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包括主机,所述主机通过油源与砝码加载系统连接,并且所述主机、砝码加载系统和油源均与控制装置连接,其中所述主机包括主机底座、主机框体、液压机拉头、大油缸和加载框架,所述砝码加载系统包括砝码加载机构和小油缸,所述大油缸与小油缸通过液压管路相连接,并且均与油源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可以单独作为液压式力标准机使用,也可以单独作为叠加式力标准机使用,具有操作简单、功能复合、测量量程广、稳定性好的特点,此外,还能通过利用该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中的液压机部分来检定和校正叠加机部分使用的标准传感器,非常简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复合式计量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
技术介绍
力标准机已经成为测量和检定称重传感器的最重要设备。目前国内生产的力标准机基本上都是单功能的,液压式力标准机和叠加式力标准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两种力标准机量程、精度、可操作性、性价比等也各有特点:液压机量程大,但操作繁琐,叠加机可以和液压机一样实现大量程,且操作方便,但长期稳定性差,所以这两种力标准机的使用功能单一且有限,一个计量部门如果需要计量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能需要同时买入多台不同类型的力标准机,投入大,功效低,而且这两种单一功能的力标准机使用的频率又不高,这样就很容易使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既可以作为液压式力标准机,又可以作为叠加式力标准使用的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从而拓宽力标准机的使用范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包括主机,所述主机通过油源与砝码加载系统连接,并且所述主机、砝码加载系统和油源均与控制装置连接,其中:所述主机包括主机底座、主机框体、液压机拉头、大油缸和加载框架,所述液压机拉头与主机底座连接,所述主机框体上设有移动横梁和主梁,所述移动横梁与主机底座构成加载拉空间,所述移动横梁与主梁构成加载压空间,所述主梁上架设加载框架,所述加载框架内设有大油缸,所述大油缸的底座与主梁连接,并且所述大油缸的活塞上设有标准传感器;所述破码加载系统包括破码加载机构和小油缸,所述破码加载机构设于破码加载系统的底部,所述小油缸位于横梁上,所述小油缸与液压加载支架相连,所述液压加载支架通过吊杆与砝码相连;所述大油缸与小油缸通过液压管路相连接,并且均与油源相连接。进一步的讲,所述砝码加载机构上还设有非接触式传感器,所述非接触式传感器为一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所述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控制装置内的PLC连接。所述小油缸的活塞面积小于大油缸的活塞面积。所述破码加载系统内设有内外两层破码加载机构。所述控制装置与外设的微机控制系统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如下积极效果:该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在使用时既可单独作为液压式力标准机使用,还可以单独作为叠加式力标准机使用,其中,当小油缸的活塞作用于液压加载支架上时,小油缸的活塞将承受与砝码重量相同的力,由于小油缸与大油缸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根据帕斯卡原理,大油缸的活塞上将产生相对于加载砝码的设定倍数的力,该设定倍数等于两油缸的活塞面积比,这样就使得该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的测量范围变宽,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砝码的利用率。当该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作为叠加式力标准机使用时,设置于大油缸的活塞上的标准传感器为叠加式力标准机提供控制用标准信号,液压系统(主要由控制装置、油源、大油缸和小油缸组成)根据该标准信号与给定值进行比对后控制液压输出,使得通过大油缸产生的力和需要加载的力一致,从而实现叠加式力标准机的功能,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功能。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面说明:主机底座1、主机框体2、液压机拉头3、加载拉空间4、移动横梁5、加载压空间6、主梁7、大油缸8、标准传感器9、加载框架10、油源11、砝码加载机构12、砝码13、吊杆15、液压加载支架16、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17、小油缸18、横梁19。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所示系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其涉及的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包括主机,所述主机通过油源11与砝码加载系统连接,并且所述主机、砝码加载系统和油源均与控制装置连接,其中:所述主机包括主机底座1、主机框体2、液压机拉头3、大油缸8和加载框架10,液压机拉头3与主机底座I连接,主机框体2上设有移动横梁5和主梁7,移动横梁5和主机底座I构成加载拉空间4,移动横梁5与主梁7构成加载压空间6,主梁7上架设加载框架10,加载框架10内设有大油缸8,大油缸8的底座与主梁7连接,并且大油缸8的活塞上设有一标准传感器9。所述破码加载系统包括破码加载机构12和小油缸18,破码加载机构12设于破码加载系统的底部,小油缸18位于横梁19上,小油缸18与液压加载支架16相连,液压加载支架16通过吊杆15与砝码13相连。砝码加载机构12上还设有一非接触式传感器,所述非接触式传感器为一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17,用来检测所述小油缸18的活塞高度,该差动变压式位移传感器17通过信号线与控制装置中的PLC连接。主机中的大油缸8与砝码加载系统中的小油缸18通过液压管路相连接,并且大油缸8与小油缸18均与油源11相连接。小油缸18的活塞面积小于大油缸8的活塞面积,该两者的活塞面积成固定比例。优选的,所述砝码加载系统内设有内外两层砝码加载机构。又及,前述控制装置还与外接的微机控制系统连接,S卩,整个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的操作均可由外接的微机控制系统全自动控制。该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在使用时,能通过利用设备的液压机部分来检定和校正叠加机部分使用的标准传感器。该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既可以单独作为液压式力标准机使用和可以单独作为叠加式力标准机来使用,其工作原理如下:当小油缸18的活塞工作浮起后,液压加载支架16回到工作位置,此时砝码加载机构12开始工作,根据需要加载相应质量的砝码13,由于液压加载支架16通过吊杆15与砝码13连接,因此小油缸18会产生相应的力来抵消砝码13产生的力。由于大油缸8和小油缸18均和油源11连接,油源11在液压系统内会产生相应的压强,根据帕斯卡原理,同等的压强,在大油缸8内产生了相对于加载砝码的倍数的力,该倍数等于两油缸的活塞面积比,大油缸8带动移动横梁5向上移动,使得加载压空间6减小,加载拉空间4增大,使相应的被检物受力,从而完成液压式力标准机的功能。而单独作为叠加式力标准机使用时,用油源11推动大油缸8的活塞向上移动来实现加载,并由大油缸8活塞上的标准传感器9提供叠加式力标准的控制用标准机信号,液压系统(主要由控制装置、油源、大油缸和小油缸组成)根据该标准信号与给定值进行比对后控制液压输出,使用通过大油缸8产生的力和需要加载的力一致,从而实现叠加式力标准机的功能。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将液压和叠加两种功能组合到一起的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进行了详细介绍,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凡依本技术设计思想所做的任何改变都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权利要求1.一种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机,所述主机通过油源(11)与砝码加载系统连接,并且所述主机、砝码加载系统和油源均与控制装置连接,其中: 所述主机包括主机底座(I)、主机框体(2)、液压机拉头(3)、大油缸(8)和加载框架(10),所述液压机拉头(3)与主机底座(I)连接,所述主机框体(2)上设有移动横梁(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压叠加复合式力标准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主机,所述主机通过油源(11)与砝码加载系统连接,并且所述主机、砝码加载系统和油源均与控制装置连接,其中:所述主机包括主机底座(1)、主机框体(2)、液压机拉头(3)、大油缸(8)和加载框架(10),所述液压机拉头(3)与主机底座(1)连接,所述主机框体(2)上设有移动横梁(5)和主梁(7),所述移动横梁(5)与主机底座(1)构成加载拉空间(4),所述移动横梁(5)与主梁(7)构成加载压空间(6),所述主梁(7)上架设加载框架(10),所述加载框架(10)内设有大油缸(8),所述大油缸(8)的底座与主梁(7)连接,并且所述大油缸(8)的活塞上设有标准传感器(9);所述砝码加载系统包括砝码加载机构(12)和小油缸(18),所述砝码加载机构(12)设于砝码加载系统的底部,所述小油缸(18)位于横梁(19)上,所述小油缸(18)与液压加载支架(16)相连,所述液压加载支架(16)通过吊杆(15)与砝码(13)相连;所述大油缸(8)与小油缸(18)通过液压管路相连接,并且均与油源(1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龙盛测试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