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供电控制回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631432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30 2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为负载供电的控制回路。现有的蓄电池大多没有安装电压检测保护电路,过度放电现象比较严重,极大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蓄电池组、开机启动回路、供电电压限值比较电路、切断负载电源电路、负载控制主电路。可控硅Q2和场效应管Q1的切合控制整个负载供电控制回路的上电断电。负载控制回路根据负载的供电需要,决定可控硅Q2和场效应管Q1的切合,供电电压限值比较电路作用控制场效应管Q1闭合再开通负载的供电。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模拟电路搭建电路,价格便宜应用简便,可以实时广泛的检测并控制蓄电池为负载供电的电量,极大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蓄电池为负载供电的控制回路。现有的蓄电池大多没有安装电压检测保护电路,过度放电现象比较严重,极大缩短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技术包括蓄电池组、开机启动回路、供电电压限值比较电路、切断负载电源电路、负载控制主电路。可控硅Q2和场效应管Q1的切合控制整个负载供电控制回路的上电断电。负载控制回路根据负载的供电需要,决定可控硅Q2和场效应管Q1的切合,供电电压限值比较电路作用控制场效应管Q1闭合再开通负载的供电。本技术采用模拟电路搭建电路,价格便宜应用简便,可以实时广泛的检测并控制蓄电池为负载供电的电量,极大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专利说明】—种负载供电控制回路
本技术涉及负载供电控制回路,涉及一种电路,具体涉及一种蓄电池为负载供电的控制回路。
技术介绍
蓄电池是生活生产中为负载供电的常用电源装置。负载按运行目的需要而有规律地消耗电能,因此蓄电池的电能总是处在“充满”、“欠满”和“不足”的无确定周期的状态中。当蓄电池处于“充满”和“欠满”状态时,必须保证负载的正常供电,当蓄电池处于“不足”状态时,必须切断负载供电。目前市场上的蓄电池大都没有安装电压过放检测控制电路,蓄电池的检测都是工作人员根据经验定期检测蓄电池的电量,这样既耗费人力又容易造成蓄电池的电量监测不及时导致过放,极大的缩短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监测蓄电池电量的负载供电控制回路,解决了人工检测蓄电池电量的繁琐步骤,该电路自动检测蓄电池电量,并控制负载供电,大大延长了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技术电路包括蓄电池、开机启动回路、负载控制主电路、供电电压限值比较电路、切断负载电源电路。开机启动回路包括滤波电容C5和第三电阻R3。滤波电容C5的一端接到蓄电池BTl的正极“ + ”,滤波电容C5的另外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外一端接到可控硅Q2的控制极端。负载控制主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可控娃Q2、场效应管Q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l、第四电解电容C4。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第四电解电容C4的正极一起接到蓄电池BTl的正极端“ + ”。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到可控硅Q2的正极。可控硅Q2的负极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接一起接到场效应管Ql的控制极G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l的正极相连,第一发光二极管LEDl的负极与场效应管Ql的源极S端一起连接到蓄电池BTl的负极地端。场效应管Ql的漏极D端与第四电解电容C4的负极相连一起作为负载的接地端。供电电压限值比较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第一动臂取样电阻RW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稳压兀件DW1、第一电解电容Cl、第二电解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一动臂取样电阻RWl的一端、第一稳压兀件DWl的Vin输入端同时连接到蓄电池BTl的正极“ + 第一动臂取样电阻RWl的另一端、第一稳压兀件DWl的Gnd地端、第一电解电容Cl的负极连接成公共端与蓄电池BTl的负极地端相连。第一稳压元件DWl的动臂端与第一电阻Rl的一端相连一起作为第一运算放大器UlA的同相输入端。第一稳压兀件DWl的Vout输出端与第一电解电容Cl的正极相连一起作为UlA的反相输入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lA的输出端与第一电阻Rl的另一端和第二电解电容C2的正极端相连。第二电解电容C2的负极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l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l的负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二 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到可控硅Q2的控制极端。蓄电池BTl的正极端电压“+”为UlA提供 正电压,蓄电池BTl的负极地电压为UlA提供负电压。切断负载电源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第二动臂取样电阻RW2、第二稳压元 件DW2、第三电解电容C3。第二动臂取样电阻RW2的一端与第二稳压元件DW2的Vin输入 端相连接到蓄电池BTl的正极端“ + ”。第二动臂取样电阻RW2的另一端、第二稳压元件DW2 的Gnd地端跟第三电解电容C3的负极相连为公共端接到负载地。第二动臂取样电阻RW2 的动臂端作为第二运算放大器UlB的同相输入端,第二稳压元件DW2的Vout输出端与第三 电解电容C3的正极端连接一起作为第二运算放大器UlB的反相输入端。第二运算放大器 UlB的输出端与可控硅Q2的正极端相连接。蓄电池BTl的正极端电压“ + ”为第二运算放大 器UlB提供正电压,负载地端为第二运算放大器UlB提供负电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电路的优点在于搭建模拟电路自动监测蓄电池的剩电量,通过电子开 关自动控制供电电路的闭合与断开。避免了人工检查蓄电池电量的冗余步骤,因为采用硬 件电路实时监控,对于蓄电池电路的反应十分迅速,有效实时的比较蓄电池的剩电量,避免 蓄电池的过度放电,极大延缓蓄电池的使用寿命。本技术采用的元器件成熟可靠、成本 低廉、来源丰富。【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具体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蓄电池供电的负载控制回路包括蓄电池组、开机启动回路、负载 控制主电路、供电电压限值比较电路、切断负载电源电路。开机启动回路包括滤波电容C5和第三电阻R3。滤波电容C5的一端接到蓄电池 BTl的正极“ + ”,C5的另外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R3的另外一端接到可控硅Q2的 控制极端。滤波电容C5和第三电阻R3—起组成可控硅Q2控制极的开机启动回路。在蓄 电池BTl供电电压正常的情况下,本电路一通电,立即接通了场效应管Q1,让负载及时获得 电源电能。通电开机前,滤波电容器C5内部无电荷,相当于短路其两端电位差为O。当电路 接通蓄电池BTl电源时,因电容C5两端的电位不能突变,蓄电池BTl的正极端“ + ”经第三 电阻R3向可控硅Q2的控制极输送电流,Q2迅速导通,此时可控硅Q2的负极端电压迅速上 升,场效应管Ql因G极电位的抬高而跟着导通,此时电路闭合。随着时间的推移,滤波电容 器C5被逐渐充满电荷而截止,隔断了蓄电池BTl正极“ + ”对R3到Q2控制极的通路,控制 极不会继续消耗电能。已经导通的可控硅Q2不再受控制极电位的影响。当Ul B输出为OV 时,即Q2的负跳关闭信号到来时,Q2被截止,负跳电位消失后,因蓄电池BTl的正极端“+” 到Q2控制极的通路被C5阻隔,Q2不会因蓄电池电压的存在而恢复导通。负载控制主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可控娃Q2、场效应管Q1、第一发光 二极管LEDl、第四电解电容C4。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第四电解电容C4的正极一起接到蓄电池BTl的正极端“ + ”。R4的另一端接到可控硅Q2的正极。Q2的负极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到场效应管Ql的控制极G端。R5的另一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l的正极相连,LEDl的负极与场效应管Ql的源极S端一起连接到蓄电池的负极地端。Ql的漏极D端与第四电解电容C4的负极相连一起作为负载的地端。场效应管Ql承担着负载电路切合任务。由于场效应管的导通内阻远低于I Ω,导通时可以视作导线,与蓄电池的负端电位几乎相等。又由于负载电路和蓄电池供电回路是“共阳”连接,所以当Ql导通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负载供电控制回路,包括蓄电池组、开机启动回路、负载控制主电路、供电电压限值比较电路、切断负载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开机启动回路包括滤波电容C5和第三电阻R3;滤波电容C5的一端接到蓄电池BT1的正极“+”,滤波电容C5的另外一端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外一端接到可控硅Q2的控制极端;负载控制主电路包括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可控硅Q2、场效应管Q1、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第四电解电容C4;第四电阻R4的一端与第四电解电容C4的正极一起接到蓄电池BT1的正极端“+”;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接到可控硅Q2的正极;可控硅Q2的负极端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相连接一起接到场效应管Q1的控制极G端;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正极相连,第一发光二极管LED1的负极与场效应管Q1的源极S端一起连接到蓄电池BT1的负极地端;场效应管Q1的漏极D端与第四电解电容C4的负极相连一起作为负载的接地端;供电电压限值比较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第一动臂取样电阻RW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一稳压元件DW1、第一电解电容C1、第二电解电容C2、第一二极管D1;第一动臂取样电阻RW1的一端、第一稳压元件DW1的Vin输入端同时连接到蓄电池BT1的正极“+”,第一动臂取样电阻RW1的另一端、第一稳压元件DW1的Gnd地端、第一电解电容C1的负极连接成公共端与蓄电池BT1的负极地端相连;第一稳压元件DW1的动臂端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相连一起作为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同相输入端;第一稳压元件DW1的Vout输出端与第一电解电容C1的正极相连一起作为U1A的反相输入端;第一运算放大器U1A的输出端与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和第二电解电容C2的正极端相连;第二电解电容C2的负极端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第二电阻R2的一端,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到可控硅Q2的控制极端;蓄电池BT1的正极端电压“+”为U1A提供正电压,蓄电池BT1的负极地电压为U1A提供负电压;切断负载电源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第二动臂取样电阻RW2、第二稳压元件DW2、第三电解电容C3;第二动臂取样电阻RW2的一端与第二稳压元件DW2的Vin输入端相连接到蓄电池BT1的正极端“+”;第二动臂取样电阻RW2的另一端、第二稳压元件DW2的Gnd地端跟第三电解电容C3的负极相连为公共端接到负载地;第二动臂取样电阻RW2的动臂端作为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同相输入端,第二稳压元件DW2的Vout输出端与第三电解电容C3的正极端连接一起作为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反相输入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1B的输出端与可控硅Q2的正极端相连接;蓄电池BT1的正极端电压“+”为第二运算放大器U1B提供正电压,负载地端为第二运算放大器U1B提供负电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亚萍杨成忠刘文亮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