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孔冲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052378 阅读:1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2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孔冲模系统,包括:冲孔装置、退料装置、下模、传压装置及模座。其中,冲孔装置分别与传压装置、退料装置活动连接;退料装置与模座上表面固定连接;下模与模座上表面端部活动连接。工作过程中,通过压力头作用于冲孔装置产生水平方向压力,进而推动冲孔装置冲撞下模完成冲孔,同时,退料装置通过内部压缩弹簧,当压力头与冲孔装置逐渐脱离时,压缩弹簧在弹性压力作用下推动退料装置内部柱体将块状废料推出落入落料区,实现对下模侧面异型孔位批量加工,适应自动化生产线连续作业需求。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阳极板侧面冲孔、落料、脱模于一个工作循环内完成,且具有结构简单、易操作的特点。(*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冲模装置设计
,特别涉及一种侧孔冲模系统
技术介绍
静电除尘器是处理工业废气、净化环境粉尘的重要设备,它通过阳极板的阴极线和接地的阳极板之间形成高压电场,带负电的气体离子与粉尘颗粒相碰后,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一起向阳极运动,尘粒沉积于阳极板上,而得到净化的气体排出防尘器外。阳极板作为电除尘器的核心部件,悬挂在吊挂梁上,两块极板之间通过侧面孔连接,为适应现场组装调整要求,侧面孔设计为椭圆孔。按照阳极板生产工艺要求,整个断面形状在压型机上完成,锥形悬挂安装孔及极板吊装孔,均在极板正垂面,通过压力机很容易现场冲裁完成;而位于极板侧面的椭圆孔,由于加工部位特殊形状变异,按常规方法很难在现场加工完成。所以极板设计时,要求铣削加工完成。但铣削加工给极板的搬运、装夹及生产组织都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加之铣削效率低,周期长,这些都与极板流水线作业形成了突出矛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下模能够实现侧面冲孔、落料、脱模于一个工作循环内完成的侧孔冲模系统。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侧孔冲模系统,包括:冲孔装置一、退料装置一、下模一、传压装置及模座;所述冲孔装置一分别与所述传压装置、所述退料装置一活动连接;所述退料装置一与所述模座固定连接;所述下模一与所述模座活动连接;所述传压装置通过对所述冲孔装置一施加压力,进而通过所述冲孔装置一依次冲撞所述下模一、所述退料装置一实现侧孔冲模。进一步地,所述冲孔装置一包括:上模机构、滑动机构及定位机构;所述上模机构置于所述滑动机构内部,且与所述模座上表面相平行;所述滑动机构与所述模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定位机构与所述滑动机构固定连接,用于对所述上模机构与所述滑动机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所述传压装置通过对所述上模机构施加压力,进而通过所述上模机构依次冲撞所述下模一、所述退料装置一实现侧孔冲模;进一步地,所述上模机构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及第三柱体;所述第一柱体、所述第二柱体及所述第三柱体端面直径依次递增;所述第一柱体、所述第二柱体及所述第三柱体侧面高度依次递增;所述第三柱体侧面设置有凹槽,所述定位机构穿过所述滑动机构与所述凹槽相接触;所述第一柱体一端与所述第二柱体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柱体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柱体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柱体另一端设置成斜坡结构;所述传压装置与所述斜坡结构相接触,并通过所述斜坡结构能够实现对所述第三柱体施加水平方向压力;所述第一柱体通过依次冲撞所述下模一、所述退料装置一实现侧孔冲模。进一步地,所述滑动机构包括:第一导套、第二导套及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导套侧面与所述模座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导套内设置有第一滑槽、第二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径大于所述第二滑槽内径,且二者呈阶梯状相衔接;所述第二导套外径与所述第一滑槽内径相适配,并固定于所述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柱体外径与所述第二导套内径相适配,并置于所述第二导套内;所述第三柱体与所述第二滑槽相适配,并置于所述第二滑槽内;所述第二导套与所述第二滑槽之间设置有弹簧放置区一;所述第一弹簧置于所述弹簧放置区一内,且一端与所述第二导套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柱体相接触。进一步地,所述模座上表面一端设置有空心圆柱槽一,所述退料装置一置于所述空心圆柱槽一内,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下模一与所述空心圆柱槽一一端端面活动连接,且与所述退料装置一相接触。进一步地,所述退料装置一包括:顶压机构、第二弹簧、第三导套及定位部件;所述顶压机构端部与所述第一柱体端部结构相适配,且与所述下模一相接触,所述顶压机构外径与所述第三导套内径相适配;所述第三导套外径与所述空心圆柱槽一内径相适配,且通过所述定位部件将其侧面于所述空心圆柱槽一内壁进行定位;所述第三导套与所述顶压机构端部之间设置有弹簧放置区二;所述第二弹簧置于所述弹簧放置区二内,且一端与所述第三导套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顶压机构端部相接触。进一步地,所述顶压机构包括:第四柱体、第五柱体及第六柱体;所述第四柱体、所述第六柱体及所述第五柱体端面直径依次递增;所述第五柱体、所述第四柱体及所述第六柱体侧面高度依次递增;所述第四柱体与所述第一柱体结构相同;所述第五柱体外径分别与所述空心圆柱槽一、所述第三导套外径相适配;所述第六柱体与所述第三导套内径相适配;所述第六柱体置于所述第三导套内部,二者活动连接;所述第五柱体置于所述空心圆柱槽一内部,二者活动连接;所述第四柱体一端与所述下模一相接触,另一端与所述第五柱体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柱体另一端与所述第六柱体一端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柱体、所述第四柱体是结构相同的椭圆柱;所述第二柱体、所述第五柱体、所述第 六柱体是圆柱;所述第三柱体是方形柱,且所述第二滑槽是与所述方形柱形状相适配的方形滑槽;所述第一柱体、所述第二柱体、所述第三柱体、所述第四柱、所述第五柱体及所述第六柱体中心轴线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且与所述模座上表面相平行。进一步地,所述传压装置包括:压力头;所述压力头侧壁通过与所述第三柱体斜坡端相接触;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螺栓及所述第一导套在与所述凹槽对应部位处设置有与所述螺栓相适配的螺孔;所述螺栓穿过所述螺孔与所述凹槽相接触;所述下模一是静电除尘器阳极板;所述阳极板表面与所述模座上表面相互垂直。进一步地,还包括:冲孔装置二、退料装置二、下模二及空心圆柱槽二 ;所述冲孔装置二设置在所述模座上表面,与所述冲孔装置一结构相同,且所述冲孔装置一、所述冲孔装置二以所述压力头为中心轴呈中心对称结构;所述空心圆柱槽二设置在所述模座上表面边缘部位处,与所述空心圆柱槽一结构相同,且所述空心圆柱槽一、所述空心圆柱槽二以所述压力头为中心轴呈中心对称结构;所述退料装置二置于所述空心圆柱槽二内,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退料装置二与所述退料装置一结构相同,且所述退料装置一、所述退料装置二以所述压力头为中心轴呈中心对称结构;所述下模二与所述空心圆柱槽二一端端面活动连接,且与所述退料装置二相接触;所述下模一、所述下模二以所述压力头为中心轴呈中心对称结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侧孔冲模系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压力头2作用于冲孔装置产生水平方向压力,进而推动冲孔装置冲撞下模完成冲孔,同时,退料装置通过内部压缩弹簧,当压力头2与冲孔装置逐渐脱离时,压缩弹簧在弹性压力作用下推动退料装置内部柱体将块状废料推出落入落料区,实现对下模侧面异型孔位批量加工,适应自动化生产线连续作业需求。同时,实现了阳极板侧面冲孔、落料、脱模于一个工作循环内完成,如此循环往复,且具有结构简单、易操作的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侧孔冲模系统的原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侧孔冲模系统中阳极板断面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侧孔冲模系统中通过第一柱体端面冲撞下模所生成的中心孔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模座,2-压力头,3-凹槽,4-螺栓,5-阳极板,6-卡勾,7-落料区,8-定位部件,101-第一柱体,102-第二柱体,103-第三柱体,104-第四柱体,105-第五柱体,106-第六柱体,201-第一导套,202-第二导套,203-第三导套,301-第一弹簧,302-第二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孔冲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冲孔装置一、退料装置一、下模一、传压装置及模座(1);?所述冲孔装置一分别与所述传压装置、所述退料装置一活动连接;?所述退料装置一与所述模座(1)固定连接;?所述下模一与所述模座(1)活动连接;?所述传压装置通过对所述冲孔装置一施加压力,进而通过所述冲孔装置一依次冲撞所述下模一、所述退料装置一实现侧孔冲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碧辉卢献忠李良洪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