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517919 阅读:4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01 15: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减速机,缺少一种可以直接达到单输入双输出且有高传动比、高传动效率的行星减速机。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齿轮,输入行星架、换向行星架、输出轴、减速机壳体、端盖,将电机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输出轴为内外两根同心轴构成,使输出的两根同心轴转向相反;该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采用一个方向输入,两个方向输出的结构形式。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双行星架完成了减速和换向,实现了共轴反转的行星减速机,是一种单输入双输出且有高传动比、高传动效率的行星减速机,而且具有安全稳定性好,传动效率高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减速机,缺少一种可以直接达到单输入双输出且有高传动比、高传动效率的行星减速机。本专利技术包括齿轮,输入行星架、换向行星架、输出轴、减速机壳体、端盖,将电机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输出轴为内外两根同心轴构成,使输出的两根同心轴转向相反;该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采用一个方向输入,两个方向输出的结构形式。本专利技术利用双行星架完成了减速和换向,实现了共轴反转的行星减速机,是一种单输入双输出且有高传动比、高传动效率的行星减速机,而且具有安全稳定性好,传动效率高的特点。【专利说明】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
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制造应用
,具体涉及一种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是一种利用双行星架完成了减速和换向,实现了共轴反转的行星减速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各种减速机,缺少一种可以直接达到单输入双输出且有高传动比、高传动效率的行星减速机。在专利号为:ZL200520012799.2的技术专利中描述的双轴正反转减速机可以归类为三级圆锥-圆柱齿轮减速机,输入轴和输出轴垂直,有体积大、变速比小、维护困难的缺点;在专利号为:200810154047.8的专利技术专利中所述双向输出的减速机为不同心的两根输出轴。综上所述:现有的减速机存在体积大、传动效率小,且双向输出的为不同心的两根轴输出或者是输入轴和输出轴不同心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利用双行星架完成了减速和换向,实现了共轴反转的行星减速机,是一种单输入双输出且有高传动比、高传动效率的行星减速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的减速机包括输入轴行星架1,内齿圈5,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3,换向行星架7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外输出轴9,内输出轴10,内输出轴左齿轮4,内输出轴右齿轮13,右端盖11,左端盖12 ;所述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和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3分别设置在输入轴行星架I上,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与内齿圈5啮合,输入轴行星架右齿圈3与内输出轴左齿轮4啮合,得到内输出轴10的转向;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与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安装在换向行星架7上,内输出轴右齿轮13与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啮合,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与外输出轴9上的内齿圈啮合,外输出轴9的转向与内输出轴10相反。上述的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输入轴行星架I与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3之间采用双层齿轮的结构;换向行星架7与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之间采用双层齿轮的结构。上述的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齿数与内输出轴右齿轮13齿数相等;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3齿数与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及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齿数相等。上述的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在各个齿轮上设置可对齿轮进行润滑导油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共轴”表示两层意思:1、电机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2、输出轴为内外两根同心轴构;“反转”指输出的两根同心轴转向相反;其解决了目前双轴正反转减速机体积大、传动效率小,使电机输入轴和输出轴同轴、输出轴为内外两根同心轴构成且输出的两根同心轴转向相反。本专利技术作为行星减速机,具有安全稳定性好,传动效率高的特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行星架双层齿轮结构俯视图; 图3为图2沿A-A剖面图; 附图编号:I输入轴行星架2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 3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 4内输出轴左齿轮 5内齿圈6换向行星架左齿轮 7换向行星架8换向行星架右齿轮 9外输出轴10内输出轴11右端盖12左端盖13内输出轴右齿轮。【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是将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和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分别安装在输入轴行星架上,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与内齿圈啮合,输入轴行星架右齿圈与内输出轴左齿轮啮合,得到内输出轴的转向;换向行星架左齿轮与换向行星架右齿轮安装在换向行星架上,内输出轴右齿轮与换向行星架左齿轮啮合,换向行星架右齿轮与外输出轴上的内齿圈啮合,实现换向,外输出轴的转向与内输出轴相反。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参见图1-图3:本专利技术包括输入轴行星架1,内齿圈5,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3,换向行星架7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外输出轴9,内输出轴10,内输出轴左齿轮4,内输出轴右齿轮13,左端盖12,右端盖11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和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3分别安装在输入轴行星架I上,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与内齿圈5啮合,输入轴行星架右齿圈3与内输出轴左齿轮4啮合,得到内输出轴10的转向;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与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安装在换向行星架7上,内输出轴右齿轮13与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啮合,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与外输出轴9上的内齿圈啮合,实现换向,外输出轴9的转向与内输出轴10相反。输入轴行星架及换向行星架上的齿轮均采用销轴连接,保证齿轮和行星架的相对转动关系。行星齿轮采用3个齿轮120°分布,且为行星架左右各一层行星齿轮。内输出轴上的左齿轮、右齿轮及换向行星架与内输出轴均采用花键连接,内输出轴和外输出轴之间用两列调心轴承,保证内外输出轴的输出精度,主要指标体现内外轴的同心度和轴端圆跳度。设计时,所有齿轮模数为m=l,其中壳体内齿圈齿数为^=65,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齿数z2=21,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齿数z3=18,内输出轴左齿轮齿数z4=25,内输出轴右齿轮齿数z5=21,换向行星架左齿轮齿数z6=18,换向行星架右齿轮齿数z7=18,外输出轴内齿轮齿数为z8=57。在该减速机的设计过程中,输入轴行星架与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之间采用双层齿轮的结构;换向行星架与换向行星架左齿轮,换向行星架右齿轮之间采用双层齿轮的结构;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齿数与内输出轴右齿轮齿数相等;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齿数与换向行星架左齿轮及换向行星架右齿轮齿数相等;并在减速机的各个齿轮上设计可对齿轮进行润滑导油孔;输入轴行星架与电机连接,可采用内置花键连接或是将电机轴端加工成齿轮与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内哨合;将内输出轴作为输入轴时,输入轴行星架的转向与外输出轴的转向一致;输入行星架作用为减速,换向行星架作用为换向,且该减速机的减速比大于等于I。【权利要求】1.一种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速机包括输入轴行星架(1),内齿圈(5),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3),换向行星架(7)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外输出轴(9),内输出轴(10),内输出轴左齿轮(4),内输出轴右齿轮(13),右端盖(11 ),左端盖(12);所述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和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3)分别设置在输入轴行星架(I)上,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与内齿圈(5)啮合,输入轴行星架右齿圈(3 )与内输出轴左齿轮(4)啮合,得到内输出轴(10 )的转向;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与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安装在换向行星架(7)上,内输出轴右齿轮(13)与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轴反转行星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速机包括输入轴行星架(1),内齿圈(5),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3),换向行星架(7)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外输出轴(9),内输出轴(10),内输出轴左齿轮(4),内输出轴右齿轮(13),右端盖(11),左端盖(12);所述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和输入轴行星架右齿轮(3)分别设置在输入轴行星架(1)上,输入轴行星架左齿轮(2)与内齿圈(5)啮合,输入轴行星架右齿圈(3)与内输出轴左齿轮(4)啮合,得到内输出轴(10)的转向;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与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安装在换向行星架(7)上,内输出轴右齿轮(13)与换向行星架左齿轮(6)啮合,换向行星架右齿轮(8)与外输出轴(9)上的内齿圈啮合,外输出轴(9)的转向与内输出轴(10)相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毅峰潘云华张武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创联超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