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吊装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8954912 阅读:2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24 2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煤矿勘探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井下吊装系统。一种井下吊装系统,包括:行走系统,行走系统包括行进轨道和滚轮,滚轮与行进轨道滚动配合;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立柱、连接梁和吊梁,立柱竖直设置,立柱的一端设有滚轮,立柱的另一端设有连接梁和吊梁,吊梁与行进轨道的铺设方向相垂直;起吊组件,起吊组件包括起吊动力装置、吊索以及吊钩,吊索的一端设有吊钩,吊索的另一端与起吊动力装置连接,起吊动力装置可滑动地设于吊梁上。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井下吊装系统,设置支撑系统,能够通过井下吊装系统的自身结构对设备进行支撑,极大程度地简化了巷道内设备组装前期的准备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煤矿勘探设备领域,具体而言,特别涉及一种井下吊装系统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在掘进机安装和拆卸时,为了便于掘进机的起吊,都会在巷道开口处炮掘施工一段15*4*3.5米的巷道作为综掘机的装配点硐室。在巷道内,采用架设金属支架支护或在锚网巷道内布置锚索梁作为起吊梁,在起吊梁上悬挂手动葫芦进行掘进机装配和拆卸。在安装前,首先安排好零部件装运车辆的顺序,分别运到安装地点,用葫芦起吊下来摆放好,全部零部件摆放到位后,各部件按照要求进行组装。拆卸时,各部件先进行解体摆放,解体完后分类按顺序装车运走。造成了装配点支护采用金属支架支护施工难度大、施工进度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井下吊装系统,以解决上述的问题。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井下吊装系统,包括:行走系统,所述行走系统包括有行进轨道和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行进轨道滚动配合;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有立柱、连接梁和吊梁,所述立柱竖直设置,所述立柱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滚轮,所述立柱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连接梁和所述吊梁,所述吊梁与所述行进轨道的铺设方向相垂直;起吊组件,所述起吊组件包括起吊动力装置、吊索以及吊钩,所述吊索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吊钩,所述吊索的另一端与所述起吊动力装置连接,所述起吊动力装置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吊梁上。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井下吊装系统,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实现设备的吊装,并且还可以实现设备在空间上的自由移动。最为重要的是:设置支撑系统,能够通过井下吊装系统的自身结构对设备进行支撑,避免了传统施工中还需要在巷道或者装配点硐室内进行金属支架支护的安装工作,极大程度地简化了巷道内设备组装前期的准备工作。附图说明图1示出了 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井下吊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1中部件名称与附图标记的对应关系为:行走系统1 ;行进轨道11 ;滚轮12 ;起吊组件2 ;吊索21 ;吊钩22 ;行走轮安装部件3;立柱a ;连接梁b ;吊梁C。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请参考图1,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例中井下吊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井下吊装系统,用于在煤矿井下进行设备的吊装等作业。具体地,井下吊装系统包括:行走系统1,行走系统I包括有行进轨道11和滚轮12,滚轮12与行进轨道11滚动配合;支撑系统,支撑系统包括有立柱a、连接梁b和吊梁C,立柱a竖直设置,立柱a的一端设置有滚轮12,立柱a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梁b和吊梁C,吊梁c与行进轨道11的铺设方向相垂直;起吊组件2,起吊组件2包括起吊动力装置、吊索21以及吊钩22,吊索21的一端设置有吊钩22,吊索21的另一端与起吊动力装置连接,起吊动力装置可滑动地设置于吊梁c上。行走系统I用于支撑系统的移动,行走系统I包括有行进轨道11,行进轨道11采用铁轨结构设计。在行进轨道11上滚动设置有滚轮12。如此,支撑系统设置于滚轮12上,能够实现支撑系统在行进轨道11上的滑动。设置有行走系统I能够提高支撑系统移动的稳定性,使得支撑系统吊起设备后,可以较为平稳地移动。行进轨道11的铺设可以参考现有技术中铁轨的铺设:首先将地面铺平,尽量减少地表凹凸的情况出现,用以提高支撑系统行进的稳定性。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行进轨道11采用钢轨结构设计,如此能够提高行进轨道11的承重能力,使得本专利技术可以吊装其质量较大(8吨至10吨)的设备,提高本专利技术的吊装能力。支撑系统的作用为:第一、用于安装起吊组件2,使得起吊组件2能够安装于较高的位置上,满足多种设备的起吊要求(不同的设备对起吊高度不同,例如设备较大的情况下,需要较高的起吊高度,设备较小的情况下,需要的起吊高度就较小);第二、用于对被吊起的设备提供支撑,同时实现起吊组件2的移动。在本专利技术中,支撑系统包括有立柱a、连接梁b和吊梁C。连接梁b和吊梁c均设置于立柱a上。立柱a在安装时分配为两组,两组立柱对称设置;各组中包括有多根立柱,各个立柱之间间隔设置;同组的立柱由连接梁b实现连接,异组的立柱由吊梁c连接,且全部的吊梁相互平行。由上述结构设计,立柱a、连接梁b以及吊梁c之间构成框架系统,如此设置,具有如下优点:采用自身结构实现对设备的吊装,无需再在巷道(装配点硐室)内设置金属支架支护,极大程度地简化了巷道内设备组装前期的准备工作。另外,本专利技术 提供的井下吊装系统还具有自行走的优点,在该结构基础上,支撑系统采用金属制支撑系统,不仅能够保证系统使用的可靠性,还可以提高设备吊装移动时的稳定性。由于本专利技术设置有行走系统1,可以在吊起设备后实现设备的移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巷道整体为狭长结构,因此在行走系统I安装时,行进轨道11的铺设方向与巷道的延伸方向相同。为了使得设备可以在空间内自由移动实现其无障碍组装,本专利技术对支撑系统进行了如下结构设计:立柱a竖直设置,立柱a的一端设置有滚轮12,立柱a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梁b和吊梁C,吊梁c与行进轨道11的铺设方向相垂直;起吊组件2,起吊组件2包括起吊动力装置、吊索21以及吊钩22,吊索21的一端设置有吊钩22,吊索21的另一端与起吊动力装置连接,起吊动力装置可滑动地设置于吊梁c上。行走系统I中包括行进轨道11,立柱a的一端设置有滚轮12,滚轮12与行进轨道11滚动配合,支撑系统通过该结构实现移动,定义:支撑系统的前进方向为X轴所在方向;吊梁c与行进轨道11的铺设方向相垂直,起吊组件2包括有起吊动力装置,起吊动力装置可滑动地设置于吊梁c上,定义:起吊组件2在吊梁c上的滑动方向为Y轴所在方向;起吊组件2包括起吊动力装置、吊索21以及吊钩22,吊索21的一端设置有吊钩22,吊钩22能够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定义:吊钩22的移动方向为Z轴所在方向。当设备与吊钩22实现连接,并可随吊钩22移动。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支撑系统移动,能够实现设备在X轴上的位移变化;起吊组件2移动,能够实现设备在Y轴上的位移变化;吊钩22移动,能够实现设备在Z轴上的位移变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井下吊装系统,通过上述结构设计,能够实现设备的吊装,并且还可以实现设备在空间上的自由移动。最为重要的是:设置支撑系统,能够通过井下吊装系统的自身结构对设备进行支撑,避免了传统施工中还需要在巷道或者装配点硐室内进行金属支架支护的安装工作,极大程度地简化了巷道内设备组装前期的准备工作。 具体地,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行进轨道11设置有两个,连接梁b设置有两个,两个连接梁分设于两个行进轨道的上侧并与其平行设置,连接梁b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立柱,吊梁c设置有两个,两个吊梁间隔设置,吊梁c的端部与立柱a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保证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立柱a、连接梁b以及吊梁c采用最少的设置数量,降低了支撑系统结构的复杂性。当然,基于上述结构设计,还可以设置有加强梁。加强梁设置于同侧的两个立柱之间,加强梁的一端与连接梁b连接,加强梁的另一端设置滚轮12,加强梁通过滚轮12与导轨滑动连接。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井下吊装系统,基于上述结构设计,通过移动支撑系统以及起吊组件2能够对设备进行机械化起吊。为了进一步简化吊装作业,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井下吊装系统还包括有第一行走驱动装置,第一行走驱动装置包括有车轮和与车轮连接并可驱动其转动的第一马达,车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井下吊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系统,所述行走系统包括有行进轨道和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行进轨道滚动配合;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有立柱、连接梁和吊梁,所述立柱竖直设置,所述立柱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滚轮,所述立柱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连接梁和所述吊梁,所述吊梁与所述行进轨道的铺设方向相垂直;起吊组件,所述起吊组件包括起吊动力装置、吊索以及吊钩,所述吊索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吊钩,所述吊索的另一端与所述起吊动力装置连接,所述起吊动力装置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吊梁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吊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行走系统,所述行走系统包括有行进轨道和滚轮,所述滚轮与所述行进轨道滚动配合; 支撑系统,所述支撑系统包括有立柱、连接梁和吊梁,所述立柱竖直设置,所述立柱的一端设置有所述滚轮,所述立柱的另一端设置有所述连接梁和所述吊梁,所述吊梁与所述行进轨道的铺设方向相垂直; 起吊组件,所述起吊组件包括起吊动力装置、吊索以及吊钩,所述吊索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吊钩,所述吊索的另一端与所述起吊动力装置连接,所述起吊动力装置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吊梁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吊装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进轨道设置有两个,所述连接梁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连接梁分设于两个所述行进轨道的上侧并与其平行设置,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各设置有一个所述立柱,所述吊梁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吊梁间隔设置,所述吊梁的端部与所述立柱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吊装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第一行走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行走驱动装置包括有车轮和与所述车轮连接并可驱动其转动的第一马达,所述车轮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勇全刘万春覃旭东任贞平邓和伦赵小彦邹勇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广旺能源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家河煤矿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