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强夯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933110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18 01: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强夯机。该强夯机包括机体和安装在机体上的配重机构,所述配重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箱体,所述箱体形成容纳流体的流体腔;所述箱体还设置进流口和出流口;所述进流口的位置高于所述出流口的位置。该强夯机在需要转场时,可以使流体从流体腔中流出,减小强夯机配重机构的重量,降低由于配重机构的重量而产生的制造成本、运输成本和操作成本。在进行工程作业时,可以向流体腔内灌入预定的流体,使配重机构具有预定的重量;同时,由于流体腔具有预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使配重机构的质心和重量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配重机构的参数可以与强夯机的其他参数更好地匹配,满足工程作业的需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强夯机
技术介绍
为了保证工程作业时整机的平衡、提高稳定性、减小振动,强夯机一般设置有安装在机体上的配重机构。当前强夯机的配重机构可以是由生铁浇铸形成块状结构,也可以包括一个箱体和硬化在箱体内混凝土、重金石等。相对于强夯机,配重应当具有适当的重量;将配重机构安装在机体的适当位置时,配重应当产生预定的配重力矩。基于每个强夯机具有不同的参数,为了更好地发挥强夯机的作业性能,相对于特定的强夯机,配重机构的重量应当保持在合适的范围之内;配重机构的质心也应当在预定的范围之内。强夯机在进行转场运输时,通常将与其设置的配重机构同时转场;由于配重机构具有较大重量,往往需要另外的运输车运输配重机构,这样,在转场运输时,就会增加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同时现场安装配重块还需要另外的吊车辅助吊装,这就增加了强夯机转场操作的成本。目前,客户对强夯能级要求越来越高,强夯机也向大型化方向发展,配重机构的重量也越来越大,制造成本、转场时运输燃油消耗和操作成本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在确保强夯机作业性能的同时,减小由于配重机构重量而产生的转场运输燃油消耗和操作成本是当前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强夯机,该强夯机能够保持预定的作业性能,且在进行转场操作时,由于配重机构存在而产生的转场运输燃油消耗和操作成本较低。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强夯机包括机体和安装在机体上的配重机构,所述配重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箱体,所述箱体形成容纳流体的流体腔;所述箱体还设置进流口和出流口 ;所述进流口的位置高于所述出流口的位置。可选的,所述箱体通过挂钩挂在所述机体上,或者所述箱体支承在所述机体的上表面。可选的,所述配重机构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安装在所述流体腔内。可选的,所述隔板的周边与所述流体腔的内壁面滑动配合。可选的,所述配重机构还包括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导向杆,所述导向杆安装在所述流体腔中;所述隔板的滑动孔与所述导向杆滑动配合。可选的,所述箱体形成多个所述流体腔。可选的,多个所述流体腔前后布置,且每个所述流体腔相对于所述强夯机的前后中心线左右对称。可选的,所述流体腔的侧壁上设置透明视窗;在所述透明视窗上设置有至少一组重量标记线组;每一组重量标记线组包括多个上下分布、横向延伸的重量标记线。可选的,所述配重机构包括至少两个前后布置的箱体,每个箱体相对于所述强夯机的前后中心线左右对称。可选的,所述出流口位于所述箱体的底部,所述进流口位于所述箱体的顶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强夯机中,配重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箱体,所述箱体形成用于容纳流体的流体腔;所述箱体还设置进流口和出流口 ;所述进流口的位置高于所述出流口的位置。这样,在需要转场时,可以打开箱体的出流口,使流体从流体腔中流出,使配重机构的重量减轻,可以降低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同时,也方便配重机构的装载,进而可以降低由于配重机构存在而产生的转场运输燃油消耗和操作成本。在另一施工场地进行工程作业时,通过进流口向流体腔内灌入预定的流体,流体在流体腔中存储,使配重机构具有预定的重量;同时,由于流体腔具有预定的形状和体积,这样,可以在灌入流体后,使配重机构的质心和重量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进而使配重机构的参数可以与强夯机的其他参数更好匹配,该强夯机能够保持预定的作业性能,满足工程作业的需要。由于该配重机构具有结构简单,还可以使强夯机的制造成本降低。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安装在所述流体腔内。这样,在强夯机进行作业时,隔板可以对流体波动进行限制,减小由于流体波动产生的振动和重心的偏移,提高强夯机的工作稳定性。为了调整隔板的位置,可以使所述隔板的周边与所述流体腔内壁面滑动配合,还可以使所述隔板的滑动孔与安装在流体腔中的导向杆滑动配合。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箱体形成多个用于容纳流体的流体腔。这样可以根据强夯能级的需要,将流体灌入不同的流体腔中,使配重机构具有相应的重量,或者产生相应的配重力矩,实现强夯机的平衡、减振或者其他预定目的。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多个所述流体腔前后布置,且每个所述流体腔相对于所述强夯机的前后中心线左右对称。这样可以保证在更多种情况下,使配重机构的质心落在前后中心线上,保证强夯机的稳定性。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流体腔的侧壁上设置有透明视窗;在所述透明视窗上设置有至少一组重量标记线组;每一组重量标记线组包括多个上下分布、横向延伸的重量标记线。这样灌入预定的流体时,到达不同的重量标记线,可以使配重机构具有预定的重量。当然,也可以设置多组重量标记线组,这样,在灌入不同的流体时,可以根据不同的重量标记线组,确定配重机构的重量是否满足预定要求。这样可以更精确地控制配重机构的重量,更好地发挥强夯机的作业性能。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强夯机的配重机构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配重机构的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强夯机的配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强夯机的配重机构的原理示意图。图中:箱体100、流体腔110、进流口 101、出流口 102、隔板200、导向杆300。具体实施例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本文件中,流体可以为具有适当密度的液体,也可以为具有适当密度的粉态物料或料态物料。基于流体的成本及获取的方便性,流体优选为水。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强夯机的配重机构的外观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配重机构的原理示意图。该实施例提供的强夯机中,配重机构包括箱体100,箱体100形成用于容纳流体的流体腔110。为了便于流体的灌入与排出,箱体100还设置进流口 101和出流口 102 (图2的原理示意图示出);进流口 101的位置高于出流口 102的位置;这样可以为流体灌入和排出提供便利。优选技术方案中,出流口 102可以位于箱体100的底部,进流口 101可以位于箱体100的顶部。配重机构安装强夯机的机体上;具体可以使箱体100通过挂钩挂在所述机体上,也可以使箱体100直接或间接安装在机体的上方,进而支承在机体的上表面。利用该配重机构,在预定的施工场地进行工程作业时,打开进流口 101,可以通过进流口 101向流体腔110内灌入适当的流体,流体在流体腔110存储,使配重机构具有预定的重量;同时,由于流体腔110具有预定的形状和体积,在灌入流体后,配重机构的质心和重量就会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进而使配重机构的参数可以较好地与强夯机的其他参数匹配,使该强夯机能够保持预定的作业性能,满足工程作业的需要。在需要转场,不需要配重机构提供配重作用时,可以打开箱体100的出流口 102,使流体从流体腔110中流出,进而使配重机构的重量减轻,可以降低运输车辆的燃油消耗;同时,也方便配重机构的装载,进而降低转场操作成本。在到达另一施工场地进行工程作业时,通过再打开进流口 101,通过进流口 101向流体腔110内灌入预定的流体;并使配重机构的质心和重量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强夯机,包括机体和安装在机体上的配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机构包括至少一个箱体(100),所述箱体(100)形成容纳流体的流体腔(110);所述箱体(100)还设置进流口(101)和出流口(102);所述进流口(101)的位置高于所述出流口(102)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小刚张作良吴志强权哲奎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