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取料平台及防撞缓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486502 阅读:1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25 20:49
一种混凝土取料平台及防撞缓冲装置,包括卸料平台,卸料平台的一侧设有吊罐平台,所述的卸料平台和吊罐平台为沿着边坡布置的一段延伸段平台,在卸料平台朝向吊罐平台的侧面设有防撞缓冲装置,所述的防撞缓冲装置分为多个单元,沿着卸料平台布置。防撞缓冲装置中,面板背面与多根滑杆焊接连接,滑杆的端头焊接有螺杆;贝雷梁上还与滑杆相对应地设有多个滑套;滑杆依次穿过缓冲垫、支承架、滑套和弹簧与螺母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面板、缓冲垫和滑杆可以有效减缓吊罐对取料平台的冲击。进一步的降低取料平台的建设成本,由于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的是活动缓冲装置,缓冲余地大,则装置不易损坏,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混凝土取料平台及防撞缓冲装置,包括卸料平台,卸料平台的一侧设有吊罐平台,所述的卸料平台和吊罐平台为沿着边坡布置的一段延伸段平台,在卸料平台朝向吊罐平台的侧面设有防撞缓冲装置,所述的防撞缓冲装置分为多个单元,沿着卸料平台布置。防撞缓冲装置中,面板背面与多根滑杆焊接连接,滑杆的端头焊接有螺杆;贝雷梁上还与滑杆相对应地设有多个滑套;滑杆依次穿过缓冲垫、支承架、滑套和弹簧与螺母连接。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面板、缓冲垫和滑杆可以有效减缓吊罐对取料平台的冲击。进一步的降低取料平台的建设成本,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是活动缓冲装置,缓冲余地大,则装置不易损坏,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专利说明】混凝土取料平台及防撞缓冲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站拱坝浇筑中的混凝土供料领域,特别是一种混凝土取料平台及防撞缓冲装置。
技术介绍
某拱坝工程建于深山峡谷,混凝土浇筑施工的主要垂直运输手段多是采用缆索起重机,而缆索起重机的吊罐取料,就离不开混凝土运输车辆的卸料平台和放置混凝土吊罐的取料平台。国内高拱坝工程因其山形地势不同,多以砌筑混凝土取料平台为主。本例中的坝址两侧山势陡峭,砌筑混凝土施工平台,其开挖工程量很大。拟采用卸料平台和吊罐平台结构,采用钢格构梁柱、混凝土面板结构。为了方便取料搭建在拱肩槽顶部边坡上,整个平台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自卸车卸料平台,下层为停放吊罐的料罐平台。平台表面为混凝土面;承重梁采用贝雷片组成的贝雷梁系;支撑部分采用格构柱结构。上层卸料平台设计载荷按车队40吨载荷、挂车100吨载荷。吊罐净重5.5吨,调运混凝土重量24吨,约IOm30由于两平台结构设计简单,施工容易,造价低。台面主要承载车辆、吊罐自重引起的垂直负荷和车辆、吊罐动态冲击负荷。产生的技术问题在于:平台侧边抵抗吊罐的冲击负荷的能力很差。吊罐回程取料时对平台侧边的冲击载荷很大,冲击力集中,很容易造成平台侧边贝雷梁严重变形破坏,形成重大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凝土取料平台及防撞缓冲装置,减缓吊罐对取料平台的冲击,且降低取料平台的建设和维修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混凝土取料平台,包括卸料平台,卸料平台的一侧设有吊罐平台,所述的卸料平台和吊罐平台为沿着边坡布置的一段延伸段平台,吊罐平台低于卸料平台的高程,吊罐平台低于卸料平台之间的高程差略高于吊罐的高度; 在卸料平台朝向吊罐平台的侧面设有防撞缓冲装置,所述的防撞缓冲装置分为多个单元,沿着卸料平台布置。在吊罐一侧与防撞缓冲装置相对应的位置还设有缓冲平垫。卸料平台底部设有由格构柱支撑的一层贝雷梁,防撞缓冲装置安装在所述的贝雷梁上。所述的防撞缓冲装置中,面板背面与多根滑杆焊接连接,滑杆的端头焊接有螺杆; 支承架与贝雷梁焊接连接,贝雷梁上还与滑杆相对应地设有多个滑套; 滑杆依次穿过缓冲垫、支承架、滑套和弹簧与螺母连接;所述的面板上端与下端设有向背面的弯折段。所述的面板宽度为1-1.8米,上端弯折段与面板延伸线的夹角为10-30°,下端弯折段与面板延伸线的夹角为15~45°。所述的滑杆为至少三根。吊罐平台底部设有由格构柱支撑的一层贝雷梁,吊罐平台的两侧设有防护栏。一种混凝土取料平台的防撞缓冲装置,面板背面与多根滑杆焊接连接,滑杆的端头焊接有螺杆; 支承架与贝雷梁焊接连接,贝雷梁上还与滑杆相对应地设有多个滑套; 滑杆依次穿过缓冲垫、支承架、滑套和弹簧与螺母连接; 所述的面板上端与下端设有向背面的弯折段。所述的面板宽度为1-1.8米,上端弯折段与面板延伸线的夹角为10-30°,下端弯折段与面板延伸线的夹角为15~45°。所述的滑杆为至少三根。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之前,拟采用的设计方案为第一种形式是混凝土结构形式。即平台侧面砌筑坚固的混凝土侧墙,同时为了减少吊罐的冲击力,在吊罐侧加装缓冲垫。这种形式比较适宜于易进行土石方开挖施工的地形,对建筑平台位置的地形要求比较高,对于不易于土石方开挖的地形,施工成本非常高。第二种形式是钢构架复合缓冲结构形式,如图3中所示。即平台侧面满铺结构钢梁做承载冲击的基础,钢梁表面铺方木和旧轮胎做缓冲层。这种形式搭建成本高,吊罐与缓冲层易产生擦挂,其维修费用高。其特点是卸料平台的搭建对地形位置要求不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混凝土取料平台及防撞缓冲装置,通过设置的面板、缓冲垫和滑杆可以有效减缓吊罐对取料平台的冲击。进一步的采用该结构可以减少防护面积,从而降低取料平台的建设成本,由于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是活动缓冲装置,缓冲余地大,则装置不易损坏,从而延长了使用寿命,降低了维修成本。【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防撞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拟采用的钢构架复合缓冲结构示意图。图中:面板1,缓冲垫2,滑杆3,弹簧4,支承架5,滑套6,螺母7,防撞缓冲装置8,卸料平台9,边坡10,吊罐11,缓冲平垫12,吊罐平台13,防护栏14,格构柱15,贝雷梁16,缆机吊钩17,方木18。【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中,一种混凝土取料平台,包括卸料平台9,卸料平台9的一侧设有吊罐平台13,所述的卸料平台9和吊罐平台13为沿着边坡10布置的一段延伸段平台,吊罐平台13低于卸料平台9的高程,吊罐平台13低于卸料平台9之间的高程差略高于吊罐11的高度;在卸料平台9朝向吊罐平台13的侧面设有防撞缓冲装置8,所述的防撞缓冲装置8分为多个单元,沿着卸料平台9布置。在吊罐11 一侧与防撞缓冲装置8相对应的位置还设有缓冲平垫12。卸料平台9底部设有由格构柱15支撑的一层贝雷梁16,防撞缓冲装置8安装在所述的贝雷梁16上。如图1中,所述的防撞缓冲装置8中,面板I背面与多根滑杆3焊接连接,滑杆3的端头焊接有螺杆; 支承架5与贝雷梁16焊接连接,贝雷梁16上还与滑杆3相对应地设有多个滑套6 ; 滑杆3依次穿过缓冲垫2、支承架5、滑套6和弹簧4与螺母7连接; 所述的面板I上端与下端设有向背面的弯折段。优选的,所述的面板I宽度为f 1.8米,上端弯折段与面板I延伸线的夹角为10-30°,下端弯折段与面板I延伸线的夹角为15~45°。优选的,所述的滑杆3为至少三根。吊罐平台13底部设有由格构柱15支撑的一层贝雷梁16,吊罐平台13的两侧设有防护栏14。实施例2: 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也可以单独用于其他吊装物与固定结构之间的缓冲。 如图1中,一种混凝土取料平台的防撞缓冲装置,面板I背面与多根滑杆3焊接连接,滑杆3的端头焊接有螺杆; 支承架5与贝雷梁16焊接连接,贝雷梁16上还与滑杆3相对应地设有多个滑套6 ; 滑杆3依次穿过缓冲垫2、支承架5、滑套6和弹簧4与螺母7连接; 所述的面板I上端与下端设有向背面的弯折段。所述的面板I宽度为广1.8米,上端弯折段与面板I延伸线的夹角为10-30°,下端弯折段与面板I延伸线的夹角为15~45°。所述的滑杆3为至少三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防护钢面板即面板1,用于直接和吊罐接触,并使冲击力分散到缓冲垫,并起到引导吊罐升起和降下的作用;二是滑套、滑杆,滑套、滑杆可以进一步的将侧向冲击转化为沿着滑杆的轴向位移,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凝土取料平台,包括卸料平台(9),卸料平台(9)的一侧设有吊罐平台(13),其特征是:所述的卸料平台(9)和吊罐平台(13)为沿着边坡(10)布置的一段延伸段平台,吊罐平台(13)低于卸料平台(9)的高程,吊罐平台(13)与卸料平台(9)之间的高程差略高于吊罐(11)的高度;在卸料平台(9)朝向吊罐平台(13)的侧面设有防撞缓冲装置(8),所述的防撞缓冲装置(8)分为多个单元,沿着卸料平台(9)布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中李艳阳田和清刘二虎张闽金李永来景晓东
申请(专利权)人:葛洲坝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