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蔡振昌专利>正文

一种大扭矩套筒扳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9537 阅读:2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大扭矩套筒扳手:它由一内旋座及一外套座通过阻介元件连为一体,而借助该阻介元件阻绝内旋座及外套座相互松脱或滑动,同时,在内旋座之顶环上设置一承孔可供嵌置弹簧钢珠而使钢珠抵定于上套体内部的二嵌弧中之一,供选择外界施力的方向。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加工制造容易,使用方便,无噪声,无特定间隙位移,传递力矩大,弹度高,适应范围广,适于与现有各类套筒扳手配套使用。(*该技术在200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套筒扳手,特指系一种大扭矩套筒扳手。传统的以棘轮棘爪装置制成的套筒扳手,虽然具有结构简单,加工制造方便,低扭矩状态使用效果较好等优点,但由于其结构所致,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因棘轮棘爪强度较低而导致扳手在使用中不能承受较大的扭力或强度不高,或因受棘轮棘爪齿隙尺寸限制,致使扳手处于某些角度时不便操作,而套筒扳手在生活中的使用率相当高,因此,给人们的使用带来一定的不便。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加工制造容易,使用方便的大扭矩套筒扳手。本技术是采用下述方案实现的它由一内旋座及一外套座通过阻介元件连为一体,而借助该阻介元件阻绝内旋座及外套座相互松悦或滑动,以使扳手具有高强度、高扭力及操作时不受角度限制;同时,在内旋座之顶环上设置一承孔可供嵌置弹簧钢珠而使钢珠抵定于上套体内部的二嵌弧中之一,供选择内旋座、外套座二者旋动时外界施力的方向。本技术的具体结构,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元件分解图。附图2为本技术立体剖视图。附图3为本技术平面剖视图。附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分解图。附图5为本技术附图4所示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中内旋座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一)。附图7为本技术中内旋座实施例结构示意图(二)。附图8、9为本技术阻介元件另一实施例分解图。附图10为本技术阻介元件另一实施例平面剖视图。见附图1,2,3,本技术由内旋座(1),阻介元件(2),盖环(3),外套座(4)组成,所述内旋座(1)的座体表面由若干等距切边(11)组合圈成,而顶部则为一直径较小的顶环(12),顶环(12)一侧则突设有可供把手枢接的突耳(13),另外顶环(12)的环周面上设有一可供嵌装弹簧(15)、钢珠(16)的承孔(14),阻介元件(2)包括一由两半图片(21a),(21b))组成的上套体(21)并安装于内旋座(1)上,且上套体(21)的一侧端延伸有若干等距角柱(211),其外层套设有簧片(22),各簧片(22)之间则介置有滚柱(23),上套体(2)的环体内壁设有可供钢珠(16)弹抵的二嵌弧(212),(213),且上套体(21)外表面设有一供一扣件(215)嵌设的环沟(214),盖环(3)套装在上盖体(21)上,其环壁上设有一可供插销(32)插固而枢接上套体(21)上的穿孔(216)的贯孔(31),外套座(4)内环上设一五环槽(41)并套装在上套体(21)上且通过扣件(215)卡扣定位,外套座(4)下端延伸一供枢接套筒的凸柱(42)。见附图4,5,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是将把手与外套座(4)合成一套柄(30),并使内旋座(1)的顶端面形成一控制旋动施力方向的旋扭(101)。见附图6,7,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是将内旋座(1)的顶端设置呈单一突耳(17)或凹入插槽(18),以便于与把手枢接。见附图8、9、10,本技术阻介元件(21)的进一步改进是使上套体(21’)的角柱(211’)呈分离式插固组合,而簧片则以近中央处设有供角柱(211’)插置的通孔(221’)的弧状的弹性胶体(22’)取代。见附图3,本技术的使用方法及工作原理简述于下当扳手需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施力时,先将上套体(21)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其内的钢珠(16)弹抵于嵌弧(213)中,此时各滚柱(23)将抵顶于内旋座(1)上的等距切边(11)与外套座(4)内园周之间的缝隙的A端,而使内旋座(1)与外套座(4)两者结合为一体,无法产生相对滑动,从而使外套座(4)随内旋座(1)按施力方向顺时针方向连动旋转;达到力矩传递的目的,当要使扳手逆时针方向作返程位移时,各滚柱(23)就会由A端进入缝隙的B点,并使簧片(22)压缩,此时,就使内旋座(1)与外套座(4)分离,且内旋座(1)与阻介元件(2)因钢珠(16)的定位而整体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而失去带动外座套(4)与内旋座(1)同步旋转的功能,亦即反向行程时,扳手形成空转,并且返程旋转无噪声,无特定间隙位移,从而有别于传统的棘爪棘轮式套筒扳手。综上所述,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加工制造容易,使用方便,无噪声,无特定间隙位移,传递力矩大,弹度高,适应范围广,适于与现有各类套筒扳手配套使用。权利要求1一种大扭矩套筒扳手,包括内旋座(1),阻介元件(2),盖环(3),外套座(4),其特征在于内旋座(1)的座体表面由若干等距切边(11)组合圈成,而顶部则为一直径较小的顶环(12),顶环(12)一侧则突设有可供把手枢接的突耳(13),另外顶环(12)的环周面上设有一可供嵌装弹簧(15)、钢珠(16)的承孔(14),阻介元件(2)包括一由两半园片(21a),(21b)组成的上套体(21)并安装于内旋座(1)上,且上套体(21)的一侧端延伸有若干等距角柱(211),其外层套设有簧片(22),各簧片(22)之间则介置有滚柱(23),上套体(2)的环体内壁设有可供钢珠(16)弹抵的二嵌弧(212),(213),且上套体(21)外表面设有一供一扣件(215)嵌设的环沟(214),盖环(3)套装在上盖体(21)上,其环壁上设有一可供插销(32)插固而枢接上套体(21)上的穿孔(216)的贯孔(31),外套座(4)内环上设一五环槽(41)并套装在上套体(21)上且通过扣件(215)卡扣定位,外套座(4)下端延伸一供枢接套筒的凸柱(4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扭矩套筒扳手,其特征在于把手与外套座(4)合成一套柄(30),并使内旋座(1)的顶端面形成一控制旋动施力方向的旋扭(10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扭矩套筒扳手,其特征在于内旋座(1)的顶端设置呈单一突耳(17)或凹入插槽(18)。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扭矩套筒扳手,其特征在于阻介元件(21)的套体(21’)的角柱(211’)呈分离式插固组合,而簧片则以近中央处设有供角柱(211’)插置的通孔(221’)的弧状的弹性胶体(22’)取代。专利摘要一种大扭矩套筒扳手它由一内旋座及一外套座通过阻介元件连为一体,而借助该阻介元件阻绝内旋座及外套座相互松脱或滑动,同时,在内旋座之顶环上设置一承孔可供嵌置弹簧钢珠而使钢珠抵定于上套体内部的二嵌弧中之一,供选择外界施力的方向。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加工制造容易,使用方便,无噪声,无特定间隙位移,传递力矩大,弹度高,适应范围广,适于与现有各类套筒扳手配套使用。文档编号B25B13/00GK2249150SQ95237168公开日1997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1995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1995年7月11日专利技术者蔡振昌 申请人:蔡振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扭矩套筒扳手,包括内旋座(1),阻介元件(2),盖环(3),外套座(4),其特征在于内旋座(1)的座体表面由若干等距切边(11)组合圈成,而顶部则为一直径较小的顶环(12),顶环(12)一侧则突设有可供把手枢接的突耳(13),另外顶环(12)的环周面上设有一可供嵌装弹簧(15)、钢珠(16)的承孔(14),阻介元件(2)包括一由两半园片(21a),(21b)组成的上套体(21)并安装于内旋座(1)上,且上套体(21)的一侧端延伸有若干等距角柱(211),其外层套设有簧片(22),各簧片(22)之间则介置有滚柱(23),上套体(2)的环体内壁设有可供钢珠(16)弹抵的二嵌弧(212),(213),且上套体(21)外表面设有一供一扣件(215)嵌设的环沟(214),盖环(3)套装在上盖体(21)上,其环壁上设有一可供插销(32)插固而枢接上套体(21)上的穿孔(216)的贯孔(31),外套座(4)内环上设一五环槽(41)并套装在上套体(21)上且通过扣件(215)卡扣定位,外套座(4)下端延伸一供枢接套筒的凸柱(4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扭矩套筒扳手,其特征在于把手与外套座(4)合成一套柄(30),并使内旋座(1)的顶端面形成一控制旋动施力方向的旋扭(10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振昌
申请(专利权)人:蔡振昌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