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223287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0-04 17: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模组,其包括一外壳、一触控面板、一第一光学胶层。所述触控面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胶层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相胶合。所述触控模组进一步包括一溢胶挡墙,所述溢胶挡墙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第一光学胶层收容于所述溢胶挡墙内。所述溢胶挡墙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胶体溢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触控模组可防止溢胶的问题,使所述第一光学胶层厚度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触控模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触控模组。
技术介绍
触摸式液晶显示器作为最新的输入设备是目前最简单、方便、自然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和应用。现有的液晶显示器通常包括一曲面外壳以及一触控面板。所述曲面外壳与触控面板之间通过光学胶胶合为一体。然而,由于光学胶边缘部分部受到曲面外壳的压力压迫,造成溢胶的问题,致使光学胶厚度不均匀,影响了触摸式液晶显示器的触控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防止溢胶的触控模组。一种触控模组,其包括一外壳、一触控面板、一第一光学胶层。所述触控面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胶层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相胶合。所述触控模组进一步包括一溢胶挡墙,所述溢胶挡墙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第一光学胶层收容于所述溢胶挡墙内。所述溢胶挡墙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胶体溢出,所述外壳包括一透光部及环绕所述透光部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为弯曲状,所述溢胶挡墙固设在所述弯曲状的固定部与所述触控面板之间,所述溢胶挡墙沿垂直所述透光部方向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沿垂直所述透光部方向的厚度。相较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模组由于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溢胶挡墙,所述第一光学胶层收容于所述溢胶挡墙内,所述溢胶挡墙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胶体溢出。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触控模组可防止溢胶的问题,使所述第一光学胶层厚度均匀。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模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触控模组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图2中的触控模组中的防溢胶元件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一参阅图1与图2,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触控模组100,其包括一外壳10、一触控面板20、一第一光学胶层30、一溢胶挡墙35,一显示面板40以及一第二光学胶层50。所述外壳10由非导电材料,如塑料材质制成或玻璃材质制成,包括一透光部11及环绕所述透光部11的固定部12。所述透光部11为透光或透明材质制成。所述透光部11大致为长方体,包括一第一表面111一与所述第一表面111相背离的第二表面112、以及垂直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11以及第二表面112的侧壁113。所述第一表面111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二表面112。所述固定部12与所述透光部11通过双料注射成型(doubleinjection)的方式相连接。所述固定部12连接于所述侧壁113。所述固定部12为弯曲状,自所述侧壁113向所述第一表面111方向弯曲。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面板20为一电容式触控面板,其包括一感应区21以及一环绕所述感应区21的布线区22。所述感应区21为依据人体静电变化感应电容变化的有效致动区域。所述布线区22用于布线的用途,以便将触控信号传输至一处理器(图未示)。所述触控面板20大致为长方体,包括一第三表面23以及一背离所述第三表面23的第四表面24。所述第三表面23大致平行于所述第四表面24。所述触控面板20的所述第三表面23和所述第四表面24的面积均大于所述透光部11的第一表面111的面积且小于所述外壳10的内侧面的面积。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为一OCR(OpticalClearResin,OCR)光学胶。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的面积大于所述透光部11的第一表面111的面积而小于所述外壳10的内侧面的面积,同时也小于所述触控面板20的第三表面23的面积。所述触控面板20的第四表面24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与所述外壳10相贴合,以使所述触控面板20的第四表面24与所述第一表面111相正对。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与所述触控面板20均完全覆盖所述透光部11且所述布线区22被所述固定部12遮盖,也即,所述外壳10的固定部12部分遮盖所述触控面板20的感应区21,以避免使用者进行无效的触控操作。由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的面积小于所述外壳10的内侧面的面积,同时也小于所述触控面板20的第三表面23的面积,因此,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所述外壳10的固定部12以及所述触控面板20之间共同形成一收容槽110。所述溢胶挡墙35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10内,且固设于所述固定部12与所述触控面板20的布线区22之间。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溢胶挡墙35为一个独立于所述外壳10或所述触控面板20的独立元件。所述溢胶挡墙35沿垂直所述第一表面111方向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沿垂直所述第一表面111方向的厚度。所述溢胶挡墙35收容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所述溢胶挡墙35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的胶体溢出。请一并参阅图3,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溢胶挡墙35还开设有多个排气孔350,使得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与所述外壳10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与所述触控面板20之间的气体能通过所述排气孔350释放出去,从而有效的防止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与所述外壳10之间以及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与所述触控面板20之间因气体压力过大而分离。所述显示面板40用于显示影像数据。所述第二光学胶层50的材料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的材料相同。所述显示面板40通过所述第二光学胶层50贴合于所述触控面板20的第三表面23。所述显示面板40包括一与所述第三表面23相对的第五表面41以及一与所述第五表面41相背离的第六表面42。所述第五表面41大致平行于所述第六表面4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表面41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表面23的面积且等于所述第一表面111的面积,以使所述显示面板40显示的影像数据能透过所述第二光学胶层50、所述触控面板20以及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完全显示于所述外壳10的透光部1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溢胶挡墙35也可与所述外壳10的固定部12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溢胶挡墙35也可与所述触控面板20的布线区22一体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和所述第二光学胶层50也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制成。组装时,先将所述显示面板40通过所述第二光学胶层50与所述触控面板20相胶合,然后再将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涂布于所述触控面板20的第四表面24,最后将胶合为一体的所述显示面板40、所述第二光学胶层50以及所述触控面板20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固设于所述外壳10的内侧面。由于所述外壳10的固定部12为弯曲状,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以及所述触控面板20的布线区22随着固定部12的弯曲而弯曲,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受到弯曲的固定部12压力压迫而溢出的胶体被所述溢胶挡墙35阻挡,从而可防止溢胶的问题,使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厚度均匀。此外,由于所述溢胶挡墙35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20与所述外壳10之间,可以支撑所述外壳10,使所述外壳10与所述触控面板20相间隔,以维持设置于所述外壳10与所述触控面板20之间的所述第一光学胶层30的厚度的均匀性。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触控模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模组,其包括一外壳、一触控面板、一第一光学胶层,所述触控面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胶层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相胶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模组进一步包括一溢胶挡墙,所述溢胶挡墙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第一光学胶层收容于所述溢胶挡墙内,所述溢胶挡墙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胶体溢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模组,其包括一外壳、一触控面板、一第一光学胶层,所述触控面板通过所述第一光学胶层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相胶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模组进一步包括一溢胶挡墙,所述溢胶挡墙设置于所述触控面板与所述外壳之间,所述第一光学胶层收容于所述溢胶挡墙内,所述溢胶挡墙用于阻挡所述第一光学胶层的胶体溢出,所述外壳包括一透光部及环绕所述透光部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为弯曲状,所述溢胶挡墙固设在所述弯曲状的固定部与所述触控面板之间,所述溢胶挡墙沿垂直所述透光部方向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光学胶层沿垂直所述透光部方向的厚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部包括一第一表面、一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背离的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侧壁,所述固定部连接于所述侧壁,所述固定部为自所述侧壁向所述第一表面方向弯曲。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一感应区以及一环绕所述感应区的布线区,所述第一光学胶层与所述触控面板均完全覆盖所述透光部且所述布线区被所述固定部遮盖。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面板包括一与远离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宗震马祯妘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