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介素18眼内控释剂的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610659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9 18: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能在眼内以特定量准确释放药物直至释放结束的白介素18的控释剂的制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控释剂为可生物降解型植入剂,是由高分子量聚乳酸与低分子量聚乳酸的混合物制成。将白介素18与控释剂混合后制成一类固体制剂,如薄膜、片剂、柱状及钉状等,以手术方式经睫状体平部植入玻璃体,通过基质的生物降解而将其内的药物释出。本发明专利技术改变了普通白介素18制剂为了维持在眼内的浓度需反复注射的缺点,减少了由此带来的发生感染、出血、晶状体和视网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危险。另外,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控释特点,能特定量准确释放药物,最大程度地避免了普通白介素18制剂在眼内的浓度波动较大以及有时初始峰值浓度过高对眼组织产生的毒性作用。

Method for preparing interleukin 18 eye internal control releasing agent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ntrolled release agent capable of releasing an amount of interleukin 18 in the eye to release the drug accurately and accurately until the end of the release. The controlled release agent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a biodegradable implant and is made from a mixture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polylactic acid and 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lactic acid. The interleukin 18 and controlled-release agent which is prepared by mixing a solid preparation, such as film, tablet, columnar and nail shaped, with surgery through pars plana implantation of vitreous body, through the biodegradable matrix and the drug release in the. The invention changes the defect that the ordinary interleukin 18 preparation needs repeated injec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intraocular concentration, and reduces the risk of complications such as infection, hemorrhage, lens and retina damage resulting from the same. In addition, the invention of the controlled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can accurate release of drugs, the maximum extent to avoid the common toxic effects of interleukin 18 and sometimes large fluctuations in preparation of initial peak concentration is too high to eye tissue in the eye of the concentr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药物制剂领域,具体属于一种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
技术介绍
白介素18 (IL-18)是1995年首次从诱发的中毒性休克小鼠肝脏提取液中获得的一种的蛋白。该蛋白有着与白介素12 (IL-12)相似的生物学活性,但其诱导产生干扰素18(interferon-18, IFN-18)的能力比IL-12强,初始命名为IFN-18诱导因子,随后命名为IL-18。IL-18具有种属特异性,人IL-18基因位于染色体llq22.2_q22.3,由7个外显子组成,cDNA全长约1.lkb,编码分子质量约18kD的含193个氨基酸的单链蛋白。IL-18基因有两个启动子,分别位于I号外显子和2号外显子上游,它们均有基础性表达,且均可被脂多糖诱导。 在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方面,白介素18可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往往导致失明,由于在多种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对眼内细胞增殖的调控过程中,破坏了促血管生成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间的平衡,最终导致正常组织内新生血管的长入。由于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引起的出血、渗出和增生常常导致眼内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终致视力的丧失。因此,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是治疗这类疾病的关键。而白介素18可特异性抑制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诱导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新生血管形成,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理想药物。。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将白介素18制成眼内控释剂,解决了全身给药型制剂由于受血眼屏障、血浆蛋白结合等多种困素影响而使玻璃体难以达到药物治疗浓度的难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高分子量聚乳酸和低分子量聚乳酸溶解在乙酸中充分搅拌混合制得溶液; (2)将白介素18加入到第一步溶解好的溶液中,充分混合; (3)将第二步得到的溶液冷冻干燥,得到粉末; (4)将所得粉末置于热板上,制作成固体制剂的成品。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体制剂的成品的形状为薄膜、片剂、柱状或钉状中的一种。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介素18在成品中的含量为50%。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介素18与高分子量聚乳酸和低分子量聚乳酸混合物添加的比例为1: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子量聚乳酸和低分子量聚乳酸的混合比例为9:1 一 1:1。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高分子量聚乳酸分子量为 50000— 200000。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分子量聚乳酸分子量为 3000— 40000。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品的重量为5mg——IOmg0所述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品需保存在4°C的温度下。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本专利技术无需反复注射,可根据病情的不同,制成释放时间为几十天到几百天的药物,最大程度避免了发生感染、出血、晶状体和视网膜损伤等并发症的危险。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控释特点表现为释放药物的速度在任何时候都为恒定速率,与制剂中药物的含量无关,释药过程符合零级药物动力学过程。其原理是,易于水解的低分子量聚乳酸在眼内逐渐降解并开始释放药物,并且整个白介素18控释剂逐渐变成多孔结构,然后,难以水解的高分子量聚乳酸逐渐降解。因为所得低聚物和单体由于水解而从基质的多孔结构中平稳地释放出来,所以白介素18的释放可被控制在恒定速度直至控释剂崩解。因此,白介素18在眼内的浓度波动很小,防止像其他普通制剂有时初始峰值浓度过高对眼组织产生的毒性作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临床试验说明本专利技术白介素18眼内控释剂的积极效果 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的制备 采用同日出生7 d的SD大鼠幼鼠50只,共100只眼。随机选取40只统一编号后置于密闭玻璃箱中,一端接进气管。连于混合气体,另一端接出气管,连于测氧仪.保持氧箱内氧浓度为750±20 mL / L,室温保持(23±2)°C.每日打开氧仓3次各2h,将4只母鼠放入喂养并更换箱内垫料,开箱时间约I h,氧仓中连续饲养5 d,建立高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小鼠在氧仓内生长良好,无死亡现象。剩余10只为空白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正常环境中饲养。建模后40只幼鼠随机分为高浓度实验组(10只):给予双眼玻璃体内植入白介素18控释剂(白介素18含量50%)。低浓度试验组(10只):给予双眼玻璃体内植入白介素18控释剂(白介素18含量10%)。不含药物控释剂实验组(10只)--给予双眼玻璃体内植入不含白介素18的控释剂。高氧未处理组(10只):双眼不给予任何处理。继续在正常环境中饲养,第21天将5组小鼠颈椎脱白处死,摘取双眼球,分别标记方向并编号,于中性甲醛中固定48h。实验方法 将每组小鼠两只眼球浸泡在4%甲醛固定液中,固定48h后常规脱水,石蜡包埋,矢状面平行视神经连续切片,厚度5 μ m,每只眼球选取10个切面(去掉有视神经的切面),贴于玻片上。在H.E.染色的组织学切片上观察.在低倍镜下统计平均每张眼球切片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而长入玻璃体内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显微镜下观察,免疫组织化学阳性染色为细胞浆内棕黄色颗粒,阳性细胞判断标准:以细胞质出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者为阳性细胞,每张切片取3~5个典型者10X40倍视野进行观察.每个视野连续计数100个细胞.根据切片上着色细胞比例不同分别标示为:阴性(_):无着色细胞或仅有〈10%细胞着色,计为O分。弱阳性(±):阳性细胞数10%~25%,计为I分。阳性分为:(+)阳性细胞数25%~50%,计为2分;(++)阳性细胞数50%~75%.计为3分;(+++)阳性细胞数75%~100%,计为4分;进行免疫组化定性分析。所有记录数据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均用均数土标准差表示。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表达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对所测结果进行正态分析及方差齐性检验,各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LSD检验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空白对照组基本看不到突出内界膜的血管芽,内界膜下视网膜内的血管内皮细胞散在分布、数量较少,高氧未处理组和不含药物控释剂实验组可见大量突出内界膜伸向玻璃体腔的血管内皮细胞核,内界膜下视网膜内也有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高氧未处理组和不含药物控释剂实验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个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表明该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动物模型诱导成功。高、低浓度实验组切片中均可见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的内皮细胞核,但较高氧未处理组、不含药物控释剂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平均每张切片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内皮细胞核个数与高氧未处理组、不含药物控释剂实验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下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白介素18眼内控释剂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1)将高分子量聚乳酸和低分子量聚乳酸溶解在乙酸中充分搅拌混合制得溶液;(2)将白介素18加入到第一步溶解好的溶液中,充分混合;(3)将第二步得到的溶液冷冻干燥,得到粉末;(4)将所得粉末置于热板上,制作成固体制剂的成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白介素18眼内控释剂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高分子量聚乳酸和低分子量聚乳酸溶解在乙酸中充分搅拌混合制得溶液; (2)将白介素18加入到第一步溶解好的溶液中,充分混合; (3)将第二步得到的溶液冷冻干燥,得到粉末; (4)将所得粉末置于热板上,制作成固体制剂的成品。2.根据权利要求 1所述的白介素18眼内控释剂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体制剂的成品的形状为薄膜、片剂、柱状或钉状中的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介素18眼内控释剂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介素18在成品中的含量为5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介素18眼内控释剂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白介素18与高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宗明胡旭颋周芬王雷李美胡志翔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眼视光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