、毛刷敲打、漂洗去除叶肉后留下完整叶脉,经压制后得到叶脉模板;(2)沉积金属薄膜在叶脉模板上沉积金属薄膜,形成叶脉金属电极;(3)外层包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将叶脉金属电极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进行包裹封装,制备获得树叶状透明导电电极。本专利技术的叶脉模板通过下述方法制备获得:碱液浸泡:将树叶浸泡在碱性溶液中,碱性溶液温度为60?100°C,浸泡0.5?3h ;毛刷敲打:用毛刷均匀用力敲打树叶,力度适中,避免伤及叶脉;漂洗去除叶肉:在去离子水中洗掉残留的叶肉,如发现仍残留有叶肉,重复浸泡和敲打过程;压制:取出叶脉置于平整处,上面压重物,提高叶脉模板的平整度,获得叶脉模板。本专利技术所述树叶优选为白玉兰的成熟期树叶,新长出的嫩叶子的叶脉不够强韧,容易被破坏。所以,本专利技术步骤(I)中所述叶脉模板优选通过下述方法制备获得:碱液浸泡:将白玉兰成熟期树叶浸泡在碱性氢氧化钠(NaOH)溶液中,碱性溶液质量浓度优选为0.05?0.2g/mL,温度为60?100°C,浸泡0.5?3h ;毛刷敲打:用毛刷均匀用力敲打树叶,力度适中,避免伤及叶脉;漂洗去除叶肉:在去离子水中洗掉残留的叶肉,如发现仍残留有叶肉,重复浸泡和敲打过程;压制:取出叶脉置于平整处,上面压重物,重物质量约为2?10kg,以提高叶脉模板的平整度。本专利技术步骤(I)中使用的碱性溶液优选为氢氧化钠(NaOH)溶液,其质量浓度为0.05 ?0.2g/mL。本专利技术步骤(2)中优选使用磁控溅射沉积金属薄膜,磁控溅射时功率优选为100?200W,磁控腔室内温度优选为20?25°C,样品表面温度优选为30?60°C。由于磁控溅射样品表面有一定的温度,而叶脉主要由纤维素构成,耐高温能力较差,所以磁控溅射所使用的功率一般小于200W,如果功率过大,会使样品表面温度过高,影响样品质量;同样功率不宜过低(不低于100W),过低会导致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树叶状透明导电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叶脉模板选取树叶,经碱液浸泡、毛刷敲打、漂洗去除叶肉后留下完整叶脉,经压制后得到叶脉模板;(2)沉积金属薄膜在叶脉模板上沉积金属薄膜,形成叶脉金属电极;(3)外层包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将叶脉金属电极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进行包裹封装,制备获得树叶状透明导电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树叶状透明导电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叶脉模板选取树叶,经碱液浸泡、毛刷敲打、漂洗去除叶肉后留下完整叶脉,经压制后得到叶脉模板; (2)沉积金属薄膜在叶脉模板上沉积金属薄膜,形成叶脉金属电极; (3)外层包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将叶脉金属电极利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进行包裹封装,制备获得树叶状透明导电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叶状透明导电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I)中所述叶脉模板的具体制备过程是:碱液浸泡:将新鲜树叶浸泡在碱性溶液中,碱性溶液温度为60?100°C,浸泡时间为0.5?3h ;毛刷敲打:用毛刷均匀用力敲打树叶;漂洗:在去离子水中洗掉残留的叶肉,如发现仍残留有叶肉,重复浸泡和敲打过程;压制:将叶脉放置于平整处,用重物压制,获得叶脉模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叶状透明导电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碱性溶液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碳酸钠碱性水溶液,其质量浓度为0.05?0.2g/mL。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叶状透明导电电极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步骤(2)中沉积金属薄膜所使用的镀膜方法为磁控溅射,磁控溅射的功率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进伟黄苑林韩兵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