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油底壳除铁屑效果较差、不能对机油进行磁化等技术问题。本汽车磁性油底壳,油底壳的内壁设置有磁层,油底壳的上部设置有挡油板,挡油板与油底壳底部之间设有用于屏蔽磁层产生的磁场的防磁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除铁屑效果好、能够对机油进行磁化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
本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
,涉及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
技术介绍
油底壳位于发动机的下部,可拆装,将曲轴箱密封作为贮油槽的外壳。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又称为下曲轴箱,作用是封闭曲轴箱作为贮油槽的外壳,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储存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目前发动机主要工作部件如曲轴,凸轮轴,摇臂,活塞环及各轴承等90%以上用含铁材料制成。发动机工作时,这些运动部件不可避免地会有磨损,磨损产生的金属碎屑随着机油循环,对发动机造成不间断的磨损,严重影响发动机零部件的使用寿命。油底壳作为储油装置,同时是整个机油循环的流动中心,大部分碎屑随机油的循环被带到油底壳;现有技术一般采用带磁性的放油螺栓垫片或机油滤芯的吸附作用,减少机油中的金属碎屑,但是这两种技术存在以下三种缺点:1、单凭借机油滤清器吸附机油的金属碎屑,滤清效果越好,即被吸附在滤芯上的碎屑越多,机油通过能力就越差;2、当滤纸吸附物过多,油压过高旁通阀打开时,经旁通阀流入发动机的机油不会经过过滤,并且容易将已被滤芯过滤的大颗粒杂质带入循环中,给发动机带来二次磨损;3、油底壳面积比较大,机油回落到油底壳时,金属碎屑接触到放油螺栓处磁体的机率小,对绝大多数含在机油中的碎屑起不到过滤作用。磁化是指使原来不具有磁性的物质获得磁性的过程,机油与磁体相互摩擦后,机油会被磁化,从而能够在所润滑的摩擦表面较好的粘附,即使是摩擦副表面停止运动,也能有一定量的机油附着,从而延长摩擦副的使用寿命,进而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和提高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在专利【CN201218122Y】中公开了一种汽车发动机油底壳用磁性螺栓,包括磁铁和螺栓座,磁铁和螺栓座通过防磁体相互连接,防磁体一端镶砌于螺栓座内,另一端与磁铁过盈配合连接,可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强度的技术目的,但是机油中的铁屑不可能全部从磁性螺栓处经过,导致铁屑清理不彻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彻底的清除机油中的铁屑。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的内壁设置有磁层,所述油底壳的上部设置有挡油板,所述的挡油板与油底壳底部之间设有用于屏蔽所述磁层产生的磁场的防磁结构。发动机内的机油在油底壳和各摩擦副表面之间循环流动,由于各摩擦副长时间的摩擦,产生较大量的金属碎屑,其中90%以上都含有铁质材料,在本方案中,油底壳内壁设置有磁层,机油在油底壳内流动、以及由汽车运动导致的机油晃动时,机油中携带的铁屑被油底壳内壁的磁层吸附,防止铁屑再次进入摩擦副表面形成二次磨损,能够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而且发动机的性能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由于机油在油底壳内不断的、大面积的切割由磁层产生的磁场,机油能够被磁化,被磁化后的机油能够吸附在铁质摩擦副的表面,在发动机停转时,即使是没有设置储油结构(如储油槽等)的摩擦副表面也有部分机油存留在摩擦副表面,对摩擦副表面起到润滑、防锈和保养等作用;特别要提到的是:润滑系统存在延时,也就是说在发动机刚起动时,机油还没有来得及到达各摩擦副表面,各摩擦副表面已经开始运作,从而形成干摩擦,虽然此时各摩擦副表面的运动强度还不大,但是,这对各摩擦副所属零部件的损害也是极大的;设置在油底壳底部与挡油板之间的防磁结构能够将磁层产生的磁场屏蔽,使磁场不会干扰发动机或发动机附近的其他部件,特别是电子部件。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中,所述的磁层分布在油底壳底部和侧壁上;所述的磁层覆盖所述油底壳的整个底部,所述油底壳的侧壁部分覆盖有所述的磁层。覆盖有磁层的油底壳侧壁垂直高度为5cm~15cm;磁层大面积的覆盖油底壳内壁,能够加强磁层对机油的磁化作用,以及吸附铁屑的效果。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中,所述磁层为电镀或喷涂在油底壳内壁上的永磁体粉。永磁体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磁力强度。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中,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永磁体为钕铁硼磁体。钕铁硼磁的化学式为Nd2Fe14B,是一种人造的永久磁体,为至目前为止具有最强磁力的永久磁体之一,钕铁硼磁性材料牌号有:N30~N52;30H~50H;30SH~50SH;28UH~40UH;30EH~35EH等,其工作温度可达200℃左右,而油底壳内机油的温度一般在100℃左右,由此可见,钕铁硼磁体能够满足油底壳工作环境的要求。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中,所述磁层的厚度为8~30um之间。磁层的厚度在8~30um之间,该数据主要基于以下四个因素的考虑而试验得出:a、机油磁化效果;b、吸附铁屑的效果;c、油底壳上端磁场屏蔽难度以及屏蔽效果;d、油底壳磁场强度应不足以吸附路面上的铁渣。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中,所述磁层的上端电镀有镍保护层。永磁体,特别是铝铁硼磁体的化学稳定性相对较差,电镀有镍保护层能够对其起到保护作用,而且也能够在清理油底壳内壁上的铁屑时,不会刮伤磁层。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中,作为一种方案,所述防磁结构包括黏贴在挡油板下表面上的箔材屏蔽层。该箔材为低碳铁,能够对油底壳内的磁场进行隔挡,防止磁场干扰发动机或其附近的零部件,特别是电子部件。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中,作为另一种方案,所述的防磁结构包括一块固定在油底壳内壁上的挡板,所述的挡板设置在挡油板上的回油孔的下方,所述挡油板和挡板的下表面均黏贴箔材屏蔽层。该箔材为低碳铁;该方案能够消除回油孔漏磁的可能。在上述的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中,作为优选,所述箔材屏蔽层的厚度为0.1~0.3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油底壳内壁设置有磁层,机油在油底壳内流动、以及由汽车运动导致的机油晃动时,机油中携带的铁屑被油底壳内壁的磁层吸附,防止铁屑再次进入摩擦副表面形成二次磨损,能够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2、设置在油底壳内壁上的磁层能够将机油磁化,被磁化后的机油能够吸附在铁质摩擦副的表面,在发动机停转时,即使是没有设置储油结构(如储油槽等)的摩擦副表面也有部分机油存留在摩擦副表面,对摩擦副表面起到润滑、防锈和保养等作用。3、设置在油底壳底部与挡油板之间的防磁结构能够将磁层产生的磁场屏蔽,使磁场不会干扰发动机或发动机附近的其他部件,特别是电子部件。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一中油底壳的截面图。图2是实施例一中挡油板的断面图。图3是实施例一中油底壳底部壳体的断面图。图4是实施例二中油底壳的截面图。图中,1、油底壳;2、磁层;3、挡油板;4、防磁结构;41、屏蔽层;42、挡板;5、保护层;6、回油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油底壳1的内壁设置有磁层2,油底壳1的上部设置有挡油板3,挡油板3与油底壳1底部之间设有用于屏蔽磁层2产生的磁场的防磁结构4,磁层2分布在油底壳1底部和侧壁上;磁层2覆盖油底壳1的整个底部,油底壳1的侧壁部分覆盖有磁层2,覆盖有磁层2的油底壳1侧壁垂直高度为5cm~15cm;磁层2大面积的覆盖油底壳1内壁,能够加强磁层2对机油的磁化作用,以及吸附铁屑的效果,磁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1)的内壁设置有磁层(2),所述油底壳(1)的上部设置有挡油板(3),所述的挡油板(3)与油底壳(1)底部之间设有用于屏蔽所述磁层(2)产生的磁场的防磁结构(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1)的内壁设置有磁层(2),所述油底壳(1)的上部设置有挡油板(3),所述的挡油板(3)与油底壳(1)底部之间设有用于屏蔽所述磁层(2)产生的磁场的防磁结构(4);所述磁层(2)的上端电镀有镍保护层(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层(2)分布在油底壳(1)底部和侧壁上;所述的磁层(2)覆盖所述油底壳(1)的整个底部,所述油底壳(1)的侧壁部分覆盖有所述的磁层(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层(2)为电镀或喷涂在油底壳(1)内壁上的永磁体粉。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磁性油底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蓉蓉,王德远,杨陈,沈源,由毅,吴成明,冯擎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