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旭红专利>正文

组合式人行道架空型停车长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73355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22 07: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组合式人行道架空型停车长廊,采用固定安装在人行道两侧的拱形钢立柱之间设置的钢固定横梁、钢前横梁、钢后横梁组合而成的架空固定框架,钢固定横梁内嵌入设置钢平移横梁和平移钢框架,由平移电机通过扇形齿轮、平移驱动臂前后推动平移钢框架,平移钢框架内设置的升降电机、驱动链轮、环状链条、从动链轮、驱动螺杆、升降齿条同步传动来升降钢停车平台,驾驶员通过自助射频IC卡选择,主电控箱接受驾驶员选择指令后通过设置在钢固定横梁内和保护管上的前、后限位以及上、下限位磁控传感器进行程序自动控制平移电机和升降电机的正转、反转、停机来实现自助停车和自助取车,它环保节地、易安装、方便操作实用、维护简单。(*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库房设施领域,具体是组合式人行道架空型停车长廊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当前人行道一般都为单层独立使用,人行道的上空多为露天位置未加以充分利用,随着当今中国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解决停车位紧缺的问题已成当务之急,由于停车位的稀缺造成较多驾驶员将汽车直接停放在人行道上,造成驾驶人与行人争抢空间的矛盾和问题,乱在人行道上停车会对人行道路面造成损毁,行人在人行道路面行走时随身金属物件不慎刮坏停放车辆油漆面的情况时有发生;普通咪表路面停车,普通咪表停车位一般为单层停放,需要占用有限的路幅又造成车辆通行效率降低;现阶段马路旁汽车停放问题的方法,其实施具有以下特点①人行道只能实现单一走人功能或者较多驾驶员将汽车直接停放在人行道上;②占用有限的路幅在普通咪表停车位进行停放;以现在人行道路面和马路旁具有的停车功能,尚待解决人行道上空利用率较低、普通咪表停车位需占用有限路幅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人行道上空利用率较低、普通咪表停车位需占用有限路幅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由机械传动系统与电控自动化系统有机组合成一体的组合式人行道架空型停车长廊,更好解决人行道上空利用率较低、普通咪表停车位需占用有限路幅问题的组合式人行道架空型停车长廊。 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从侧面看为拱形的钢立柱I的下端固定安装在人行道33的两侧,左右钢立柱I后端之间、垂直方向靠中间位置固定设置C形开口向前的钢后横梁2,左右钢立柱I前端之间、垂直方向靠中间位置固定设置C形开口向后的钢前横梁3,在钢前横梁3与钢后横梁2的底面侧水平方向设置密闭状顶板24,钢后横梁2靠左端的上方设置充电电池17和主电控箱18,控制电缆19的a芯、b芯一端与充电电池17的正极、负极电连接,控制电缆19的a芯、b芯另一端与主电控箱18的13号、14号接线端电连接,钢前横梁3中间位置的前端嵌入设置LED照明灯22,控制电缆23的a芯、b芯一端与LED照明灯22的正极、负极电连接,控制电缆23的a芯、b芯另一端沿钢前横梁3内侧、左钢固定横梁4的上表面接入主电控箱18并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15号、16号接线端电连接,外接电源线20的a芯、b芯、c芯、d芯一端分别与三相四线380伏交流电源的LN1、LN2、LN3、LN0电连接,外接电源线20的a芯、b芯、c芯、d芯另一端沿左钢立柱I后下端的内侧接入主电控箱18并分别与主电控箱18内电磁继电器(Jl)57的I脚、3脚、5脚和公共地端电连接,外接电源线20的c芯、d芯另一端还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I号、2号接线端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l)57的I脚与2脚、3脚与6脚、4脚与5脚、7脚与8脚、9脚与10脚、11脚与12脚分别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l) 57的7脚与电磁继电器(J2) 58的5脚和电磁继电器(J3) 59的5脚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l) 57的9脚与电磁继电器(J2) 58的3脚和电磁继电器(J3)59的3脚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l) 57的11脚与电磁继电器(J2) 58的I脚和电磁继电器(J3) 59的I脚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l) 57的13脚、14脚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21号、22号接线端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2) 58的7脚、8脚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19号、20号接线端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3)59的7脚、8脚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17号、18号接线端电连接,钢后横梁2中间位置的C形口前端固定设置钢支撑架35,钢支撑架35前端的上表面固定设置U形支架座36的A座,平移驱动臂37的A臂的靠下端嵌入U形支架座36的A座通过转轴38活动连接,平移驱动臂37为C形开口,平移驱动臂37A臂的C形口侧靠下端位置固定设置平移电机(Ml)39,平移电机(Ml)39转轴的前端带驱动齿轮,控制电缆41的a芯、b芯、c芯一端分别与平移电机(Ml)39的a、b、c绕组端电连接,控制电缆41的a芯、b芯、c芯另一端沿平移驱动臂37 A臂的C形内侧、钢支撑架35的C形内侧、钢后横梁2上表面接入主电控箱18并分别与主电控箱18内电磁继电器(J2) 58的2脚、4脚、6脚电连接,左右钢立柱I相对的内侧、垂直方向靠中间位置分别水平且固定设置C形钢固定横梁4,左右钢固定横梁4的C形口相对,钢前横梁3的设置高度低于钢固定横梁4的前端下侧面,左右钢固定横梁4的C形口内分别嵌入设置C形钢平移横梁5,钢固定横梁4与钢平移横梁5的C形开口相对,钢固定横梁4靠前端的C形口内上下侧分别固定设置承重轴承6,钢平移横梁5靠后端的C形口外上下侧分别固定设置滑动轴承7,穿透左钢固定横梁4的C形口上表面在靠前端和靠后端位置分别嵌入设置前限位磁控管28和后限位磁控管29,信号电缆31的a芯、b芯、c芯、d芯一端分别与前限位磁控管28的I脚、2脚、后限位磁控管29的I脚、2脚电连接,信号电缆31的a芯、b芯、c芯、d芯另一端沿左钢固定横梁4的上表面接入主电控箱18并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7号、8号、9号、10号接线端电连接,左钢平移横梁5的上表面对应前限位磁控管28和后限位磁控管29的位置设置平移定位磁钢30,左右钢立柱I的顶端之间固定设置拱形太阳能电池板8,控制电缆21的a芯、b芯一端与太阳能电池板8的正极、负极电连接,控制电缆21的a芯、b芯另一端沿左钢立柱I内侧接入主电控箱18并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11号、12号接线端电连接,太阳能电池板8的后端与钢后横梁2的后上端之间固定设置后宣传板9,太阳能电池板8的前端与钢前横梁3的前上端之间位置嵌入设置前宣传板10,左右钢平移横梁5之间靠中间位置水平方向固定设置俯视呈口子形的平移钢框架12 ,平移钢框架12后端中间的上表面对应U形支架座36A座的位置固定设置U形支架座36的B座,平移驱动臂37的B臂靠下端嵌入U形支架座36的B座并通过转轴38活动连接,平移驱动臂37A臂的上端与平移驱动臂37B臂的上端通过转轴38呈倒V字状活动连接,平移驱动臂37B臂的左侧固定设置平移扇形齿轮40,平移扇形齿轮40的轴心与平移驱动臂37A臂上端的转轴38为同一轴心,平移扇形齿轮40与平移电机(Ml)39的驱动齿轮啮合,平移钢框架12水平方向四个角的上方分别垂直固定设置上端密闭的防水型保护管15,保护管15内分别垂直设置可上下移动的升降齿条14,前端升降齿条14的齿朝前,后端升降齿条14的齿朝后,平移钢框架12上表面后端的靠左位置固定设置升降电机(M2) 42,控制电缆43的a芯、b芯、c芯一端分别与平移电机(M2)42的a、b、c绕组端电连接,控制电缆43的a芯、b芯、c芯另一端沿平移钢框架12后端上表面、平移驱动臂37的C形内侧、钢支撑架35的C形内侧、钢后横梁2上表面接入主电控箱18并分别与主电控箱18内电磁继电器(J3)59的2、4、6脚电连接,升降电机(M2)42的转轴向下垂直插入平移钢框架12的垂直框管内与驱动链轮44固定连接,平移钢框架12的水平环状框管内分别设置从动链轮45、驱动螺杆61和承重轴承60,从动链轮45与驱动螺杆61同轴线固定连接,驱动螺杆61的上下端转轴分别嵌入在承重轴承60内,升降齿条14与驱动螺杆61啮合,升降齿条14的下端垂直穿过平移钢框架12分别与钢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组合式人行道架空型停车长廊,其特征是:从侧面看为拱形的钢立柱(1)的下端固定安装在人行道(33)的两侧,左右钢立柱(1)后端之间、垂直方向靠中间位置固定设置C形开口向前的钢后横梁(2),左右钢立柱(1)前端之间、垂直方向靠中间位置固定设置C形开口向后的钢前横梁(3),在钢前横梁(3)与钢后横梁(2)的底面侧水平方向设置密闭状顶板(24),钢后横梁(2)靠左端的上方设置充电电池(17)和主电控箱(18),控制电缆(19)的a芯、b芯一端与充电电池(17)的正极、负极电连接,控制电缆(19)的a芯、b芯另一端与主电控箱(18)的13号、14号接线端电连接,钢前横梁(3)中间位置的前端嵌入设置LED照明灯(22),控制电缆(23)的a芯、b芯一端与LED照明灯(22)的正极、负极电连接,控制电缆(23)的a芯、b芯另一端沿钢前横梁(3)内侧、左钢固定横梁(4)的上表面接入主电控箱(18)并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15号、16号接线端电连接,外接电源线(20)的a芯、b芯、c芯、d芯一端分别与三相四线380伏交流电源的LN1、LN2、LN3、LN0电连接,外接电源线20的a芯、b芯、c芯、d芯另一端沿左钢立柱(1)后下端的内侧接入主电控箱(18)并分别与主电控箱(18)内电磁继电器J1(57)的1脚、3脚、5脚和公共地端电连接,外接电源线(20)的c芯、d芯另一端还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1号、2号接线端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1(57)的1脚与2脚、3脚与6脚、4脚与5脚、7脚与8脚、9脚与10脚、11脚与12脚分别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1(57)的7脚与电磁继电器J2(58)的5脚和电磁继电器J3(59)的5脚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1(57)的9脚与电磁继电器J2(58)的3脚和电磁继电器J3(59)的3脚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1(57)的11脚与电磁继电器J2(58)的1脚和电磁继电器J3(59)的1脚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1(57)的13脚、14脚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21号、22号接线端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2(58)的7脚、8脚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19号、20号接线端电连接,电磁继电器J3(59)的7脚、8脚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17号、18号接线端电连接,钢后横梁(2)中间位置的C形口前端固定设置钢支撑架(35),钢支撑架(35)前端的上表面固定设置U形支架座(36)的A座,平移驱动臂(37)的A臂的靠下端嵌入U形支架座(36)的A座通过转轴(38)活动连接,平移驱动臂(37)为C形开口,平移驱动臂(37)A臂的C形口侧靠下端位置固定设置平移电机M1(39),平移电机M1(39)转轴的前端带驱动齿轮,控制电缆(41)的a芯、b芯、c芯一端分别与平移电机M1(39)的a、b、c绕组端电连接,控制电缆(41)的a芯、b芯、c芯另一端沿平移驱动臂(37)?A臂的C形内侧、钢支撑架(35)的C形内侧、钢后横梁(2)上表面接入主电控箱(18)并分别与主电控箱(18)内电磁继电器J2(58)的2脚、4脚、6脚电连接,左右钢立柱(1)相对的内侧、垂直方向靠中间位置分别水平且固定设置C形钢固定横梁(4),左右钢固定横梁(4)的C形口相对,钢前横梁(3)的设置高度低于钢固定横梁(4)的前端下侧面,左右钢固定横梁(4)的C形口内分别嵌入设置C形钢平移横梁(5),钢固定横梁(4)与钢平移横梁(5)的C形开口相对,钢固定横梁(4)靠前端的C形口内上下侧分别固定设置承重轴承(6),钢平移横梁(5)靠后端的C形口外上下侧分别固定设置滑动轴承(7),穿透左钢固定横梁(4)的C形口上表面在靠前端和靠后端位置分别嵌入设置前限位磁控管(28)和后限位磁控管(29),信号电缆(31)的a芯、b芯、c芯、d芯一端分别与前限位磁控管(28)的1脚、2脚、后限位磁控管(29)的1脚、2脚电连接,信号电缆(31)的a芯、b芯、c芯、d芯另一端沿左钢固定横梁(4)的上表面接入主电控箱(18)并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7号、8号、9号、10号接线端电连接,左钢平移横梁(5)的上表面对应前限位磁控管(28)和后限位磁控管(29)的位置设置平移定位磁钢(30),左右钢立柱(1)的顶端之间固定设置拱形太阳能电池板(8),控制电缆(21)的a芯、b芯一端与太阳能电池板(8)的正极、负极电连接,控制电缆(21)的a芯、b芯另一端沿左钢立柱(1)内侧接入主电控箱(18)并分别与主电控箱(18)的11号、12号接线端电连接,太阳能电池板(8)的后端与钢后横梁(2)的后上端之间固定设置后宣传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旭红
申请(专利权)人:朱旭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