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建辉专利>正文

一种多功能除雪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86490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25 2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除雪车,主要解决了现有除雪车除雪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该多功能除雪车包括除雪车头和除雪车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雪车头包括前端开口的集雪斗,位于集雪斗前端并与其转动连接的前方破冰装置,设置于集雪斗后端并与其连通的抛雪装置,以及为所述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的动力系统;在所述除雪车身的底部可拆卸式连接有用于吹扫轨道面积雪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且除雪效率及效果远高于目前所应用的除雪车。因此,适合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除雪车,主要解决了现有除雪车除雪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该多功能除雪车包括除雪车头和除雪车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雪车头包括前端开口的集雪斗,位于集雪斗前端并与其转动连接的前方破冰装置,设置于集雪斗后端并与其连通的抛雪装置,以及为所述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的动力系统;在所述除雪车身的底部可拆卸式连接有用于吹扫轨道面积雪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本专利技术设计合理、结构紧凑,且除雪效率及效果远高于目前所应用的除雪车。因此,适合推广应用。【专利说明】一种多功能除雪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高铁线路的除雪设备,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多功能除雪车。
技术介绍
高铁线路一般采用无砟轨道,它采用板式道床或整体式道床,没有单独的轨枕,轨道相对较稳定。高铁线路的轨道积雪排除一直是本
的难题,现有除雪车一般为粗放式的结构设计,对轨道面的大面积的积雪除雪有一定效果。现有除雪车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一、除雪效率低、除雪不尽、难以适用于高铁线路的无砟轨道的缺陷;二、积雪收集后的抛洒角度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极易导造成路沿线的部分路段积雪抛洒困难的问题;三、对于轨道间歇、除雪设备无法触及到的地方,尤其是枕木之间的残留积雪的去除效果欠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除雪效率高、除雪效果良好的多功能除雪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功能除雪车,包括除雪车头和除雪车身,所述除雪车头包括前端开口的集雪斗,位于集雪斗前端并与其转动连接的前方破冰装置,设置于集雪斗后端并与其连通的抛雪装置,以及为所述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的动力系统;在所述除雪车身的底部可拆卸式连接有用于吹扫轨道面积雪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其中,所述前方破冰装置包括通过悬臂与集雪斗两侧转动连接的除雪轮外壳,安装在外壳内并可相对于外壳旋转的除雪轮,以及用于抬升外壳的液压升降杆;在该外壳上端边沿处设有用于止雪飞溅的防飞溅盖板。为了保证起冰刀或弹簧钢刷不与轨道板接触,所述前方破冰装置还包括用于校准悬臂下压距离的激光位移传感。在一种实施方案中,适用于轨道面结冰或雪层较厚的除雪工况,所述除雪轮为碾冰轮,该碾冰轮包括两端与外壳对应连接并可相对于外壳转动的转动圆筒,以及可拆卸式安装于该转动圆筒的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该起冰刀和/或弹簧钢刷为弧形的条状结构;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适用于轨道面未结冰或积雪较薄的除雪工况,所述除雪轮为扫雪轮,该扫雪轮包括固定直径转筒,设置在固定直径转筒两侧并与其同步转动的可变直径转筒,以及安装在固定直径转筒和可变直径转筒上的柔性聚丙烯刷毛。进一步的,所述集雪斗包括前端开口的收集斗,设置在该收集斗开口处两侧的翼板,以及设置在该翼板下端用于排雪或集雪且刷毛呈螺旋状的雪刷;其中,收集斗开口处的下端呈平口状。再进一步的,所述抛雪装置包括与集雪斗后端连通的排雪风道,设置在排雪风道入口处的离心风机,设置在排雪风道出口处通过旋转齿轮与排雪风道旋转连接且排雪角度可调的排雪件。其中,离心风机的叶片呈弧形状,且叶片靠近离心风机转动轴的一端的弧度沿其轴向向外逐渐增加,此处叶片弧度较大利于接收双螺旋导入的积雪,远离离心风机转动轴的一端的弧度沿其轴向向内逐渐减小,配合风道能产生较大的离心风力。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包括通过电机带动的涡轮风机,位于出风通道与涡轮风机出风口之间、用于加热涡轮风机出风温度并从所述除雪车上取电或通过蓄电池和逆变器供电的电阻环,以及设置于涡轮风机出风口且横截面呈“人”字形的出风通道;其中,出风通道的开口端朝向轨道面,其相对于开口端的一端与涡轮风机出风口连通。考虑到不同除雪工况的需要,本专利技术中吹风温度可调,其可调温度的实现方式如下:所述热力涡轮吹雪装置还包括安装于所述除雪车上并与电阻环连接用于调节出风温度的温控设备。为了便于使用、安装,所述热力涡轮吹雪装置还包括风机外壳,涡轮风机、电阻环均安装于外壳内,出风通道位于该外壳外部。更进一步的,为了使得本专利技术吹扫除雪更彻底,所述出风通道“人”字形的两侧为弧形结构,且其下部的弧度沿远离“人”字形中轴线的方向逐渐增加。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I)本专利技术在除雪车身的底部安装有若干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通过该热力涡轮吹雪装置将轨道面间隙、枕木之间的积雪向轨道两侧吹出,以达到吹扫除雪的目的;与此同时,涡轮风机吹出的风通过电阻环加热,热风可融化积雪,有利于吹扫,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轨道面间隙、枕木之间的除雪效果。(2)本专利技术中除雪车头包括了前方破冰装置、集雪斗和抛雪装置三部分,前方破冰装置用于破除除雪车正前方的结冰、积雪,然后积雪卷入集雪斗内,再通过与集雪斗连通的抛雪装置将积雪抛洒至轨道以外,其除雪效率非常高,尤其适用于高铁线路的除雪作业,有效地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除雪车除雪效率低的缺陷。(3)本专利技术中除雪轮采用两种结构形式,一种是破冰轮,另一种是扫雪轮,其中,破冰轮适用于轨道面结冰或雪层较厚的除雪工况,如:我国哈大线等经纬度较高轨道面易结冰或雪层较厚的地区,扫雪轮则适用于轨道面未结冰或积雪较薄的除雪工况,不同的除雪轮应对不同的工况,使得本专利技术的实现灵活多变,应用范围广。(4)本专利技术的前方破冰装置还包括用于校准悬臂下压距离的激光位移传感,该激光位移传感负责校准下压距离,使得悬臂下压工作时保证除雪轮上的起冰刀或弹簧钢刷不与轨道板直接接触,并至少留有l-2cm的空隙,避免作业时对轨道板造成损坏。(5)本专利技术中出风通道设计为“人”字形结构,且其开口端朝向轨道面,进一步的,“人”字形的两侧为弧形结构,且其下部的弧度沿远离“人”字形中轴线的方向逐渐增加,该结构设计有利于将积雪从轨道中间往轨道两侧吹扫。(6)本专利技术在集雪斗的两侧下端各设有一个雪刷,该雪刷作业时可把轨道外侧(包括轨面以下)的积雪往外推开或者往轨道内部收集(往外排进线路两侧的沟道内,往内被集雪斗收集;同时,雪刷的刷毛螺纹间距对应于轨道枕梁间距,依据车速的改变相应的转速也改变,以达到契合枕梁间间隔,通过雪刷可有效地将轨道两侧集雪斗端部无法触及到的位置的积雪排出轨道,提高了除雪效果。【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除雪车头的内部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翼板及雪刷的局部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所对应的名称:1_除雪车身,2-悬臂,3-除雪轮外壳,4-除雪轮,5-液压升降杆,6-防飞溅盖板,7-收集斗,8-翼板,9-雪刷,10-排雪风道,11-离心风机,12-排雪件,13-涡轮风机,14-出风通道,15-旋转齿轮,16-风机外壳,17-活动连接槽,18-气动装置,19-保护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除雪车,如图1、3、4所示,该除雪车主要包括除雪车头和除雪车身I两部分。本专利技术对于轨道除雪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轨道面的积雪处理;二、对于轨道面间隙、枕木之间的积雪处理。轨道面的积雪处理主要通过新设计的除雪车头完成,具体的说,本实施例中,除雪车头主要包括集雪斗、前方破冰装置、抛雪装置和动力系统四部分,其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功能除雪车,包括除雪车头和除雪车身(1),其特征在于,所述除雪车头包括前端开口的集雪斗,位于集雪斗前端并与其转动连接的前方破冰装置,设置于集雪斗后端并与其连通的抛雪装置,以及为所述除雪车头提供运行动力的动力系统;在所述除雪车身的底部可拆卸式连接有用于吹扫轨道面积雪的热力涡轮吹雪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韬林建辉
申请(专利权)人:林建辉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