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连接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35117 阅读:1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5 02: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连接体,其使得从电池漏出的液体难以流到外部的导体。该电池连接体(1)具有:汇流条(8)、端子(9)和框体(10),其中,端子(9)具有与汇流条(8)电气连接的汇流条连接部(13)和与电线(16)电气连接的电线连接部(14)。框体(10)具有第一、第二和第三收容部(41、42、43),第一收容部(41)收容汇流条(8)和端子(9)的汇流条连接部(13),第二收容部(42)收容端子(9)的电线连接部(14),第三收容部(43)将第一、第二收容部(41、42)连接。在第一、第三收容部(41、43)至少其中之一上形成有将框体(10)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孔(36、37),使得从电池经由汇流条(8)漏出到框体(10)内的液体,流经连通孔(36,37)排出到框体(10)的外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装于搭载在例如汽车等车辆的电源装置上的构件,特别涉及一种针对电解液从电瓶(battery)等蓄电池的泄漏采取了措施的电池连接体
技术介绍
近年,将汽油发动机等内燃机和电动马达等非内燃机组合作为车辆驱动用动力的所谓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Vehicle = HV)广受关注。另外,仅以电动马达等电动机作为动力的电动汽车(Electric Vehicle:EV)也随之逐渐向市场供应。在这些混合动力汽车和电动汽车中,作为用于向车辆驱动用电动马达等供电的动力源的电源装置是必需的。在该车辆驱动用电源装置中,与用于向引擎发动用起动马达供电的电源装置同样,采用了能够反复进行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该二次电池即为所谓的电瓶等蓄电池,例如有:使用镍(Ni)作为电极材料的镍氢蓄电池(N1-MH电池)等。车辆驱动用电源装置通常是以用被称为电池连接体的导体将多个作为一个单电池的蓄电池串联连接的蓄电装置的方式构成。即,车辆驱动用电源装置是指作为电池集合体的蓄电池组。然而,在迄今为止的蓄电池组中,电解液容易从电池的内部沿着构成该蓄电池组的各单电池所具有的电极的极柱部漏出到外部。并且,该漏出的电解液,经由电池连接体传导到将蓄电池组与外部电线进行电连接的电气连接部,该电解液借助与电气连接部连接的电压检测线等,对周边设备造成了各种不良影响。因此,作为针对这样的电解液泄漏的对策,例如,提出了下述专利文献I的专利技术。在该专利文献I中 ,公开了将多个蓄电池彼此之间连接的电池连接体,即汇流条组件(BusBar Module:BBM)或电池连接组件的相关专利技术。并且,在专利文献I的专利技术中,例如,如其图2 (a)、(b)所示,将汇流条组件的电压检测用端子所具有的压接部的压接面以朝向单电池的电极的相反侧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防止从单电池漏出的电解液沿着与压接部连接的电线传递以致浸入到电线芯线的内部。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述的汇流条组件中,电压检测用端子的压接部设置为从汇流条与电压检测用端子的电气连接部连续的一体状。更具体而言,将与电线电气连接的压接部设置为邻近于与单电池的电极直接电接触的电气接触部的正下方。与此同时,电线的一部分芯线露出并与压接部连接。因此,从单电池的电极漏出的电解液沿着电气接触部向下方滴落,容易蔓延到压接部的压接面。蔓延到压接面的电解液很有可能浸入到外部电线的芯线内部。电解液一旦浸入到芯线内部,芯线内部就会由于电解液的作用而变得容易被腐蚀。一旦芯线内部被腐蚀,就会与上述普通车辆驱动用蓄电装置同样,会对蓄电池的周边设备造成各种不良影响。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768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如上所述,在迄今为止的使用了电池连接体的蓄电装置中,由于从蓄电池内部漏出的电解液使得外部的电线等被腐蚀,从而很有可能对周边设备造成不良影响。并且,电解液从该蓄电池漏出所引发的问题,并不限于上述车辆驱动用电源装置,只要是具有同样结构或组成的电源装置,同样有可能引发问题。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电池内部漏出的液体不易传递至外部的导体的电池连接体。解决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I的电池连接体,其特征在于,具有:汇流条,该汇流条将内部具有液体的多个电池中的相邻的两个电池的极性互不相同的电极彼此进行电气连接;端子,该端子具有与上述汇流条直接接触并电气连接的汇流条连接部、和与该汇流条连接部电气连接,并与电线电气连接的电线连接部;框体,该框体具有将上述端子的汇流条连接部和上述汇流条收容的第一收容部、与上述第一收容部间隔设置并收容上述端子的电线连接部的第二收容部、和沿着将上述端子的汇流条连接部和电线连接部连接的方向将上述第一收容部和上述第二收容部连接的第三收容部,将上述框体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连通孔至少形成于上述第一收容部和上述第三收容部其中之一,使得从上述电池内部经由上述汇流条漏出到上述框体内部的上述液体能够通过上述连通孔排出到上述框体的外部。根据如此构成的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I的电池连接体,能够将从电池内部经由收容在第一收容部的汇流条漏出到框体内部的液体借助形成于第一收容部和第三收容部至少其中之一的连通孔排出到框体的外部。由此,能够使得从电池内部漏出到框体内部的液体,难以进入到收容有连接着电线的端子的电线连接部的第二收容部的内部。 另外,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2的电池连接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所述的电池连接体中,上述连通孔包括:将上述第三收容部的内部和外部连通,并且形成于上述第三收容部的上述第一收容部侧的端部的汇流条侧连通孔;和形成于上述第三收容部的上述第二收容部侧的端部的电线侧连通孔。根据如此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的电池连接体,能够将从电池内部漏出到框体的第一收容部,并进一步从第一收容部流入第三收容部内部的液体,借助汇流条侧连通孔以及电线侧连通孔排出到框体外部。即,能够将从电池内部漏出到框体内部的液体分为两个阶段排出到框体的外部。因此,汇流条侧连通孔没有排尽而残留在第三收容部内的液体,能够通过电线侧连通孔排出到框体的外部,能够将从电池内部漏出到框体内部的液体彻底排出到框体的外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的电池连接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电池连接体中,在上述第一收容部和上述第三收容部的边界部,形成有将上述第一收容部和上述第三收容部连通的收容部连通孔,并且邻近于上述收容部连通孔的下方,形成有上述汇流条侧连通孔。根据如此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的电池连接体,能够借助收容部连通孔,将从电池内部漏出到框体的第一收容部的液体导向形成于第三收容部的上端部的汇流条侧连通孔。另外,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的电池连接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电池连接体中,在上述边界部形成有液体收集部,上述液体收集部将从上述电池的内部漏出到上述第一收容部的内部的上述液体向上述收容部连通孔收集。根据如此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的电池连接体,能够借助液体收集部,将从电池内部漏出到框体的第一收容部的液体主动导向收容部连通孔。进而,还能够主动导向配置在收容部连通孔的下侧的汇流条侧连通孔。进而,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的电池连接体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I 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连接体中,与上述各电极相连接的上述汇流条的电极连接部,和与上述汇流条相连接的上述端子的汇流条连接部分别形成为平板形状,上述汇流条连接部与上述电极连接部叠置并形成面接触,且经由上述电极连接部与上述电极实现电气连接,上述端子设有导向部和导向连接部,上述导向部将上述端子的上述汇流条连接部与上述电线连接部进行电气连接,并与上述汇流条连接部所接触的上述汇流条的接触面和上述框体的内表面隔开间隙设置,在该间隙处保持并引导上述液体,上述导向连接部从上述汇流条连接部向外侧伸出,与上述汇流条的电极连接部形成面接触,并将上述汇流条连接部与上述导向部连接,且设置在上述汇流条的比上述电极连接部更靠近上方的位置,并利用毛细管现象将进入上述汇流条和上述汇流条连接部之间的上述液体向上述导向部导出。根据如此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5所述的电池连接体,能够利用导向连接部的毛细管现象,将从电池内部经由汇流条漏出到第一收容部的内部的液体中的进入到汇流条和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连接体,其特征在于,具有:汇流条,所述汇流条将内部具有液体的多个电池中的相邻的两个电池的极性互不相同的电极彼此进行电气连接;端子,所述端子具有与所述汇流条直接接触并电气连接的汇流条连接部、和与所述汇流条连接部电气连接并与电线电气连接的电线连接部;框体,所述框体具有:将所述端子的汇流条连接部和所述汇流条收容的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一收容部间隔设置并将所述端子的电线连接部收容的第二收容部;和沿着将所述端子的汇流条连接部和电线连接部连接的方向,将所述第一收容部和所述第二收容部连接的第三收容部,将所述框体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连通孔至少形成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和所述第三收容部其中之一,使得从所述电池内部经由所述汇流条漏出到所述框体内部的所述液体能够通过所述连通孔排出到所述框体的外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田智洋吉冈伸晃井上知爱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