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加工设备,包括加工单元和运输单元,加工单元包括进料端和出料端;运输单元具有与加工单元相连接的连接位置,以将待加工物料由加工单元的出料端处运输至加工单元的进料端内,并将加工单元的出料端内的已加工物料运输至下一工位。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加工设备,通过设置运输单元,以通过运输单元将待加工物料由加工单元的出料端处运输至加工单元的进料端处,再将已加工物料由加工单元的出料端处运输至下一工位,从而达到在不改变原有加工单元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完成逆向传输物料的目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工设备
本技术涉及生产装置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工设备。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加工设备包括加工单元10。上述加工单元10具有进料端11和出料端12,且上述加工单元10的加工方向与图示中箭头方向相同,即采用左进右出的自动进料方式。而根据客户需求和生产需要,需提供一种具有同样加工功能的右进左出式进料的加工设备。现有技术中的解决办法一般都是将原有的左进右出式的加工设备进行内部结构反向改装从而满足上述要求。但是由于原有的左进右出式的加工设备内部具有特殊的生产/加工机构,如果将其内部结构完全反向将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财力,对人力和物力均产生较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加工设备,以达到在不改变原有加工设备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完成逆向传输物料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工设备,包括:加工单元,包括进料端和出料端;运输单元,具有与加工单元相连接的连接位置,以将待加工物料由加工单元的出料端处运输至加工单元的进料端内,并将加工单元的出料端内的已加工物料运输至下一工位。进一步地,运输单元包括运输车,运输车具有与进料端连接的第一位置和与出料端连接的第二位置;运输车在第二位置接收待加工物料,在第一位置将待加工物料输送至加工单元内。进一步地,运输单`元包括传送带和运输车,传送带沿进料端至出料端的方向布置于加工单元的一侧;运输车包括第一运输车和第二运输车,第一运输车设置于进料端处并在进料端和传送带第一端之间往复运动,第二运输车设置于出料端处并在出料端和传送带的第二端之间往复运动。进一步地,传送带至少为两条,且至少两条传送带平行间隔布置于加工单元的同一侧,以分别运输待加工物料和已加工物料。进一步地,加工设备还包括第一转向单元和第二转向单元,第一转向单元设置于出料端处并与第二运输车具有连接状态,以将待加工物料旋转后传输至第二运输车上;第二转向单元设置于进料端处并与第一运输车具有连接状态,以将第一运输车上的已加工物料旋转后传输至下一工位。进一步地,第一转向单元和第二转向单元均为转塔。进一步地,运输车上还设置有用于输送待加工物料或已加工物料的辅助传送带。进一步地,辅助传送带的输送方向与运输车的运动方向相垂直。应用本技术的加工设备,通过设置运输单元,以通过运输单元将待加工物料由加工单元的出料端处运输至加工单元的进料端处,再将已加工物料由加工单元的出料端处运输至下一工位,从而达到在不改变原有加工单元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完成逆向传输物料的目的。【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加工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0、加工单元;11、进料端;12、出料端;21、第一运输车;22、第二运输车;23、传送带;231、第一传送带;232、第二传送带;31、第一转向单元;32、第二转向单兀;60、加工设备。【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工设备60,包括加工单元10和运输单元。其中,加工单元10包括进料端11和出料端12。运输单元具有与加工单元10相连接的连接位置,以将待加工物料由加工单元10的出料端12处运输至加工单元10的进料端11内,并将加工单元10的出料端12内的已加工物料运输至下一工位。通过设置运输单元,以通过运输单元将待加工物料由加工单元10的出料端12处运输至加工单元10的进料端11处,再将已加工物料由加工单元10的出料端12处运输至下一工位,从而达到在不改变原有加工单元10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完成逆向传输物料的目的。本实施例中的运输单元包括运输车,运输车具有与进料端11连接的第一位置和与出料端12连接的第二位置,且运输车在第二位置接收待加工物料,在第一位置将待加工物料输送至加工单元10内。优选地,上述运输单元还包括传送带23,传送带23沿进料端11至出料端12的方向布置于加工单元10的一侧。运输车包括第一运输车21和第二运输车22,第一运输车21设置于进料端11处并在进料端11和传送带23第一端之间往复运动,第二运输车22设置于出料端12处并在出料端12和传送带23的第二端之间往复运动。工作时,待加工物料由位于出料端12处的第二运输车22运输至传送带23上,传送带23将上述待加工物料由其第二端向位于其第一端的第一运输车21上输送。当待加工物料运输至第一运输车21后,第一运输车21向远离传送带23方向运行,并将待加工物料输送至进料端11内进行加工。待加工物料经加工单元10加工后在出料端12处生成已加工物料,第二运输车22将已加工物料由出料端12处运输至传送带23上,传送带23再将上述已加工物料传输至第一运输车21。最后,第一运输车21将上述已加工物料运输至下一工位进行加工。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传送带23至少为两条,且至少两条传送带23平行间隔布置于加工单元的同一侧。上述运输车上还设置有用于输送待加工物料或已加工物料的辅助传送带。待加工物料或已加工物料能够通过辅助转送带进入或脱离运输车。辅助传送带的输送方向与运输车的运动方向相垂直。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传送带23包括第一传送带231和第二传送带232,其中,第一传送带231用于输送已加工物料,第二传送带232用于输送待加工物料。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加工设备60还包括第一转向单元31和第二转向单元32。其中,第一转向单元31设置于出料端12处并与第二运输车22具有连接状态,以将待加工物料旋转后传输至第二运输车22上。第二转向单元32设置于进料端11处并与第一运输车21具有连接状态,以将第一运输车21上的已加工物料旋转后传输至下一工位。由于待加工物料和已加工物料均具有加工方向,所以需要设置上述第一转向单元31和第二转向单元32分别对上述待加工物料和已加工物料进行转向。以保证各个工序的加工单元不会因为待加工物料或已加工物料的加工方向错误而无法工作。优选地,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第一转向单元31和第二转向单元32均能够将对应的待加工物料或已加工物料旋转180°后运输至下一装置上。需要说明地是,上述第一转向单元31和第二转向单元32均包括但不限于转塔,凡是可以实现将待加工物料或已加工物料转向的机构均可等同替代。应用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加工设备60工作时,上一工序中的待加工物料被传输至第一转向单元31上,并被运送至第一转向单元31的停板传感器处。此时第一转向单元31的停板传感器输出一个信号到第一转向单元31的可编程控制器(PLC),该可编程控制器根据此信号立刻反馈两个指令:待加工物料停止传动指令和第一转向单元31带动待加工物料原地转动180°指令。第一转向单元31执行完上述指令后,第一转向单元31的可编程控制器发送一个接料信号给第二运输车22,这样待加工物料就可以倒着从第一转向单元31中出来传送至第二运输车22上。第二运输车22由图2所示的A点接收待加工物料,同时触发第二运输车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加工单元(10),包括进料端(11)和出料端(12);运输单元,具有与所述加工单元(10)相连接的连接位置,以将待加工物料由所述加工单元的出料端(12)处运输至所述加工单元(10)的进料端(11)内,并将所述加工单元(10)的出料端(12)内的已加工物料运输至下一工位。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工单元(10 ),包括进料端(11)和出料端(12 ); 运输单元,具有与所述加工单元(10)相连接的连接位置,以将待加工物料由所述加工单元的出料端(12 )处运输至所述加工单元(10 )的进料端(11)内,并将所述加工单元(10 )的出料端(12)内的已加工物料运输至下一工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单元包括运输车,所述运输车具有与所述进料端(11)连接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出料端(12)连接的第二位置;所述运输车在所述第二位置接收所述待加工物料,在所述第一位置将所述待加工物料输送至所述加工单元(10)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运输单元包括传送带(23 )和运输车,所述传送带(23 )沿所述进料端(11)至所述出料端(12)的方向布置于所述加工单元(10)的一侧; 所述运输车包括第一运输车(21)和第二运输车(22),所述第一运输车(21)设置于所述进料端(11)处并在所述进料端(11)和所述传送带(23)第一端之间往复运动,所述第二运输车(22)设置于所述出料端(12)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楠,卢国平,国航,
申请(专利权)人:大陆汽车系统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