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红外线干燥炉装置,其由一箱体构成,箱体顶部开设有进风口,箱体内部设置有支撑架,箱体于进风口处匹配设置有风扇装置,箱体内设置有散热型电热管装置、红外加热管装置及热风刀装置,散热型电热管装置卡持固定在支撑架上,红外加热管装置设置在散热型电热管装置下方,热风刀装置固定在支撑架上并设置在散热型电热管装置下方。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红外线干燥炉装置通过在箱体顶部设置风扇装置,利用空气对流将箱体内干燥后沉积的水汽排出,并配合散热型电热管装置加热,外部空气通过散热型电热管装置预热,不会降低红外加热管装置能耗,同时配合热风刀装置,利用出风口流出的热空气对印刷产品上的涂布层原料进行干燥,涂布层原料更均匀平整。(*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印刷产品加工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红外线干燥炉装置。
技术介绍
原印刷产品经过印刷后,通过输送架来输送,要对印刷产品上的保护涂布层原料进行干燥,现有的干燥炉中设置有风扇及电热管,通过电热管所发出的热量加热周围空气,通过热空气流对印刷产品上的保护涂布层原料进行干燥。要保证干燥炉内部周围空气的热度,由于外部冷空气对流于干燥炉内部,需要加大红外线电热管功率,才能让印刷产品上涂布层原料的干燥程度满足要求;同时,由于印刷保护涂布层原料内含有水分,在印刷产品干燥的同时,整个干燥炉内充满水汽,印刷产品并不能真正干燥,造成印刷产品的干燥及平坦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降低水汽度及能耗的红外线干燥炉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红外线干燥炉装置,其由一箱体构成,所述箱体顶部开设有进风口,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箱体于进风口处匹配设置有风扇装置,所述箱体内设置有散热型电热管装置、红外加热管装置及热风刀装置,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卡持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红外加热管装置设置在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下方,所述热风刀装置固定在所述支撑架上并设置在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下方。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采用若干外部带螺旋叶片的热管组装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加热管装置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红外线电热管组成,所述热风刀装置包括多个串联的长条形风刀,所述风刀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风刀间隔夹设在红外线电热管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刀截面为倒“Λ”型状,所述风刀底部围设形成出风□。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口径大小为0.5_。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口所在平面稍低于红外加热管装置底面。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热风刀装置的进风端通过管道连接有鼓风机,所述鼓风机外接有发热管。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底部一侧活动设置有检视孔盖。综上所述,本技术红外线干燥炉装置通过在箱体顶部设置风扇装置,利用空气对流将箱体内干燥后沉积的水汽排出,并配合散热型电热管装置加热,外部空气通过散热型电热管装置预热,不会降低红外加热管装置能耗,同时配合热风刀装置,利用出风口流出的热空气对印刷产品上的涂布层原料进行干燥,使得涂布层原料充分干燥,涂布层原料更均匀平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红外线干燥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本技术红外线干燥炉装置的部分结构剖视图。图3为图2所示本技术风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本技术风刀的截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红外线干燥炉装置由一箱体10构成,所述箱体10顶部开设有进风口 11,所述箱体10底部一侧活动设置有检视孔盖12,所述箱体10内部设置有支撑架13,所述箱体10于进风口 11处匹配设置有风扇装置20,所述支撑架13设置在所述风扇装置20下方,所述风扇装置20将外部空气导入箱体10内部,使得箱体10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形成对流,可将箱体10内部水汽排出。所述箱体10内设置有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红外加热管装置40及热风刀装置50,所述散热型 电热管装置30卡持固定在所述支撑架13上,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采用若干外部带螺旋叶片的热管31组装而成,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将导入箱体10内部的空气进行预加热。所述红外加热管装置40设置在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下方,所述红外加热管装置40由多个间隔设置的红外线电热管41组成,所述红外线电热管41数目为三的倍数,所述红外加热管装置40将通过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预热后的空气再次加热,通过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对箱体10内部空气预热,降低了红外加热管装置40的发热功率,使得红外加热管装置40以较小的功率即可让流经印刷产品上的热空气温度满足要求,进而对印刷产品上的涂布层原料进行干燥。所述热风刀装置50固定在所述支撑架13上并设置在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下方,所述热风刀装置50包括多个串联的长条形风刀51,所述风刀51通过管道依次连接,所述风刀51间隔夹设在红外线电热管41之间,所述风刀51截面为倒“Λ”型状,所述风刀51底部围设形成出风口 52,所述出风口 52 口径大小为0.5mm,所述出风口 52所在平面稍低于红外加热管装置40底面;所述热风刀装置50的进风端通过管道连接有鼓风机60,所述鼓风机60外接有发热管61,空气经过所述鼓风机60进入发热管61,在发热管61的加热下形成流动的热空气,流动的热空气通过热风刀装置50的进风端进入到热风刀装置50内,进入热风刀装置50内的流动热空气通过出风口 52散发出去,进一步对印刷产品上的涂布层原料进行干燥,使得印刷产品表面的涂布层原料充分干燥,涂布层原料更均匀平整。本技术使用时,首先风扇装置20将外部空气导入箱体10内部,箱体10内部空气在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的加热作用下预热,预热后的空气经过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下方的红外加热管装置40进一步加热,流动的热空气满足干燥需求,对红外加热管装置40下方的印刷产品上的涂布层原料进行干燥处理;同时,鼓风机60通过热风刀装置50将加热后的外部空气送入箱体10内部,通过出风口 52缓缓散出,进一步对红外加热管装置40下方的印刷产品上的涂布层原料进行干燥,使得印刷产品表面的涂布层原料充分干燥,涂布层原料更均匀平整;干燥后的涂布层原料散发出水汽,通过风扇装置20使得箱体10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形成对流,可将箱体10内部水汽排出。综上所述,本技术红外线干燥炉装置通过在箱体10顶部设置风扇装置20,利用空气对流将箱10体内干燥后沉积的水汽排出,并配合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加热,外部空气通过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预热,不会降低红外加热管装置40能耗,同时配合热风刀50装置,利用出风口 52流出的热空气对印刷产品上的涂布层原料进行干燥,使得涂布层原料充分干燥,涂布层原料更均匀平整。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 围。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权利要求1.一种红外线干燥炉装置,由一箱体(10)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0)顶部开设有进风口(11),所述箱体(10)内部设置有支撑架(13),所述箱体(10)于进风口(11)处匹配设置有风扇装置(20 ),所述箱体(10 )内设置有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 )、红外加热管装置(40)及热风刀装置(50),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卡持固定在所述支撑架(13)上,所述红外加热管装置(40)设置在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下方,所述热风刀装置(50)固定在所述支撑架(13)上并设置在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红外线干燥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采用若干外部带螺旋叶片的热管(31)组装而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外线干燥炉装置,由一箱体(10)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0)顶部开设有进风口(11),所述箱体(10)内部设置有支撑架(13),所述箱体(10)于进风口(11)处匹配设置有风扇装置(20),所述箱体(10)内设置有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红外加热管装置(40)及热风刀装置(50),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卡持固定在所述支撑架(13)上,所述红外加热管装置(40)设置在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下方,所述热风刀装置(50)固定在所述支撑架(13)上并设置在所述散热型电热管装置(30)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鹤泉,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耀盛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