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型胶囊内镜及其读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574230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6 06: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存储型胶囊内镜,在电路板平板部分(3a)的后板面上分布有多个输出触点,每个输出触点位于插管(4)的前端口内,在胶囊壳体(1)尾部正对插管(4)的位置开有插口,该插口内封装生物胶(5);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读取装置,在定位管(6)的中部设有接口(7),该接口(7)内设有多根插针(8),插针(8)与所述插管(4)一一对应,且插针(8)通过数据线(9)与转换芯片(1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转换芯片(10)的输出端与USB接口(11)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胶囊壳体的尾部进行改进并配备专门的读取装置,即可在不切开胶囊壳体的前提下将存储器中的数据导出,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快捷、可靠。(*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存储型胶囊内镜及其读取装置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存储型胶囊内镜及其读取装置。
技术介绍
胶囊内镜全称为“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又称“医用无线内镜”。在胶囊内镜的外壳内设置有摄像与信号传输装置,受检者通过口服胶囊内镜后,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扩展了消化道检查的视野,克服了传统的插入式内镜所具有的耐受性差、不适用于年老体弱和病情危重等缺陷,可作为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首选方法。存储型胶囊内镜是在传统的胶囊内镜上加入大容量存储模块,从而使胶囊内镜可以将采样的图像存储在内部的存储模块中。存储型胶囊内镜的优点在于,患者在吞服存储型胶囊内镜后,无需在医院进行实时的监控,也无需佩戴图像记录仪,患者只需关注胶囊内镜何时排出体外并将其及时回收,然后利用数据读取工具和图像显示软件,即可对存储型胶囊内镜采集的图像进行显示分析。目前,存储型胶囊内镜需读取数据时,需要将胶囊内镜的壳体切开,然后取出存储器进行读取,这样不仅操作繁琐,费时费力,而且在切开壳体的时候容易切到存储器或其它内部元件,从而造成内部元件损坏或整个胶囊内镜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读取数据方便的存储型胶囊内镜。为实现本技术第一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存储型胶囊内镜,在胶囊壳体(O内设有带存储器(2)的电路板(3),其关键在于:所述电路板(3)的后端具有平板部分(3a),该平板部分(3a)与胶囊壳体(I)的轴心线相垂直,在所述平板部分(3a)的后板面上分布有多个输出触点,每个输出触点位于插管(4)的前端口内,且插管(4)垂直并固定于平板部分(3a)上,在所述胶囊壳体(I)尾部正对插管(4)的位置开有插口,该插口内封装生物胶(5)。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将读取装置的插针穿过胶囊壳体尾部插口的生物胶,并使各插针伸入对应的插管内,直至插针的端部与电路板平板部分的输出触点接触,即可将存储器储存的数据利用输出触点及插针向外导出,这样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并且无需切开胶囊壳体,能有效防止胶囊壳体内部元件损坏或整个胶囊内镜失效。胶囊壳体尾部的插口采用生物胶密封,一方面密封性好,当胶囊内镜进入患者体内工作时,体液不会通过插口进入胶囊壳体内,能够确保胶囊内镜工作可靠;另一方面,生物胶对人体无毒,不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并且插针穿过生物胶容易,能进一步提高数据读取的便捷性。所述插管(4)的后端延伸至胶囊壳体(I)尾部的内壁,并在插管(4)后端的内部封装生物胶。以上结构能够对插管的后端形成稳固支撑,以防止插管发生歪斜或松动。为了方便读取数据时对位,在所述胶囊壳体(I)对应平板部分(3a)的外壁上设有位置标记。所述胶囊壳体(I)由耐腐蚀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这样选材方便,并且对人体无毒、无刺激性,能够安全排出外。本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方便存储型胶囊内镜读取数据的装置。为实现本技术第二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存储型胶囊内镜的数据导出的读取装置,在定位管(6 )中部的外面设有接口( 7 ),该接口( 7 )内设有多根插针(8 ),所述插针(8)与所述插管(4) 一一对应,且插针(8)伸入定位管(6)内,并通过数据线(9)与转换芯片(1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转换芯片(10)的输出端与USB接口( 11)连接,该USB接口(11)设置在定位管(6)的端部。以上读取装置中的插针与存储型胶囊内镜中的插管一一对应,将接口对准胶囊壳体的尾部,并使插针对准胶囊壳体尾部的插口,然后朝着胶囊壳体的方向移动读取装置,使接口套入胶囊壳体的尾部,而插针穿过胶囊壳体尾部插口的生物胶,并使各插针伸入对应的插管内,直至插针的端部与电路板平板部分的输出触点接触,这样存储器储存的数据利用输出触点及插针即可向外传输,经数据线传输给转换芯片,由转换芯片转换后即可通过USB接口向外导出。由此可见,利用读取装置导出胶囊内镜存储器中的数据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并且无需切开胶囊壳体,能有效防止胶囊壳体内部元件损坏或整个胶囊内镜失效。作为优选,所述接口(7)与定位管(6)为一体结构,两者相垂直。为了方便读取数据时对位,在所述接口(7)远离定位管(6)的端部设有位置标记槽(12)。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对胶囊壳体的尾部进行改进并配备专门的读取装置,即可在不切开胶囊壳体的前提下将存储器中的数据导出,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快捷、可靠,具有设计巧妙、结构简单、实施容易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存储型胶囊内镜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读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存储型胶囊内镜具有胶囊壳体1,该胶囊壳体I由耐腐蚀医用高分子材料制成。在所述胶囊壳体I内装有带存储器2的电路板3,该电路板3的后端具有平板部分3a,平板部分3a与胶囊壳体I的轴心线相垂直,并在胶囊壳体I对应平板部分3a的外壁上设有位置标记,以便于读取装置对位。在所述平板部分3a的后板面上分布有多个输出触点,输出触点的数目及布置形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在所述平板部分3a的后方设有多根相互平行插管4,该插管4与胶囊壳体I的轴心线相平行,且插管4与输出触点一一对应。所述插管4的前端与平板部分3a的后板面相固定,且插管4的前端口将对应的输出触点罩入其中。插管4的后端延伸至胶囊壳体I尾部的内壁,并在胶囊壳体I尾部正对各插管4的位置均开有插口,该插口内以及插管4后端的内部均封装有生物胶5。存储型胶囊内镜的其余结构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如图2、图3并结合图1所示,与存储型胶囊内镜相配合的读取装置由定位管6、接口 7、插针8、数据线9、转换芯片10和USB接口 11等构成。其中,定位管6为短直管结构,在定位管6中部的外面设有接口 7,该接口 7为圆环结构,内径与胶囊壳体I的外径相适应,且接口 7与定位管6相垂直。所述接口 7的一端与定位管6连为一体,在接口 7另一端的端部设有位置标记槽12,该位置标记槽12与胶囊壳体上的位置标记相配合,以便于读取装置与胶囊壳体进行对位。在所述定位管6中部的壁上垂直穿设有多根插针8,该插针8与定位管6相固定,且插针8的位置及数目与所述插管4 一一对应。所述插针8的一端位于接口 7,并靠近接口 7的敞口,插针8的另一端伸入定位管6内。各插针8伸入定位管6内的端部通过数据线9与转换芯片10的输入端连接,转换芯片10安装于定位管6内,该转换芯片10的输出端与USB接口 11连接,所述USB接口 11设置在定位管6的端部。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先将接口 7对准胶囊壳体I的尾部,使接口 7上的位置标记槽12与胶囊壳体上的位置标记对位,而插针8正好对准胶囊壳体I尾部的插口,接着朝着胶囊壳体I的方向移动读取装置,使接口 7套入胶囊壳体I的尾部,而插针8穿过胶囊壳体I尾部插口的生物胶5,并使各插针8伸入对应的插管4内,直至插针8的端部与电路板3平板部分3a的输出触点接触,这样存储器2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存储型胶囊内镜,在胶囊壳体(1)内设有带存储器(2)的电路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3)的后端具有平板部分(3a),该平板部分(3a)与胶囊壳体(1)的轴心线相垂直,在所述平板部分(3a)的后板面上分布有多个输出触点,每个输出触点位于插管(4)的前端口内,且插管(4)垂直并固定于平板部分(3a)上,在所述胶囊壳体(1)尾部正对插管(4)的位置开有插口,该插口内封装生物胶(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存储型胶囊内镜,在胶囊壳体(I)内设有带存储器(2)的电路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3)的后端具有平板部分(3a),该平板部分(3a)与胶囊壳体(I)的轴心线相垂直,在所述平板部分(3a)的后板面上分布有多个输出触点,每个输出触点位于插管(4)的前端口内,且插管(4)垂直并固定于平板部分(3a)上,在所述胶囊壳体(I)尾部正对插管(4)的位置开有插口,该插口内封装生物胶(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型胶囊内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插管(4)的后端延伸至胶囊壳体(I)尾部的内壁,并在插管(4 )后端的内部封装生物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存储型胶囊内镜,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胶囊壳体(I)对应平板部分(3a)的外壁上设有位置标记。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建彭国庆张志良邹泽亚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金山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