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皮带机移动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自移式皮带机尾。包括机尾、中间部、驱动部、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移油缸,推移油缸一端与驱动部的底座铰接,另一端和中间部铰接,中间部底座上安装的梁与机尾底座相连接;还包括轨道,轨道位于机尾和中间部的两侧,后端与驱动部的底座相连接;中间部和机尾部上安装有升降机构,驱动部上安装有防滑固定机构,能自己固定,可防止运输工作时机尾错位,中间部安装有调偏机构,可解决皮带跑偏问题,机尾上安装有滚筒调偏机构,可解决机尾滚筒偏斜问题。它能自行移动,每次移动最大1.8米,升降机构和推移油缸,可将机尾和中间部沿轨道移动;还可使轨道沿机尾部两铡向掘进方向顺利移动。(*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移式皮带机尾
本技术涉及一种皮带机移动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自移式皮带机尾。
技术介绍
目前,煤矿井下随着高产、高效工作面推进速度的提高,采掘失衡现象日益突出。可伸缩式输送机是井下顺槽的主要运输设备,其主产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采掘工作面的生产效率。相对综采工作面机械化程度的显著提高,掘进机械化技术显得相对落后。在实际巷道掘进过程中,随着掘进工作面的不断推进,要对工作面的设备进行移动。然而转载机的机头与带式输送机的机尾相接,皮带机尾的移动靠机头方向的绞车拉动,速度缓慢,需投入很大的人力,而且受煤矿井下地理条件限制,故带式输送机移动空间狭窄,造成移动困难,因而在移动时,出现皮带跑偏和转载机机头倾斜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生产效率和效益。同时还存在不安全隐患。由于上述原因,如何快速准确高效的完成这一过程,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能自行移动的自移式皮带机尾。本技术包括机尾、中间部、驱动部、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移油缸,推移油缸一端与驱动部的底座铰接,另一端和中间部底座铰接,中间部底座上安装的梁与机尾底座相连接;还包括轨道,轨道位于机尾和中间部的两侧,后端与驱动部的底座相连接;中间部和机尾上安装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由双向行走导轮架、升降油缸、升降油缸架、支承架组成,双向行走导轮架安装在轨道上,升降油缸底部铰接在双向行走导轮架上,升降油缸的活塞杆与升降油缸架铰接,中间部上的升降油缸架与梁上的支承架连接;机尾上的升降油缸架与机尾部底座上的支承架连接。上述的中间部安装有四组升降机构,共八个升降机构;机尾部安装有一组升降机构,共两个升降机构。上述的驱动部上安装有防滑固定机构,防滑固定机构由斜支承油缸、摆角油缸组成,斜支承油缸底端与驱动部底座上的支耳铰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摆角油缸一端与驱动部底座上的支座铰接,另一端与斜支承油缸缸体上的活动支耳铰接。上述的中间部安装有调偏机构,调偏机构由两个调偏油缸组成,调偏油缸的两端分别与左、右底座上的支耳铰接,两个调偏油缸的方向相反。上述的在机尾上安装有滚筒调偏机构,滚筒调偏机构由滚筒调偏油缸组成,滚筒调偏油缸一端铰接在机尾底座上的支座上,另一端与滚筒轴的一端铰接。可对机尾滚筒进行调偏。移动时,升降油缸伸出,能将机尾和中间部升起座落在轨道上,再通过推移油缸伸出,通过双向行走导轮架上的导轮将机尾和中间部沿轨道移动;移动轨道时,使机尾和中间部落在地面上,将轨道提起,收回推移油缸,通过双向行走导轮架上的导轮使轨道沿机尾部两侧向掘进方向顺利移动。自移式皮带机尾移到位时,将斜支承油缸转动一定角度,顶住巷道顶部,紧密接触,使之形成固定状态,起防滑作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1.能自行移动,每次移动最大1.8米;减少了拆除次数,提高工作效率,比普通皮带机提高6 —10倍;2.有防滑固定机构,能自己固定,可防止运输工作时机尾错位;3.有机尾滚筒调偏装置,可解决机尾滚筒偏斜问题;4.中间部安装有调偏机构,可解决皮带跑偏问题。【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是本技术防滑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调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滚筒调偏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机尾,2.机尾底座,3.梁,4.中间部5.液压系统,6.中间部底座,7.推移油缸,8.驱动部,9.驱动部的底座,10.驱动部底座上的支耳,11.斜支承油缸,12.活动支耳,13.摆角油缸,14.驱动部底座上的支座,15.双向行走轮架,16.升降油缸,17.升降油缸架,18.支承架,19.轨道,20.支耳,21.调偏油缸,22.支座,23.滚筒调偏油缸,24.机尾底座上的支座,25.滚筒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包括机尾1、中间部4、驱动部8、液压系统5,还包括推移油缸7,推移油缸7 —端与驱动部的底座9铰接,另一端和中间部底座6铰接,中间部底座6上安装的梁3与机尾底座2相连接;还包括轨道,轨道位于机尾I和中间部4的两侧,后端与驱动部的底座9相连接;中间部4和机尾I上安装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由双向行走导轮架15、升降油缸16、升降油缸架17、支承架18组成,双向行走导轮架15安装在轨道19上,升降油缸16底部铰接在双向行走导轮架15上,升降油缸16的活塞杆与升降油缸架17铰接,中间部上的升降油缸架17与梁上的支承架18连接;机尾上的升降油缸架17与机尾底座2上的支承架18连接。上述的中间部4安装有四组升降机构,共八个升降机构;机尾部安装有一组升降机构,共两个升降机构。驱动部上安装有防滑固定机构,防滑固定机构由斜支承油缸11、摆角油缸13组成,斜支承油缸底端与驱动部底座上的支耳10铰接,另一端为自由端,摆角油缸一端与驱动部底座上的支座14铰接,另一端与斜支承油缸缸体上的活动支耳12铰接。中间部安装有调偏机构,调偏机构由两个调偏油缸21组成,调偏油缸21的两端分别与左、右底座上的支耳20、支座22铰接,两个调偏油缸21的方向相反。在机尾上安装有滚筒调偏机构,滚筒调偏机构由滚筒调偏油缸23组成,滚筒调偏油缸23 —端铰接在机尾底座上的支座24上,另一端与滚筒轴25的一端铰接。可对机尾滚筒进行调偏。移动时,升降油缸伸出,能将机尾和中间部升起座落在轨道上,再通过推移油缸伸出,通过双向行走导轮架上的导轮将机尾和中间部沿轨道移动;移动轨道时,使机尾和中间部落在地面上,将轨道提起,收回推移油缸,通过双向行走导轮架上的导轮使下行走导轨沿机尾部两铡向掘进方向顺利移动。自移式皮带机尾移到位时,将斜支承油缸转动一定角度,顶住巷道顶部,紧密接触,使之形成固定状态,起防滑作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移式皮带机尾,包括机尾、中间部、驱动部、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移油缸,推移油缸一端与驱动部的底座铰接,另一端和中间部底座铰接,中间部底座上安装的梁与机尾底座相连接;还包括轨道,轨道位于机尾和中间部的两侧,后端与驱动部的底座相连接;中间部和机尾上安装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由双向行走导轮架、升降油缸、升降油缸架、支承架组成,双向行走导轮架安装在轨道上,升降油缸底部铰接在双向行走导轮架上,升降油缸的活塞杆与升降油缸架铰接,中间部上的升降油缸架与梁上的支承架连接;机尾上的升降油缸架与机尾部底座上的支承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移式皮带机尾,包括机尾、中间部、驱动部、液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移油缸,推移油缸一端与驱动部的底座铰接,另一端和中间部底座铰接,中间部底座上安装的梁与机尾底座相连接;还包括轨道,轨道位于机尾和中间部的两侧,后端与驱动部的底座相连接;中间部和机尾上安装有升降机构,升降机构由双向行走导轮架、升降油缸、升降油缸架、支承架组成,双向行走导轮架安装在轨道上,升降油缸底部铰接在双向行走导轮架上,升降油缸的活塞杆与升降油缸架铰接,中间部上的升降油缸架与梁上的支承架连接;机尾上的升降油缸架与机尾部底座上的支承架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移式皮带机尾,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间部安装有四组升降机构,共八个升降机构;机尾部安装有一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鑫,李红利,张立新,郑祥举,范红斌,范惠波,郑云龙,杨全兴,王健,李高峰,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潞安环保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常村煤矿,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