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制进油管及其制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93870 阅读:1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26 0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轻量、耐冲击性优异、不产生燃料泄漏的进油管,为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进油管采取如下构成:树脂层由树脂组合物形成,所述树脂组合物含有下述(A)~(C),上述(A)和(B)的重量混合比处于[(A)/(B)]=10/90~90/10的范围,相对于(A)和(B)的总计100质量份,上述(C)的含量处于0.1~5质量份的范围;所述树脂层具有由上述(B)形成的软质组织(Y)进入由上述(A)形成的线状的晶体组织(X)间而使上述(X)间扩大的构造,该软质组织(Y)中分散有上述(C)。(A)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直链状短链分支聚乙烯(LLDPE)。(B)以茂金属系催化剂聚合而成的聚乙烯。(C)炭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轻量、耐冲击性优异、不产生燃料泄漏的进油管,为此,本专利技术的进油管采取如下构成:树脂层由树脂组合物形成,所述树脂组合物含有下述(A)~(C),上述(A)和(B)的重量混合比处于=10/90~90/10的范围,相对于(A)和(B)的总计100质量份,上述(C)的含量处于0.1~5质量份的范围;所述树脂层具有由上述(B)形成的软质组织(Y)进入由上述(A)形成的线状的晶体组织(X)间而使上述(X)间扩大的构造,该软质组织(Y)中分散有上述(C)。(A)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直链状短链分支聚乙烯(LLDPE)。(B)以茂金属系催化剂聚合而成的聚乙烯。(C)炭黑。【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从汽车等车辆的加油口至燃料箱的燃料输送配管中使用的。详细而言,涉及加注口颈管(filler neck pipe)与进口管(inlet tube)与加油软管(filler hose) 一体化而成的。
技术介绍
从冲撞安全性(耐冲击性)的观点来看,以往,对于从汽车的加油口至燃料箱的燃料输送配管而言,加油侧使用金属制的配管(进油管),将在其上连接树脂制或橡胶制的加油软管而成的部分安装于燃料箱来使用。但是,近年从汽车用配管的轻量化的要求出发,正在研究讨论用树脂制的软管代替金属制的配管。作为上述树脂制的软管,例如提出了在燃料加油管本体的内层使用聚酰胺系树月旨、乙烯乙烯醇及其弹性体的任一者,外层使用改性了的聚乙烯树脂的汽车用树脂制燃料加油管(专利文献I)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4880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_7]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然而,上述专利文献I记载的汽车用树脂制燃料加油管一旦在冲撞时内层产生龟裂,则与内层熔接的外层也产生龟裂,其结果,存在燃料泄漏到外部这样的难点。另一方面,欲将树脂软管厚壁化而赋予与金属配管同等的耐冲击性时,由于软管的厚壁化,容积也变大,因此违反了轻量化的要求。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事实完成的,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轻量、耐冲击性优异且不产生燃料泄漏的。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得到轻量、耐冲击性优异且不产生燃料泄漏的树脂制进油管,进行了反复深入的研究。在该研究的过程中,着眼于树脂层的构造,想出了使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直链状短链分支聚乙烯(LLDPE) (A)和以茂金属系催化剂聚合而成的聚乙烯(以下有时也称“茂金属系聚乙烯”。)(B),且由上述(B)形成的软质组织(Y)进入由上述(A)形成的线状的晶体组织(X)间而使上述(X)间扩大的构造。然后,进一步继续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制成在上述软质组织(Y)中分散有炭黑(C)的构造可以达成所期待的目的,从而完成本专利技术。S卩,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要旨在于一种树脂制进油管,其为具备至少I个树脂层的树脂制进油管,上述树脂层由树脂组合物形成,所述树脂组合物含有下述(A)?(C),上述(A)和(B)的重量混合比处于=10/90?90/10的范围,相对于(A)和(B)的总计100质量份,上述(C)的含量处于0.1?5质量份的范围;所述树脂层具有由上述(B)形成的软质组织(Y)进入由上述(A)形成的线状的晶体组织(X)间而使上述(X)间扩大的构造,该软质组织(Y)中分散有上述(C)。(A)高密度聚乙烯(HDPE)或直链状短链分支聚乙烯(LLDPE)。(B)以茂金属系催化剂聚合而成的聚乙烯。(C)炭黑。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要旨在于树脂制进油管的制法,其为上述第一要旨的树脂制进油管的制法,在上述(A)和(B)的挤出工序的过程中,使用强制侧喂料机添加上述(C),将它们挤出成型并形成树脂层。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以下有时也仅称“进油管”。)的树脂层(以下有时也称“高速变形性树脂层”。)具有由上述(B)形成的软质组织(Y)进入由上述(A)形成的线状的晶体组织(X)间而使上述(X)扩大的构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进油管具备来自HDPE或LLDPE(A)的刚性(强度)和来自茂金属系聚乙烯(B)的延性(伸长率)两者的特性,冲击吸收能力优异。另外,上述软质组织(Y)中分散有炭黑(C),因此强度提高,可以维持耐候试验后的伸长率(高速拉伸伸长率)。另外,上述炭黑(C)的一次平均粒径为10?IOOnm时,维持伸长率,可以谋求强度提闻的同时耐候性的提闻。并且,线状的晶体组织⑴的间隔为30?500nm时,强度和耐冲击性的平衡良好。另外,形成上述树脂层的树脂组合物含有离子性液体时,通过导电性的提高,从而即使在加油时带电,也可以接地并使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在实际的使用环境下,由于飞石等划伤树脂层的表面,存在以该伤为起点、树脂层断裂的担心。在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的最外周形成由聚酰胺树脂等形成的规定厚度(0.2?0.8_)的保护层(也称硬涂层),则可以防止由于飞石等造成树脂层的断裂的担心,提高抗石击性。并且,在上述㈧和⑶的挤出工序的过程中,使用强制侧喂料机添加炭黑(C),将它们挤出成型形成树脂层从而制造树脂制进油管时,可以在软质组织(Y)中使规定量的炭黑(C)精确的分散,因此可以维持高速拉伸伸长率。【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的树脂层的、软质组织进入线状的晶体组织间的结构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照片。图2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的一个例子的结构图。图3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的另一个例子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接着,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该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树脂制进油管为具备至少I个树脂层(高速变形性树脂层)的构成即可。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树脂层的最大的特征在于,具有由上述(B)形成的软质组织(Y)进入由上述(A)形成的线状的晶体组织(X)间而使上述(X)间扩大的构造,该软质组织(Y)中分散有上述炭黑(C)。将上述树脂层中的、软质组织进入线状的晶体组织间的结构示于图1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照片。本专利技术中,具有由上述(B)形成的软质组织(Y)进入由上述(A)形成的线状的晶体组织(X)间而使上述(X)扩大的构造是指,不需要使软质组织(Y)进入全部线状的晶体组织(X)间,只要具有软质组织(Y)进入线状的晶体组织(X)间的任意处的构造即可。从强度和耐冲击性的平衡的观点来看,上述线状的晶体组织(X)的间隔优选为30?500nm,特别优选为100?300nm。上述线状的晶体组织⑴的间隔过窄时,由上述(B)形成的软质组织(Y)的进入少,变得过硬,存在耐冲击性变差的倾向;上述线状的晶体组织(X)的间隔过大时,变得过软,强度降低、同时不能充分发挥(A)的性能而存在耐油性低的倾向。上述线状的晶体组织⑴的间隔可以通过例如透射型电子显微镜进行测定。接着,对形成上述树脂层的材料(树脂组合物)进行说明。《高密度聚乙烯或直链状短链分支聚乙烯(A)》上述高密度聚乙烯(HDPE)优选比重处于0.935?0.965范围者,特别优选处于0.935?0.960范围者。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比重是基于IS01183的值(以下同样)。另外,上述高密度聚乙烯(HDPE)优选熔体流动速率(MFR)处于HLl?55g/10分钟范围者,更优选MFR处于10?lg/ΙΟ分钟范围者。需要说明的是,上述MFR是以ASTMD1238为基准测定的(以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矢岛高志水谷幸治片山和孝西川信也早味宏
申请(专利权)人:东海橡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