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及记录盘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104486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30 21: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马达及记录盘驱动装置。马达,包括静止部、轴承机构、旋转部。旋转部包括:转子轭;防拔部件,其固定在转子轭的盖部。防拔部件包括:与盖部的下表面接触的下固定部;从下固定部向下突出的多个下突出部;插入到多个盖部贯通孔中的多个上突出部;在下突出部的下部朝径向内侧或外侧突出,并且位于靠近静止部或轴承机构的一部分的下方的位置的防拔部。下固定部具有相对于下突出部所处位置中的垂直于径向的假想面而言,位于与防拔部相反的一侧的位置的部位。形成各盖部贯通孔的贯通孔形成部包括: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其与被插入的上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接触;至少一个内侧接触部,其在周向上位于与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不同的位置,与上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接触。记录盘驱动装置,包括上述马达。(*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马达。
技术介绍
以往,有的马达在旋转部设置防拔部件。通过该防拔部件防止旋转部从静止部分离。在日本特开2004-248332号公报中,公开了安装在转子轭的插通孔处的防拔的接合部件。该接合部件包括轴环部、安装爪以及扣件。轴环部在插通孔的周围挂在转子轭的上表面。安装爪位于插通孔的下方。该接合部件通过轴环部及安装爪固定于转子轭。扣件通过插通孔向下延伸,扣件前端的突起部与轴承外壳的扣合部非接触地接合。由此,防止转子从定子拔出。另外,在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转子轭的下表面与安装爪之间设定间隙,在径向,扣件与插通孔的内侧面之间设定间隙。在日本特开2007-318990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防止主轴马达的旋转部件脱离的环状的接合部。该接合部是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型制造的。在接合部设置从环状的主体部向上方突出的多个接合突起,接合突起通过插入在转子外壳所形成的结合孔,接合部固定于转子外壳。在日本特开2006-196139号公报中公开的盘驱动装置中,将转台的上表面的盘保持部和防拔部设置为同一部件。防拔部通过转台上形成的贯通孔向基底部突出。前端的扣件部扣合于形成在轴承保持部的外周壁的扣合部上。在日本特开2005-323420号公报中公开的无刷马达中,防拔部件通过粘接、螺丝固定等而固定于设置在旋转轴周围的固定部。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0643936号公报中公开的主轴马达中,在转子轭设置孔部。该孔部具有径向宽度大的宽幅部和比宽幅部宽度窄的窄幅部。作为防拔部件的挡板具有环状的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部。突出部的前端向径向外侧延伸。在转子轭固定挡板时,突出部从宽幅部的下方插入,主体部与转子轭的下表面接触。通过挡板相对于转子轭旋转,突出部向窄幅部内移动,突出部的前端在窄幅部的周围与转子轭的上表面对置。然而,为了容易实现马达制造的自动化,容易且牢固地将防拔部件固定于转子轭是有必要的。在日本特开2004-248332号公报中,虽然不用粘接剂就能将防拔部件固定于转子轭,但是在防拔部件与转子轭之间设置了间隙。因此,防拔部件相对于转子轭有发生晃荡的可能。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0643936号公报中,也有挡板相对于转子轭发生晃荡的可能。另外,在日本特开2006-196139号公报中,由于光盘保持部与防拔部件为同一部件,金属模具的设计变得复杂化了。并且,在搭载在记录盘驱动装置的马达,设置有在转子轭上保持记录盘的夹持装置。有的夹持装置设置有利用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的弹力保持记录盘的爪部件。将防拔部件固定在盘载置部上的情况下,有必要避开防拔部件与爪部件及弹性部件的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在马达中,用简单的结构更可靠地实现基于防拔部件的防拔。本专利技术所示例的一方面的马达,包括:静止部;轴承机构;旋转部,其在静止部的上方,被轴承机构支撑成能够相对于静止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旋转部包括:有盖大致圆筒状的转子轭;和防拔部件,其固定于转子轭的盖部,且防止旋转部从静止部分离。防拔部件为一体部件,其包括:下固定部,其与盖部的下表面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多个下突出部,其从下固定部向下突出;多个上突出部,其从多个下突出部向上突出,且插入到形成于盖部的多个盖部贯通孔;多个防拔部,其在多个下突出部的下部向径向内侧或外侧突出,且位于靠近静止部或轴承机构的一部分的下方的位置。下固定部具有如下部位,即,该部位是相对于假想面而言位于与设置在下突出部的下部的防拔部相反的一侧的部位,所述假想面处于下突出部在下固定部所处的位置、且垂直于径向。形成各盖部贯通孔的贯通孔形成部具有: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其与被插入的上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接触;至少一内侧接触部,其在周向上在与上述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不同的位置,与上述上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接触。本专利技术所示例的一方面的记录盘驱动装置,包括:使记录盘旋转的上述的马达;对上述记录盘进行信息的读取和/或写入的存取部;容纳上述马达及上述存取部的外壳。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更可靠地进行基于防拔部件的防拔。附图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记录盘驱动装置的剖面图。图2是马达的剖面图。图3是马达的剖面图。图4是贯通孔形成部的横截面图。图5是防拔部件的平面图。图6是防拔部件的剖面图。图7是防拔部件的剖面图。图8是马达的剖面图。图9是防拔部件的平面图。图10是贯通孔形成部及防拔部件的横截面图。图11是马达的平面图。图12是马达的剖面图。图13是表示马达组装流程的图。图14是防拔部件的原始部件的平面图。图15是防拔部件及盘载置部的剖面图。图16是防拔部件及预压磁铁的剖面图。图17是旋转部的剖面图。图18是旋转部、静止部及轴承机构的剖面图。图19是防拔部件的其他例子的图。图20是贯通孔形成部的其他例子的横截面图。图21是贯通孔形成部及防拔部件的其他例子的横截面图。图2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面图。图23是贯通孔形成部及防拔部件的横截面图。图2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面图。图25是贯通孔形成部及防拔部件的横截面图。图2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面图。图27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防拔部件的平面图。图28是马达的剖面图。图29是旋转部、静止部及轴承机构的剖面图。图30是轴承外壳的其他例子的图。图31是第六实施方式的马达的防拔部件的平面图。图32是防拔部件的其它例子的图。图33是贯通孔形成部及防拔部件的其它例子的横截面图。图34是表示定子的其它例子的马达的剖面图。符号说明1、Ia 马达2静止部3轴承机构4旋转部5夹持装置6、6a防拔部件8a 8d贯通孔形成部9记录盘10记录盘驱动装置11存取部12 外壳41转子轭52爪部件61下固定部63下突出部69 (防拔部件的)原始部件81中央部83、813、842、853、862 外侧接触部91中央孔92假想面221b (定子铁心的)突起部321a 凸缘部411盘载置部611抵接部611a 611f防拔周围部621上突出部621b、627a (上突出部的)前端部623,626 突起部631、631a 631c 防拔部811、821、841、852、861 内侧接触部Jl中心轴线具体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上的图1的上侧简称为“上侧”,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表示组装入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方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简称为“周向”。(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记录盘驱动装置的剖面图。记录盘驱动装置10包括:马达I ;存取部11 ;箱体形状的外壳12,其将上述马达I和存取部11容纳在内部。马达I为高度从几毫米到十几毫米的薄型形状。在马达I中,下述的夹持装置5嵌合在记录盘9的中央孔91中,利用夹持装置5固定记录盘9。存取部11包括:头111 ;头移动机构112。头111是对记录盘9进行信息读取和/或写入的光读取机构。作为记录盘9,例如利用蓝光盘。也可以是其他类型的光盘。头移动机构112使头111相对于马达I及记录盘9移动。头111具有光射出部和光接收部。光射出部向记录盘9的下表面射出激光,光接收部接收来自记录盘9的反射光。外壳12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包括:?静止部;?轴承机构;?旋转部,其在所述静止部的上方,通过所述轴承机构被支撑为相对于所述静止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能旋转;?所述旋转部包括:?有盖圆筒状的转子轭;?防拔部件,其固定在所述转子轭的盖部,防止所述旋转部从所述静止部分离;?所述防拔部件为一体部件,?所述防拔部件包括:?下固定部,其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盖部的下表面接触;?下突出部,其从所述下固定部向下方突出;?上突出部,其从所述下突出部向上方突出,插入到形成在所述盖部的盖部贯通孔;?防拔部,其在所述下突出部的下部向径向内侧或外侧突出,位于靠近所述静止部或所述轴承机构的一部分的下方的位置;?所述下固定部具有如下部位,即,该部位是相对于假想面而言位于与设置在所述下突出部的下部的所述防拔部相反的一侧的部位,所述假想面处于所述下突出部在所述下固定部所处的位置、且垂直于径向;?形成各盖部贯通孔的贯通孔形成部包括:?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其与被插入的所述上突出部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接触;?至少一个内侧接触部,其在周向上在与所述至少一个外侧接触部不同的位置,与所述上突出部的径向内侧的部位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高秀彦林重雄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