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棉麻混纺纱线面料的加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01422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2 2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棉麻混纺纱线面料的加工装置,包括依次排列的后罗拉、中罗拉和前罗拉,所述后罗拉前分别设置有第一喇叭口、第二喇叭口和第三喇叭口,所述后罗拉和中罗拉上均刻有刻槽;所述第二喇叭口内的纱线依次进入所述后罗拉上的刻槽和中罗拉上的刻槽;所述第一喇叭口和第三喇叭口内的纱线依次进入后罗拉和中罗拉,并位于后罗拉上的刻槽和中罗拉上的刻槽两侧,并与所述第二喇叭口内的纱线平行;所述中罗拉和前罗拉之间还设有与细纱机固定的给湿加热装置;所述给湿加热装置用于给经过第二喇叭口内的纱线在加捻前进行给湿加热。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同时输入两股纯棉粗条和湿法纺纱得到的亚麻细纱且互不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纱线加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棉麻混纺纱线面料的加工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审美观念的悄然变化,追求纺织用品为天然、环保绿色、新奇特等观念的着装,是人们的理想,也是纺织人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追寻的一个梦,而亚麻是首当其冲成为人们青睐的对象之一。但由于亚麻特殊的纤维特性,皱褶难于克服,而国人的消费理念,华丽、光泽、挺括不需熨烫、穿着耐久等有与之相悖。棉麻混纺是指棉料和麻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纺纱后织成纺织产品。棉麻混纺面料和其他面料相比的长处在于成本便宜且具有棉料和麻各自的优点。棉麻混纺面料有环保、透气、舒适、垂感好,穿着舒服等优势,在干、湿情况下弹性和耐磨性都较好,尺寸稳定,缩水率小,具有挺拔、不易皱折、易洗、快干的特点,而且采用全天然纤维织造,低碳环保,与现在国际纺织服装流行趋势吻合。目前,亚麻纺纱主要是采用湿法纺纱的形式,由于亚麻的单纤维长度较短,因此,只能采用采用半脱胶后较粗的工艺纤维(即纤维束)进行纺纱。湿纺中,亚麻制成粗纱后要经过煮漂以提高亚麻的可纺性,且在细纱加工中,亚麻粗纱还要先经过水槽后再进入细纱的牵伸区域,最后才形成亚麻湿纺纱。因此,棉纤维是无法在细纱工序前就与亚麻纤维混合的,这大大限制了亚麻与棉纤维混纺或伴纺的可行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棉麻混纺纱线面料的加工装置,可同时输入两股纯棉粗条和湿法纺纱得到的亚麻细纱且互不影响。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棉麻混纺纱线面料的加工装置,包括依次排列的后罗拉、中罗拉和前罗拉,所述后罗拉前分别设置有第一喇叭口、第二喇叭口和第三喇叭口,所述后罗拉和中罗拉上均刻有刻槽;所述第二喇叭口内的纱线依次进入所述后罗拉上的刻槽和中罗拉上的刻槽;所述第一喇叭口和第三喇叭口内的纱线依次进入后罗拉和中罗拉,并位于后罗拉上的刻槽和中罗拉上的刻槽两侧,并与所述第二喇叭口内的纱线平行;所述中罗拉和前罗拉之间还设有与细纱机固定的给湿加热装置;所述给湿加热装置用于给经过第二喇叭口内的纱线在加捻前进行给湿加热。所述给湿加热装置包括入水口、超声波陶瓷雾化装置和喷射板;所述入水口与超声波陶瓷雾化装置相连,所述超声波陶瓷雾化装置利用电子高频振荡将液态水分子结构打散产生水雾,由喷射板上的喷孔喷射出。所述的喷射板的宽度为10-15mm,长度为30_50mm。所述的超声波陶瓷雾化装置的震荡频率为1.7MHZ或2.4MHZ。所述中罗拉和前罗拉之间还设有与细纱机固定的冷凝收集装置;所述冷凝收集装置用于收集所述给湿加热装置喷出的多余雾 气。所述冷凝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板、收集腔和排水管,所述排水管与收集腔相连;所述收集板用于将水雾冷凝成水,并通过收集板上的收集孔使冷凝水进入收集腔内,再通过所述排水管排出。所述的收集板的宽度为10-15mm,长度为30_50mm。所述收集腔呈空心半圆柱状,直径为10-15mm,长度为30_50mm。所述后罗拉的引入速度为150_180r/min。所述第一喇叭口内的纱线和第三喇叭口内的纱线与所述第二喇叭口内的纱线的距离为5_。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传统细纱机(见图1)条混生产,增加喇叭口、罗拉刻槽和给湿加热处理装置后,可同时输入两股棉粗条和湿法纺纱得到的亚麻细纱,互不影响,分别对棉粗条进行牵伸加工,对湿法纺纱得到的亚麻细纱进行湿热处理,使得亚麻纤维中残存的果胶熔融。在加捻过程中,熔融的果胶将棉与亚麻捻合在一起,固定纱线结构。加装超声波雾化给湿加热装置,环保节能,操作简单方便,适合大规模化的生产;既解决了棉麻混纺工艺的技术难题,同时又改善了亚麻产品的布面匀整性,提高棉麻织物产品的服用性能。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环锭纺细纱机设备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后罗拉入口处纱条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中后罗拉的俯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中中罗拉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中给湿加热装置的侧视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给湿加热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冷凝收集装置的侧视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冷凝收集装置的俯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专利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专利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棉麻混纺纱线面料的加工装置,如图2所示,包括依次排列的后罗拉2、中罗拉3和前罗拉4,所述后罗拉2前分别设置有第一喇叭口 7、第二喇叭口 8和第三喇叭口 9,所述后罗拉2和中罗拉3上均刻有刻槽(见图4和图5);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喇叭口 8内的纱线依次进入所述后罗拉2上的刻槽和中罗拉3上的刻槽,不受所述后罗拉2与中罗拉3的牵伸作用;所述第一喇叭口 7和第三喇叭口 9内的纱线依次进入后罗拉2和中罗拉3,并位于后罗拉2上的刻槽和中罗拉3上的刻槽两侧,并与所述第二喇叭口 8内的纱线平行,中间受到所述后罗拉2与中罗拉3的牵伸作用;所述中罗拉3和前罗拉4之间还设有与细纱机固定的给湿加热装置10 ;所述给湿加热装置10用于给经过第二喇叭口 8内的纱线在加捻前进行给湿加热。所述中罗拉3和前罗拉4之间还设有与细纱机固定的冷凝收集装置11 ;所述冷凝收集装置11用于收集所述给湿加热装置10喷出的多余雾气。所述的后罗拉2引入速度为150-180r/min,保证所述的经过第二喇叭口 8的纱线在经过所述的给湿加热装置10时吸收足够的水分,获得足够的热量。所述经过第一喇叭口7和第三喇叭口 9的纱线的牵伸倍数为32-36,所述前罗拉4输出的所述棉麻混纺纱线5的回潮率为8-10%,规格为10-30S。所述织造的工艺条件为,开口时间300-350°,入纬时间90-100。,纬纱到达时间230-250°,开口角度32-34°,浆纱张力2.2-2.4KN,开口动程为117、102、85、71、54、97、84、73、62mm,综框高度为 130*7+132*2mm,织机转速 600 转 / 分。如图6和图7所示,所述给湿加热装置10包括入水口 14、超声波陶瓷雾化装置15和喷射板16 ;所述入水口 14与超声波陶瓷雾化装置15相连,所述超声波陶瓷雾化装置15利用电子高频振荡将液态水分子结构打散产生水雾,由喷射板16上的喷孔17喷射出。所述的喷射板16的宽度为10-15mm,长度为30_50mm。所述的超声波陶瓷雾化装置15的震荡频率为 1.7MHZ 或 2.4MHZ。如图8和图9所示,所述冷凝收集装置11包括收集板18、收集腔19和排水管20,所述排水管20与收集腔19相连;所述收集板18用于将水雾冷凝成水,并通过收集板18上的收集孔21使冷凝水进入收集腔19内,再通过所述排水管20排出。所述的收集板18的宽度为10-15臟,长度为30-50mm。所述收集腔19呈空心半圆柱状,直径为10_15臟,长度为30_50mm。本专利技术采用传统细纱机条混生产,增加喇叭口、罗拉刻槽和给湿加热处理装置后,可同时输入两股纯棉粗条和湿法纺纱得到的亚麻细纱,互不影响,分别对纯棉粗条进行牵伸加工,对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棉麻混纺纱线面料的加工装置,包括依次排列的后罗拉(2)、中罗拉(3)和前罗拉(4),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罗拉(2)前分别设置有第一喇叭口(7)、第二喇叭口(8)和第三喇叭口(9),所述后罗拉(2)和中罗拉(3)上均刻有刻槽;所述第二喇叭口(8)内的纱线依次进入所述后罗拉(2)上的刻槽和中罗拉(3)上的刻槽;所述第一喇叭口(7)和第三喇叭口(9)内的纱线依次进入后罗拉(2)和中罗拉(3),并位于后罗拉(2)上的刻槽和中罗拉(3)上的刻槽两侧,并与所述第二喇叭口(8)内的纱线平行;所述中罗拉(3)和前罗拉(4)之间还设有与细纱机固定的给湿加热装置(10);所述给湿加热装置(10)用于给经过第二喇叭口(8)内的纱线在加捻前进行给湿加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建中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八达纺织印染服装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