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28414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20:12
将第1连接线(L1)与第1直线(L3)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1),将第2连接线(L2)与第1直线(L3)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2),角度(θ1)和角度(θ2)满足“3.0≤θ1/θ2≤6.0”,将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总宽度设为带束剖面宽度(BW),将从零压衬层(10)的胎面部两侧的端部到带束层(7)的端部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距离(Wl),带束剖面宽度(BW)和距离(Wl)满足“0.25≤Wl/(BW/2)≤0.45”,将各侧壁部(4)的最大宽度位置(D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零压衬层(10)的厚度设为厚度(Wr),将最大宽度位置(D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橡胶层(9)的厚度设为厚度(Ws),厚度(Wr)和厚度(Ws)满足“1.2≤Wr/Ws≤1.9”。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滚动阻力,改善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改善乘坐舒适性并且改善驾驶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充气轮胎,已知有一种在侧壁部的帘布层的内侧具有侧壁增强橡胶层的零压轮胎(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该零压轮胎通过使轮胎外面的曲率半径为规定的曲率半径,来抑制轮胎重量的增加和乘坐舒适性的降低,并且确保零压行驶时的驾驶稳定性,改善零压耐久性。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69890号公报专利技术概要专利技术拟解决的问题然而,作为在车辆上安装的零压轮胎,有些是零压衬层(侧壁增强橡胶层)的厚度减少了的轮胎。此时,即使将轮胎外表面的曲率半径设为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曲率半径,也不一定能获得上述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即使零压衬层的厚度(薄度)为规定的厚度(薄度),也能够同时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小、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的改善、以及乘坐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的改善的充气轮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包括胎面部、设置在胎面部两侧的一对胎肩部、与一对胎肩部分别连接的一对侧壁部、以及与一对侧壁部分别连接的一对胎圈部,所述充气轮胎用于组装在轮辋上,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帘布层,其从胎面部经一对胎肩部及一对侧壁部一直设到一对胎圈部;带束层,其设在胎面部上的帘布层的外侧;橡胶层,其设在帘布层和带束层的外侧;一对零压衬层,其设在各侧壁部上的帘布层的内侧,以及内衬层,其设在帘布层和零压衬层的内侧,第I连接线连接通过轮胎剖面宽度的中心点的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与接地端上的轮胎外周面,第I直线从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将第I连接线与第1直线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 1,第2连接线连接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与通过第1连接线的中间点并向轮胎直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轮胎外周面,将第2连接线与第I直线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2,角度Θ1和角度Θ 2满足“3.0≤Θ 1/Θ 2 ≤ 6.0”,将带束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总宽度设为带束剖面宽度BW,将在轮胎赤道线的一侧,从零压衬层的胎面部侧的端部到带束层的端部之间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距离Wl,带束剖面宽度BW和距离Wl满足“0.25 ≤ Wl/ (BW/2) ≤ 0.45”,将在各侧壁部上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零压衬层的厚度设为厚度Wr,将在各侧壁部上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橡胶层的厚度设为厚度Ws,厚度Wr和厚度Ws满足“1.2彡Wr/Ws ( 1.9”。此时,将轮胎剖面高度设为高度SH,将从胎圈部的内径侧端部到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之间的轮胎直径方向上的高度设为高度SDH,轮胎剖面高度SH和高度SDH优选满足“0.53 ( SDH/SH ( 0.68”,将轮胎剖面宽度设为宽度SW,将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设为接地宽度SWa,轮胎剖面宽度SW和接地宽度SWa优选满足“0.65 ( Sffa/Sff ( 0.73”。此时,各胎圈部具有构成芯部的胎圈芯、以及配置在胎圈芯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的胎边芯,将轮胎剖面高度设为高度SH,将从胎圈部的内径侧端部到胎边芯的外径侧端部之间的轮胎直径方向上的高度设为高度FLH,轮胎剖面高度SH和高度FLH优选满足“0.12 ( FLH/SH ( 0.27”,将各侧壁部上与轮胎内周面正交的法线上的轮胎总厚度最厚的位置设为最厚位置,将零压衬层的最厚位置的厚度设为厚度Rr,将橡胶层的最厚位置上的厚度设为厚度Rs,厚度Rr和厚度Rs优选满足“1.5 ( Rs/Rr ( 3.0”。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即使零压衬层的厚度(薄度)为规定的厚度(薄度),也能够同时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小、零压行驶时的耐久性的改善、以及乘坐舒适性和驾驶稳定性的改善。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图2是对本实施方式 所述的充气轮胎进行比较的图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含有该行业人士能够且容易置换的物件、或者实质上相同的物件。本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多个实例能在对本行业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不言自明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实施方式)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以下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I的旋转轴(未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靠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远离旋转轴的一侧。此外,轮胎周向是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圆周方向。此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靠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上远离轮胎赤道面CL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充气轮胎I的旋转轴正交,并且通过充气轮胎I的轮胎剖面宽度(下述SW)的中心的平面。轮胎剖面宽度是指,充气轮胎I的总宽度减去形成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表面上的图案的高度后的宽度。轮胎剖面高度(下述SH)是指,充气轮胎I的外径减去轮辋直径后的差值的1/2高度。轮胎赤道线是指,在轮胎赤道面CL上,沿着充气轮胎I的轮胎周向的线。本实施方式中,轮胎赤道线与轮胎赤道面一样,都标以符号“CL”。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I为零压轮胎,适用于乘用车用零压轮胎。本实施方式所述充气轮胎I,如图1所示,包括胎面部2、位于其两侧的一对胎肩部3、从各胎肩部3依次连续的一对侧壁部4以及一对胎圈部5。此外,该充气轮胎I具有帘布层6、带束层7、带束增强层8、橡胶层9、零压衬层10、以及内衬层11。胎面部2由橡胶材料(胎面胶)构成,露出于充气轮胎I的轮胎径向最外侧,其表面成为充气轮胎I的轮廓。在胎面部2的外周表面,即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踏面上,形成着胎面21。胎面21的形状为与充气轮胎I的用途和安装充气轮胎I的车辆等相适应的形状。虽然图中未明示,但例如在胎面21上设有多个主槽、多个环岸部、以及多个横纹槽。各主槽沿轮胎周向延伸,形成与轮胎赤道线CL平行的直线主槽。各环岸部由多个主槽形成在主槽间,并且沿轮胎周向延伸,形成与轮胎赤道线CL平行的条状花纹状。此外,横纹槽在各环岸部上与主槽交叉而设,并在轮胎周向上将环岸部分割为多个。此外,横纹槽在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形成为向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开口。另外,横纹槽的形态可以是与主槽连通的形态和与主槽不连通的形态中的任意一种。一对胎肩部3为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部位。此外,一对侧壁部4是在充气轮胎I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露出的部位。此外,一对胎圈部5中的每一个分别具有胎圈芯51和胎边芯52。胎圈芯51通过将钢丝即胎圈钢丝卷成环状而形成。胎边芯52是帘布层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胎圈芯51位置折回所形成的空间中配置的橡胶材料。帘布层6的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一对胎圈芯51处,自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返,并在轮胎周向上绕成环状,构成轮胎的架构。该帘布层6是多个并列设置的帘布层帘线(未图示)经覆层橡胶覆盖而成的,所述帘布层帘线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为沿着轮胎子午线方向在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帘布层帘线由有机纤维(聚酯、人造丝、尼龙等)组成。该帘布层6至少设置I层。带束层7是至少层·叠2层带束71、72的多层构造,在胎面部2上配置于帘布层6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并在轮胎周向上覆盖帘布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胎面部、设置在所述胎面部两侧的一对胎肩部、与所述一对胎肩部分别连接的一对侧壁部、以及与所述一对侧壁部分别连接的一对胎圈部,所述充气轮胎用来组装到轮辋上,其特征在于,其具有:帘布层,其从所述胎面部经所述一对胎肩部和所述一对侧壁部一直设到所述一对胎圈部;带束层,其设在所述胎面部上的所述帘布层的外侧;橡胶层,其设在所述帘布层和所述带束层的外侧;一对零压衬层,其设在所述各侧壁部上的所述帘布层的内侧,以及内衬层,其设在所述帘布层和所述零压衬层的内侧,第1连接线连接通过轮胎剖面宽度的中心点的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与接地端上的轮胎外周面,第1直线从所述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将所述第1连接线与所述第1直线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1,第2连接线连接所述轮胎赤道线上的轮胎外周面与通过所述第1连接线的中间点并向轮胎直径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轮胎外周面,将所述第2连接线与所述第1直线之间的夹角设为角度θ2,所述角度θ1和所述角度θ2满足“3.0≤θ1/θ2≤6.0”,将所述带束层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总宽度设为带束剖面宽度BW,将在所述轮胎赤道线的一侧,从所述零压衬层的所述胎面部侧的端部到所述带束层的端部之间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距离Wl,所述带束剖面宽度BW和所述距离Wl满足“0.25≤Wl/(BW/2)≤0.45”,将在所述各侧壁部上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所述零压衬层的厚度设为厚度Wr,将在所述各侧壁部上所述轮胎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的所述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所述橡胶层的厚度设为厚度Ws,所述厚度Wr和所述厚度Ws满足“1.2≤Wr/Ws≤1.9”。...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崎敬介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