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986829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1 04: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包括: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风力传感器)、分析电路、电源控制电路、等离子发生装置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介质阻挡放电、预电离及自感原理,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所需电源电压,减小装置体积,便于灭菌装置实际使用。更重要的是,通过降低击穿电压,使气体更容易电离,也即等离子体在大气压的条件下更容易产生,从而增加了等离子体的密度,提高该装置的灭菌效率。采用细针管,增加了等离子体射流的速度,从而提高了等离子体灭菌装置的灭菌范围。另外,外观设计更人性化,更有利于实际操作;材料上,采用耐热、绝缘且经过等离子体注入处理的具有抗菌效果的工程塑料。(*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等离子体放电
,具体涉及大气压下等离子体介质阻挡放电灭菌的方法及与该方法相关的装置。
技术介绍
等离子体灭菌作为一种低温灭菌方法,其特点有:(I)灭菌温度低,可以实现对生物体表面的直接灭菌;(2)灭菌速度快,一般在几十秒钟到几十分钟内就可达到灭菌效果,非常适合紧急处理;(3)无副产物,不产生有毒残留物,对环境和操作人员安全;(4)灭菌全面,可以对复杂空间、外形的各个角度进行有效灭菌。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200880123007.5,利用具有可控非电离微波辐射源与气体(惰性气体或惰性气体的混合物)结合的微波能量,产生用于对生物组织表面等进行灭菌的低温等离子体。可以将气体和微波能量沿集成的电缆组件传输到等离子体发生区。该集成电缆组件提供了双向气流配置,以允许将气体从表面去除。又如中国专利200810191718.8,利用与射频或高频电源连接的电极在绝缘管内产生等离子体微束流,设有进气连接口、气体流量控制阀开关和电源开关,供气源中的气体在流经绝缘介质管内外电极之间的间隙时,被击穿电离形成等离子体向壳体外喷出,该喷出的等离子体束流可以用于对各种表面的清洗、消毒和灭菌的目的。再如中国专利201020111158.3,公开了一种用于灭菌消毒的梳形电极大气压等离子体装置,包括有透明罩体,透明罩体内设有梳形上、下电极,卡槽的一侧设有风机,风机与卡槽之间还设置有空气过滤网,电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外置高压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接,产生具有化学活性的粒子,能够进行灭菌消毒。上述各种装置在实 用性、安全性方面均有所欠缺,需进行进一步改进:(I)实际使用时,人们希望灭菌装置能 够随身携带,因此电源电压和体积因此受到制约,需尽可能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放电所需电压。(2)实际灭菌情况是复杂多变的,灭菌装置应能够根据情况,灵活产生不同的电场或等离子体,这也就要求装置应能够灵活控制等离子体的发生范围,以提高灭菌效率。(3)需考虑温度、压强等环境因素以及等离子体密度对等离子体灭菌效率产生的影响。(4)需考虑等离子体灭菌装置的安全性问题,避免装置产生的高压、射频等伤害到操作人员。(5)上述装置都需要外接工作气体或鼓风机,不利于实际环境下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新型的等离子体灭菌方法及装置,以改进现有技术在实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实现高效、安全灭菌,减小装置体积,减少能耗及成本,灵活应对不同情况。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灭菌装置,该装置包括:外壳和内部电路;内部电路包括传感器、分析电路、电压控制电路和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风力传感器;传感器探测包括温度、气压和风力的环境条件,然后将环境条件的数据传到分析电路,接收到环境参数的分析电路,将这些外界环境参数与预先存储好的参数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对已经设置好的指令模板做出相应的更改,此指令模板对应预先存储好的参数,即调整指令中电压参数的大小,从而形成新的指令,并对电压控制电路发出指令,电压控制电路接收到指令后调节输入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电压,或者通过外部控制电路即人工调节,由操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调节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电压,等离子体发生装置采用射频预电离的方法对气体进行预电离,在空气间隙中形成一定量的均匀分布的初始电子以降低击穿电压,然后再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的方式对已经预电离的气体进行放电击穿,充分电离,形成等离子体,作用于物体表面,实现安全、清洁、高效地灭菌,同时达到灵活控制等离子体装置产生合适的等离子体以提高灭菌效率的目的;当产生的等离子体将细菌杀灭后,经人工调节停止等离子体产生或经传感器探测、并由分析电路分析处理后,发出指令通过电压控制电路调节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停止产生等离子体气流。其中,所述的外壳主材料为经过等离子体离子注入处理的工程塑料(ABS),采用圆筒形设计,整体长10 — 120cm,圆筒直径2 — 10cm,在外壳中间相距20cm的两处设有两个手持部位24,该手持部位相对于圆筒身而言直径较小l_3cm,但此处经加厚,并采用磨砂处理,不仅能更好的绝热,同时也增大操作人员手部与装置之间的摩擦,在前一个手持部位距离Icm处,设置电压旋钮,控制输入等离子发生装置中的电压;在后一个手持部位距离2cm处,设置电路总开关,控制等离子体的发生与停止;在其后分别设有气体流量计、稀有气体加载部位,在外壳的末端为环状的射频预电离电极和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外电极。其中,所述的稀有气体采用氩气。其中,稀有气体加载部位采用环形结构,内外直径分别为2、3cm,外环为凸起部分,内圆为凹陷部分,稀有气体气瓶外径7-9cm,瓶体长15-25cm,稀有气体气瓶外环为凹陷部分,稀有气体气瓶内圆为突起部分,这一设计可使等离子体灭菌装置与稀有气体气瓶实现无缝对接,避免气体外泄。其中,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包括与高压输出端正极相连接的内电极、绝缘层、接负极的外电极、腔体、腔体一 侧端口有环状的射频预电离电极,外电极与射频预电离电极之间不导通,厚度为2_的铜箔制成的内电极与高频升压变压器的正极相连接,绝缘介质层由厚度为Imm且密布小孔的聚四氟乙烯片构成,与同电源负极相连接的外电极形成介质阻挡放电;这样稀有气体气源产生稀有气体流,通过气流控制阀和气体流量计后,操作人员根据气体流量计所显示的气体流量值利用气流控制阀调节气体流量,稀有气体流混入空气中形成工作气体;这样的气体在经过预电离后,再经介质阻挡放电实现充分电离,形成较高密度的等离子体,气室壁和稀有气体气瓶均采用经过等离子体注入处理的工程塑料(ABS)制成,重量轻且抗菌绝缘。其中,所述的外电极,预先设计了不同直径的栅网、梳状型、螺旋型,根据实际灭菌情况,可灵活选取合适的类型,直径大的适合近距离灭菌,产生的等离子体面积大,灭菌速度快;直径小的虽然由于等离子体面积较小,灭菌速度较前者差,但等离子体密度更大,适用于对缝隙处的灭菌。其中,等离子体发生装置通过射频电极对气体进行预电离,并利用高频升压变压器瞬间放大直流电源电压,该高频升压变压器为带铁芯的自感系数10H-25H的电感线圈,实现这一目标的电路包括:启辉器,开关,镇流器,电源,高频升压变压器,闭合开关后,电压经过高频升压变压器后,在射频预电离电极处对气体进行预电离,与此同时,启辉器、镇流器、电源构成闭合回路,由于此时电路中电阻很小,故电路中会形成很大的电流,那么镇流器两端也就会形成很大的电压,启辉器处因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而断开,电路瞬间断开,电流突变,此时镇流器可视作电源,其两端的电压加载到内电极和外电极上,从而使两端电压达到击穿电压。本技术的原理在于:介质阻挡放电是大气压条件下获得非平衡等离子体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在大气压或高于大气压条件下产生富含各类活性粒子的低温等离子体,对环境中或生物体及物体表面的细菌进行杀灭。本技术采用大气压下的介质阻挡放电(APDBD),其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密度均匀,且具有无需抽真空、功耗小、利用空气放电无需外接工作气体等优点。由于介质阻挡放电(DBD)在产生的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和准分子,如0H、O、NO等,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活跃,很容易和其它原子、分子或其它自由基发生反应而形成稳定的原子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灭菌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外壳(21)和内部电路;内部电路包括传感器、分析电路、电压控制电路和等离子体发生装置;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和风力传感器;传感器探测包括温度、气压和风力的环境条件,然后将环境条件的数据传到分析电路,接收到环境参数的分析电路,将这些外界环境参数与预先存储好的参数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对已经设置好的指令模板做出相应的更改,此指令模板对应预先存储好的参数,即调整指令中电压参数的大小,从而形成新的指令,并对电压控制电路发出指令,电压控制电路接收到指令后调节输入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电压,或者通过外部控制电路即人工调节,由操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调节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的电压,等离子体发生装置采用射频预电离的方法对气体进行预电离,在空气间隙中形成一定量的均匀分布的初始电子以降低击穿电压,然后再采用介质阻挡放电的方式对已经预电离的气体进行放电击穿,充分电离,形成等离子体,作用于物体表面,当产生的等离子体将细菌杀灭后,经人工调节停止等离子体产生或经传感器探测、并由分析电路分析处理后,发出指令通过电压控制电路调节等离子体发生装置停止产生等离子体气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征威苏晓飞汪一楠傅劲裕杨继泉王建新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航天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