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着陆器冲击试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222486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0-04 16: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着陆器冲击试验方法,能够完成着陆器的地标冲击试验,获得着陆器冲击试验数据;采用吊梁、两条垂直吊带、两条斜吊带和挂弹钩等简单设备即实现了着陆器的吊挂与释放,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试验方法具有原理和结构简单、容易实现的优点;通过采用尼龙搭扣来实现模拟着陆器与着陆面之间最大摩擦系数,通过在木板上涂刷油漆和铝粉实现0.4的摩擦系数,使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冲击试验真实模拟月表环境,从而使试验数据更真实可靠;通过设计吊点转接件,将被缓冲器支架的水平三角板遮挡住的整器吊点沿竖直方向(X方向)移位,且通过U型吊点转接件的作用后,将垂直吊绳的作用力间接加载在整器吊点上,并没有改变作用力的属性,因此不会对着陆器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一种着陆器冲击试验方法,其中,以位于着陆器几何中心的质心为坐标原点,垂直于着陆器顶板向上方向为x轴,两个太阳翼方向分别为+Y轴和?Y轴方向,Z轴方向根据右手定则确定;中心舱顶板上表面分别沿+Y轴、?Y轴、+Z轴和?Z轴方向上加工有4个相对于质心对称的中心舱吊点,将分别位于4个中心舱吊点下方的4个与着陆缓冲机构连接的缓冲器支架上的点作为整器吊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采用厚度为150mm、尺寸至少为7.6m×7.6m水平放置的木板作为着陆器冲击试验的着陆面;步骤2、根据试验需要设置木板的摩擦系数;步骤3、采用吊挂释放系统对着陆器进行吊挂,具体方法为:S301、采用两条垂直吊带(1)分别固连在着陆器上,其中较短的垂直吊带(1)的一端连接在着陆器?Z侧的中心舱吊点上,较长的垂直吊带(1)通过吊点转接件连接在着陆器+Z侧的整器吊点上;所述吊点转接件为由底座和直角架组成的U型结构,直角架弯向底座且与底座的一端固定连接,直角架远离底座一端加工有一通孔;底座由两个一体加工的支架组成,每个支架上沿所述通孔轴向均加工有连接孔,直角架向上且朝向着陆器,吊点转接件上的两个支架卡在所述缓冲器支架的竖直的三角板外侧,并通过支架上连接孔与竖直的三角板固定连接,直角架上的通孔轴线与缓冲器支架上整器吊点孔的轴线位于同一竖直面内,则较长垂直吊带(1)即连接在所述直角架的通孔上;所述较长一条垂直吊带(1)中安装有花篮螺丝(4);S302、采用两个转接板(8)分别固连在吊梁(3)两端,将两条垂直吊带(1)悬空端分别与两个转接板(8)的下端连接在一起;S303、将两条长度相等的斜吊带(2)的一端分别与两个转接板(8)的上端固连;将两个斜吊带(2)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后挂在处于锁紧状态的挂弹钩(7)的卡钩中,使两条斜吊带(2)和吊梁(3)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将挂弹钩(7)的上端挂在天车的吊钩上;S304、旋转较长垂直吊带(1)中的花篮螺丝(4),调整较长垂直吊带(1)与较短垂直吊带(1)之间的相对长度,保证当着陆器被吊起时,吊梁(3)处于水平状态,两条垂直吊带(1)垂直向下,同时着陆器平行于水平面;S305、采用两条限位绳(5)分别连接在+Y方向和?Y方向的两个整器吊点上;S306、采用两条保护带(6),每条保护带(6)的一端与天车吊钩相连,另一端分别与吊梁(3)的两端相连,保护带(6)的长度保证着陆器被挂弹钩(7)释放后,与其连接的吊梁(3)和两条垂直吊带(1)悬在空中,使其不接触着陆器上的设备和结构,由此保护着陆器不受吊挂释放系统的损伤;步骤4、采用4台摄像机,分别放置在4个着陆缓冲机构正对的位置,用于分别获得4套着陆缓冲机构的行程;步骤5、用天车将着陆器吊起至木板的正上方,在吊起过程中,拉拽两条限位绳(5),防止着陆器摆动;着陆器被吊起高度满足:着陆器足垫与木板接触瞬间的速度等于3.8m/s;步骤6、打开4台高速摄像机,然后给挂弹钩(7)上电,驱动卡钩打开;着陆器稳定着陆后,控制摄像机停止工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闯张熇李青吴学英孙泽洲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