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目的在于提高背光源的亮度。该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屏(10)和背光源(14)。背光源(14)包括:安装有发光二极管(22)的发光二极管衬底(24);配置在发光二极管衬底(24)上、形成有孔穴(28)的反射薄板(26),在该孔穴(28)的内侧配置有发光二极管(22);以及配置在发光二极管(22)上、把来自发光二极管(22)的光扩散的透镜(32)。透镜(32)比孔穴(28)大,覆盖整个孔穴(28)且覆盖包含孔穴(28)的整个周缘的反射薄板(26)的一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已知使用发光二极管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的光源(日本特开2005-352427号公报和日本特开2007-180005号公报(对应美国申请US2007/0070625))。发光二极管安装在衬底上,衬底的表面因光反射率低而被反射薄板覆盖。更详细地说,在反射薄板的孔穴的内侧配置有发光二极管。由于在安装发光二极管后安装反射薄板,所以孔穴比发光二极管的外形大,在孔穴的内侧露出衬底的表面。在该区域中,由于光反射率低,所以会产生光的不均匀。另外,与反射率低的区域的面积对应地,背光源的亮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背光源的亮度。(I).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晶显示屏和背光源,上述背光源包括:安装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二极管衬底;配置在上述发光二极管衬底上、形成有孔穴的反射薄板,在该孔穴的内侧配置有上述发光二极管;以及配置在上述发光二极管上、把来自上述发光二极管的光扩散的透镜,上述透镜比上述孔穴大,覆盖整个上述孔穴且覆盖包含上述孔穴的整个周缘的上述反射薄板的一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在作为孔穴的内侧的、发光二极管的周围露出发光二极管衬底的表面,由于它被透镜覆盖,所以通过在透镜的表面上反射光,能够提高背光源的亮度。(2).也可以是,在(I)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透镜配置成与上述反射薄板接触。(3).也可以是,在(I)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反射薄板上形成从上述孔穴到与上述透镜相对置的区域的外侧的切口,以在将上述透镜安装在上述发光二极管上之后安装上述反射薄板。(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液晶显示屏和背光源,上述背光源包括:安装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二极管衬底;配置在上述发光二极管衬底上、形成有孔穴的反射薄板,在该孔穴的内侧配置有上述发光二极管;以及配置在上述发光二极管上、把来自上述发光二极管的光扩散的透镜,上述透镜比上述孔穴大,覆盖上述孔穴的整体,并且覆盖包含上述孔穴的整个周缘的上述反射薄板的一部分,上述透镜由设置与上述发光二极管衬底上的隔离物支撑。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背光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背光源的一部分的大概的剖面图。图4是示出背光源的一部分的大概的平面图。图5是示出根据变形例的背光源的一部分的大概的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液晶显不屏;12:偏振片;14:背光源;16:柔性布线衬底;18:衬底;20:液晶;22:发光二极管;24:发光二极管衬底;26:反射薄板;28:孔穴;30:竖起部;32:透镜;34:隔离物;36:切口 ;38:扩散片;40:侧支撑物;42:台阶;44:连接器;46:下框;48:光学薄板;50:上框;132:透镜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液晶显示装置具有液晶显示屏10。在液晶显示屏10的两面上分别配置有偏振片12。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背光源14。在液晶显示屏10与背光源14之间夹有一个偏振片12。在液晶显示屏10上安装有柔性布线衬底16。液晶显不屏10具有一对衬底18,两者之间夹有液晶20。一个衬底18是包含薄月旲场效应晶体管、像素电极和布线等的TFT (薄膜晶体管)衬底(或阵列衬底),另一个衬底18是滤色片衬底。液晶显示屏10的驱动方式可以是IPS (面内切换)方式、TN (扭曲向列)方式或VA(垂直取向)方式等中的任一种方式,形成与驱动方式对应的电极和布线。图2是背光源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背光源的一部分的大概的剖面图。背光源14具有安装了多个发光二极管22的发光二极管衬底24。多个发光二极管22作为光源。多个发光二极管22分成多个组,在各组中两个以上的发光二极管22串联连接。因此,能够调整成在各组中发光二极管22的亮度不同,相反地,也可以通过基于各组的发光二极管22的特性不同而针对各组施加不同的电压,使所有组的发光二极管22的亮度均匀。在发光二极管衬底24上配置有反射薄板26。在反射薄板26中形成孔穴28,在孔穴28的内侧配置有发光二极管22。反射薄板26的光反射率比发光二极管衬底24的表面高,把从发光二极管22发出的光反射。另外,反射薄板26,如图2所示,在避开了侧支撑物40的端部被折弯而具有从发光二极管衬底24竖起的竖起部30。该竖起部30把朝向与反射薄板26平行的方向的光反射而使其返回。在发光二极管22上配置有使来自发光二极管22的光扩散的透镜32。透镜32可以被直接支撑(固定)在发光二极管22上,也可以被隔离物34支撑。图3所示的隔离物34配置在反射薄板26的孔穴28内且在发光二极管衬底24上。透镜32 (更详细地说,其外径)比反射薄板26的孔穴28 (更详细地说,其内径)大。透镜32覆盖整个孔穴28。另外,透镜32覆盖包含孔穴28的整个周缘的反射薄板26的一部分。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透镜32不与反射薄板26接触。即,透镜32的与反射薄板26相对置的部分(透镜32的端部)隔着间隔位于反射薄板26的上方。透镜32的表面(在图3中是上表面的凸面),是从其下的发光二极管22入射的光的出射面,另一方面也是从例如相邻的发光二极管22传播来的光的入射面。在此,以超过临界角的角度向透镜32的表面入射的光在透镜32的表面被反射。因此,由于即使在作为孔穴28的内侧的、发光二极管22的周围露出发光二极管衬底24的表面,光也到达不了发光二极管衬底24的表面(吸收光的面),所以能够提高背光源14的亮度。图4是示出背光源的一部分的大概的平面图。在反射薄板26上形成从孔穴28到与透镜32相对置的区域的外侧的至少一个切口 36。通过用切口 36扩大孔穴28,能够向孔穴28插入比原来的孔穴28大的透镜32,所以能够在将透镜32安装在发光二极管22上之后安装反射薄板26。从发光二极管衬底24隔着间隔地配置有扩散片38(参照图3)。利用扩散片38把从发光二极管22发出的光扩散而减少亮度不均匀。来自发光二极管22的光一部分被扩散片38反射而行进到透镜32或反射薄板26。扩散片38,如图2所示,在发光二极管衬底24的端部(更详细地说,一对相对置的端部)处被侧支撑物40支撑。侧支撑物40是树脂的模制成形品,也称为侧模。在侧支撑物40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台阶42,利用台阶42实现扩散片38的定位(更详细地说,在沿着作为扩散片38的表面的方向的、朝着侧支撑物40的方向上的定位)。在发光二极管衬底24上安装用来与外部电连接的连接器44。一个连接器44与一组发光二极管22对应,在发光二极管衬底24上安装有多个连接器44。背光源14具有下框46。侧支撑物40还兼作下框46的增强部件。下框46配置在发光二极管衬底24的与安装有多个发光二极管22的面的相反侧。而且,背光源14具有与扩散片38重叠的光学薄板48。另外,背光源14具有上框50,上框50的内侧是显示区。在上框50与下框46之间配置有光学薄板48、扩散片38、侧支撑物40、反射薄板26、发光二极管衬底24。图5是示出根据变形例的背光源的一部分的大概的剖面图。在该变形例中,透镜132配置成与反射薄板26接触。更详细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液晶显示屏和背光源,上述背光源具有:安装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二极管衬底;配置在上述发光二极管衬底上、形成有孔穴的反射薄板,在该孔穴的内侧配置有上述发光二极管;以及配置在上述发光二极管上、对来自上述发光二极管的光进行扩散的透镜,上述透镜比上述孔穴大,覆盖整个上述孔穴且覆盖包含上述孔穴的整个周缘的上述反射薄板的一部分,上述透镜由设置于上述发光二极管衬底的隔离物支撑。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崎佐知子,桶隆太郎,今城育子,马场匡史,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松下液晶显示器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