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注液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99641 阅读:1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2 19: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注液装置,其包括:注液器,用于对电池注入电解液;以及升降机构,连接于注液器并带动注液器上升/下降。注液器包括:杯体,内形成容置电解液的腔体;顶盖,密封固定于杯体的顶部;底盖,密封固定于杯体的底部并设有与杯体的腔体连通的注液孔;注液嘴,设置于底盖并与底盖的注液孔连通;以及注液孔运动密封杆,穿设于顶盖并能够以运动方式与底盖的注液孔的结合/脱离以封闭/打开底盖的注液孔。所述电池注液装置其能降低注液对环境的要求,能够保证注液嘴与电池的注入口紧密对接,避免注液过程中注液嘴和电池的注入口之间产生电解液泄露。(*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制造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注液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电池的应用已经不再仅限于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摄像机、便携式DVD、笔记本电脑等移动设备,而开始向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纯电动力)、电力储能方向等动力电池转移。目前被看好的高能动力电池包括磷酸铁锂电池、锰酸锂电池等。电池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电池制造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但是,目前我们对大容量的电动汽车电池的产量还远远不够,效率偏低。其中,注液效率就是一大瓶颈。以往的注液方法主要是采用在干燥房或者手套箱进行的真空注液。采用漏斗的形式给电池添加电解液,然后通过抽真空,使液面上下形成压力差而使电解液注入电池。这样的注液方式由于是一个敞口体系,因此对注液环境的要求会比较苛刻,只能在干燥房或者手套箱进行,而且对环境的颗粒度也会有高要求的控制。此外,以往注液均采用固定的专用设备,而针对电池的不同形状、尺寸,则造成设备的兼容性差,成本高。此外,在注液过程中,注液嘴和电池的注入口之间也容易产生电解液的泄露。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注液装置,其能降低注液对环境的要求。 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注液装置,其能提高注液效率和效果。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注液装置,其能避免注液过程中注液嘴和电池的注入口之间产生的电解液泄露。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注液装置,其能提高不同形状、尺寸的电池注液的适应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注液装置,其包括:注液器,用于对电池注入电解液;以及升降机构,连接于注液器并带动注液器上升/下降。注液器包括:杯体,内形成容置电解液的腔体;顶盖,密封固定于杯体的顶部;底盖,密封固定于杯体的底部并设有与杯体的腔体连通的注液孔;注液嘴,设置于底盖并与底盖的注液孔连通;以及注液孔运动密封杆,穿设于顶盖并能够以运动方式与底盖的注液孔的结合/脱离以封闭/打开底盖的注液孔。 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中,优选地,顶盖设置有:注液口,受控连通于杯体的腔体且在打开时通过其将电解液注入到杯体的腔体中;正压气源接口,连接于正压气源且受控连通于杯体的腔体;真空负压源接口,连接于真空负压源且受控连通于杯体的腔体;以及密封杆穿设孔,供注液孔运动密封杆穿设。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中,优选地,所述电池注液装置还包括:电池固定板,连接于底座并用于电池保持固定。更优选地,电池固定板的位置为可调整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注液器为封闭的结构,其能降低注液对环境的要求。通过设置在顶盖的正压气源接口和真空负压源接口,实现在注液过程中进行正压和负压真空的交替切换,从而保证电池在注液过程中,使残余空气有效的排出,并能够在电解液注入后,对液面施加一定的正压力,保证电池的极片和隔离膜对电解液良好的吸收并加速电解液在极片和隔离膜中的渗透,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效果。通过注液孔运动密封杆的运动,能够保证注液嘴与电池的注入口紧密对接,避免注液过程中注液嘴和电池的注入口之间产生电解液泄露。通过电池固定板设置为位置可调整的,能够提高本技术所述的电池注液装置对不同的电池形状、尺寸适应性。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的侧透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的后透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的俯透视图;图4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的注液器顶盖的视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5是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的注液器底盖的正视图;图6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的注液器的杯体及密封垫圈的视图,其中Ca)为剖视图、(b)为侧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的升降机构顶板的视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图8为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的升降机构连接件的注液器侧连接板、中间连接板、升降螺杆侧连接板的视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c)为俯视图;图9是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的升降机构连接件的滑轨和滑块立体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的升降机构立板的视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图11是图1所示的升降机构的替代实施例的侧透视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I注液器31底座11杯体311螺孔111腔体32立板I 12 内胆321 开口113外壳322螺孔114隔热层323螺孔12液位管33顶板121上端331安装孔122下端332螺孔13顶盖34连接件131注液口341注液器侧连接板132正压气源接口3411螺孔133真空负压源接口3412螺孔134密封杆穿设孔342中间连接板135 螺孔3421 螺孔14底盖343升降螺杆侧连接板141注液孔3431螺孔142螺孔344滑轨15密封垫圈3441螺孔16注液嘴345滑块17注液孔运动密封杆 3451螺孔171杆体35升降螺杆172杆头36轴承18手轮37手·轮2电池4电池固定板21注入口41电池固定左右侧板3升降机构42电池固定后侧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包括:注液器I,用于对电池2注入电解液(未示出),以及升降机构3,连接于注液器I并调节注液器I上升/下降。其中,注液器I包括:杯体11,内形成容置电解液的腔体111 ;顶盖13,密封固定于杯体11的所述顶部;底盖14,密封固定于杯体11的底部并设有与杯体11的腔体111连通的注液孔141 ;注液嘴16,设置于底盖14的底部并与底盖14的注液孔141连通;注液孔运动密封杆17,穿设于顶盖13并能够以运动方式与底盖14的注液孔141的结合/脱离以封闭/打开底盖14的注液孔141。基于这些特征,实现了注液器I的封闭结构,从而降低注液对环境的要求。由于注液孔运动密封杆17以运动方式与底盖14的注液孔141的结合/脱离以封闭/打开底盖14的注液孔141,可以确保停止注液后注液孔运动密封杆17封闭底盖14的注液孔141,从而注液器I中的剩余的电解液不泄露到注液器I外部。注液器I的高度以及注液嘴16到电池2的注入口 21的距离可以根据电池2所需的高度通过升降机构3来调节到位。优选地,顶盖13的表面为不锈钢镀层;底盖14的表面为不锈钢镀层;注液嘴16为耐电解液腐蚀的弹性体;注液孔运动密封杆17包括表面为不锈钢镀层的杆体171和为耐电解液腐蚀的弹性体的杆头172,从而避免电解液对上述部件的腐蚀。当然,顶盖13也可以整个由不锈钢材料制成,底盖14也可以整个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杆体171也可以整个由不锈钢材料制成。此外,注液嘴16为耐电解液腐蚀的弹性体,通过杆体171加压能够保证注液过程注液嘴16与电池的注入口 21的紧密对接而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从而注液过程在注液嘴16与电池的注入口 21之间无电解液泄漏。其中,所述耐电解液腐蚀的弹性体优选氟橡胶材料。如图6所示,在根据本技术的电池注液装置中,优选地,杯体11包括:内胆112,腔体111形成于其内;外壳113,围绕内胆112设置于内胆112外部;以及隔热层114,设置于内胆112和外壳113之间。优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注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注液器(1),用于对电池(2)注入电解液,包括:杯体(11),内形成容置电解液的腔体(111);顶盖(13),密封固定于杯体(11)的顶部;底盖(14),密封固定于杯体(11)的底部并设有与杯体(11)的腔体(111)连通的注液孔(141);注液嘴(16),设置于底盖(14)并与底盖(14)的注液孔(141)连通;以及注液孔运动密封杆(17),穿设于顶盖(13)并能够以运动方式与底盖(14)的注液孔(141)的结合/脱离以封闭/打开底盖(14)的注液孔(141);以及升降机构(3),连接于注液器(1)并带动注液器(1)上升/下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焕阳超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