涡流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408176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05 0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涡流变速器,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旋转外框、带有中枢转盘的内转子组件、驱动机构、两个导电环以及两个磁转子,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二转动轴上的外套以及内套,所述外套的内侧设有凸轮,所述内套的周面上开设有沟槽,所述外套套在内套外,所述凸轮伸入沟槽内,通过凸轮在沟槽内滑动,带动外套沿第二转动轴的轴向移动,进而带动第四盘位做轴向运动,最终使得内转子组件外侧的第三盘位以及第四盘位相对于第一盘位以及第三盘位移动来改变间隙大小,控制输出转速。通过导电环以及磁转子在不同盘位的排列,还可以适合不同的现场安装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涡流变速器,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旋转外框、带有中枢转盘的内转子组件、驱动机构、两个导电环以及两个磁转子,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二转动轴上的外套以及内套,所述外套的内侧设有凸轮,所述内套的周面上开设有沟槽,所述外套套在内套外,所述凸轮伸入沟槽内,通过凸轮在沟槽内滑动,带动外套沿第二转动轴的轴向移动,进而带动第四盘位做轴向运动,最终使得内转子组件外侧的第三盘位以及第四盘位相对于第一盘位以及第三盘位移动来改变间隙大小,控制输出转速。通过导电环以及磁转子在不同盘位的排列,还可以适合不同的现场安装要求。【专利说明】涡流变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涡流变速技术,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涡流变速器。
技术介绍
现有驱动轴与负载轴之间的连接装置一般为联轴器或减速箱之类的机械件,即二轴之间为硬连接,当驱动轴转动时,通过硬连接装置来带动负载轴进行转动。但是,由于驱动轴与负载轴之间为硬连接,使得其需要精准对中,从而需要提高制造精度,且振动大。而涡流变速技术简称ECT,是近年来最新的一项革命性的传动技术,该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高可靠性等优势,可以满足工业生产中对生产设备安全、可靠、低故障率以及减少维护等要求,从而实现生产系统的长周期运行,减少停机检修次数,提高生产效率。该技术的全面应用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中国专利号为“201120133126.8”的“涡流变速器”公开了一种由驱动轴、负载轴、导体转子组件、磁转子组件以及驱动机构等组成的涡流变速器,驱动轴以及负载轴之间通过涡电流感应磁场而联动,两轴之间实现了软连接,能自动过载以及过扭矩保护,且两轴无须精准对中以及有效降低震动等优点。但该方案噪声大、冷却效果差,导电环以及磁转子排列不能做变化,且驱动机构中通过涡轮啮合蜗杆运转,调节导电环以及磁转子之间的间隙,非常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导电环以及磁转子排列不能做变化以及涡轮啮合蜗杆运转来调节导电环以及磁转子之间的间隙,非常的不便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涡流变速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涡流变速器,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旋转外框、带有中枢转盘的内转子组件、用于调节间隙的驱动机构、两个导电环以及两个磁转子,第一转动轴与旋转外框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轴与中枢转盘固定连接,所述内转子组件设于旋转外框内,旋转外框的两端设有第一盘位以及第二盘位,内转子组件的外侧设有第三盘位以及第四盘位,所述第一盘位以及第三盘位之间的间隙与第二盘位以及第四盘位之间的间隙距离相等,所述驱动机构与第四盘位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二转动轴上的外套以及内套,所述外套的内侧设有凸轮,凸轮与外套固定连接;所述内套的周面上开设有沟槽,所述沟槽两端在内套轴线上的投影距离与间隙调节的范围相对应;所述外套套在内套外,所述凸轮伸入沟槽内,所述外套的一端还与第四盘位固定连接;所述导电环分别设于第三盘位以及第四盘位上,所述磁转子分别设于第一盘位以及第二盘位上;或者,所述导电环分别设于第一盘位以及第四盘位上,所述磁转子分别设于第三盘位以及第二盘位上;或者,所述导电环分别设于第三盘位以及第二盘位上,所述磁转子分别设于第一盘位以及第四盘位上;所述第一转动轴以及第二转动轴中的一根为驱动轴,另一根为负载轴。所述沟槽采用圆弧形结构。所述沟槽为90°圆弧形结构。所述外套的外侧固设有摆臂。所述旋转外框呈中空的圆柱状结构,所述旋转外框还包括气隙增距垫,所述气隙增距垫间隔设于旋转外框的周面上,所述气隙增距垫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盘位以及第二盘位固定连接;所述相邻的气隙增距垫之间设有扇叶,扇叶内设有若干个相互平行的叶片,扇叶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盘位以及第二盘位固定连接。所述气隙增距垫沿旋转外框的轴向分别与第一盘位以及第二盘位固定连接。 所述叶片沿旋转外框的轴向设于扇叶内。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涡流变速器,通过凸轮在沟槽内滑动,带动外套沿第二转动轴的轴向移动,进而带动第四盘位做轴向运动,最终使得内转子组件外侧的第三盘位以及第四盘位相对于第一盘位以及第二盘位移动来改变间隙大小,控制输出转速。通过导电环以及磁转子在不同盘位的排列,还可以适合不同的现场安装要求。总之,本专利技术的涡流变速器,驱动轴和负载轴之间通过涡电流感应磁场而连动,这样二轴之间实现了软连接,而且通过对磁转子与导电环之间的间隙宽度的调节来调节负载的转速,藉以控制风机、水泵等大型负载的输出,解决了工业界大马拉小车浪费能耗的情况,将使用能源更合理化,同时也使负载及驱动设备降低负荷,使用时间更长,妥善率更高。【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涡流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涡流变速器的立体示意图;图3是图1中的凸轮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图2的涡流变速器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所示的一种涡流变速器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转动轴11以及第二转动轴12、旋转外框13、带有中枢转盘141的内转子组件14、用于调节间隙的驱动机构15、两个导电环16以及两个磁转子17,第一转动轴11与旋转外框13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轴12与中枢转盘141固定连接,内转子组件14设于旋转外框13内,旋转外框13的两端设有第一盘位131以及第二盘位132,内转子组件14的外侧设有第三盘位142以及第四盘位143,第一盘位131以及第三盘位142之间的间隙与第二盘位132以及第四盘位143之间的间隙距离相等,驱动机构15与第四盘位143固定连接,驱动机构15包括套设于第二转动轴12外的外套151以及内套152,外套151以及内套152均通过相应的轴承155、156与第二转动轴12相连,外套151的内侧还设有凸轮153,凸轮153与外套151固定连接;内套152的周面上开设有沟槽154,沟槽154的两端在内套152轴线上的投影距离与间隙调节的范围相对应。外套151的外侧固设有摆臂18。外套151的外端套在内套152的内端外,凸轮153伸入沟槽154内,外套151的一端还与第四盘位143固定连接。导电环16分别设于第三盘位142以及第四盘位143上,磁转子17分别设于第一盘位131以及第二盘位132上;第一转动轴11以及第二转动轴12中的一根为驱动轴,另一根为负载轴。较佳地,沟槽154还可以是斜向设置在内套152的周面上,也就是说,沟槽154的轴线与内套152的轴线即不平行也不垂直,沟槽154为90°圆弧形结构,这样随着摆臂18的转动,可以使凸轮153沿着沟槽154运动,外套151沿第二转动轴12的轴向移动,使得内转子组件14两外侧的第三盘位142以及第四盘位143同步的张、合移动,从而同步的调节间隙的大小。需要说明的是,驱动机构15中的连动组件采用已有的技术,通过中枢转盘141与第三盘位142以及第四盘位143的连动来调节间隙的大小,在此不再重复描述。所述旋转外框13呈中空的圆柱状结构,旋转外框13包括气隙增距垫133,气隙增距垫133均匀间隔设于旋转外框的周面上,气隙增距垫133的两端沿旋转外框的轴向分别与第一盘位131以及第二盘位132固定连接,相邻的气隙增距垫133之间设有扇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涡流变速器,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旋转外框、带有中枢转盘的内转子组件、用于调节间隙的驱动机构、两个导电环以及两个磁转子,第一转动轴与旋转外框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轴与中枢转盘固定连接,所述内转子组件设于旋转外框内,旋转外框的两端设有第一盘位以及第二盘位,内转子组件的外侧设有第三盘位以及第四盘位,所述第一盘位以及第三盘位之间的间隙与第二盘位以及第四盘位之间的间隙距离相等,所述驱动机构与第四盘位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套设于第二转动轴上的外套以及内套,所述外套的内侧设有凸轮,凸轮与外套固定连接;所述内套的周面上开设有沟槽,所述沟槽两端在内套轴线上的投影距离与间隙调节的范围相对应;所述外套套在内套外,所述凸轮伸入沟槽内,所述外套的一端还与第四盘位固定连接;所述导电环分别设于第三盘位以及第四盘位上,所述磁转子分别设于第一盘位以及第二盘位上;或者,所述导电环分别设于第一盘位以及第四盘位上,所述磁转子分别设于第三盘位以及第二盘位上;或者,所述导电环分别设于第三盘位以及第二盘位上,所述磁转子分别设于第一盘位以及第四盘位上;所述第一转动轴以及第二转动轴中的一根为驱动轴,另一根为负载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允强袁吾均郑迪陈建平华敏张文奇杨奕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普天邮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