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升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92794 阅读:4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7 0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梯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机构,设有驱动源,用以带动车厢作升降位移,并于车厢的侧方设有至少一直立式导管;配重机构,配置于升降机构的导管上方,并设有至少一圈绕有钢索的变位轮,且使钢索的一端连结固设于车厢的顶面,另一端则连结若干个配重块,各配重块置入于升降机构的导管内;引导机构,于升降机构的导管外侧方设有导轨,并于车箱外侧相对应导轨的位置设有导滑器。设计简易,并可防止配重块任意晃动,以及使车箱平稳升降位移,而大幅提升使用效能。(*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梯
,尤其涉及电梯的升降装置。
技术介绍
如今,高楼层的住户或厂房大多设有电梯,用以便利载送人或货物,以目前常见的钢索牵引式电梯为例,该电梯于建筑物的电梯升降路内设有用以承载人或货物用的车厢,并于电梯升降路的上方设有机房,该机房以若干根纵、横向支撑梁承载一具牵引滑轮的马达主机、减速机、偏向轮及控制箱等设备,其中,该马达主机的驱动轴装设有牵引滑轮,并于牵引滑轮上圈绕有钢索,该钢索的一端固设于车厢的顶面,另一端则连结有配重块,进而该马达主机可驱动牵引滑轮转动,使钢索于牵引滑轮上滑动,以带动车厢于电梯升降路内作升降位移;但是,该配重块挂置于车箱外部,配重块的周侧并无任何限位结构设计,而易发生晃动的情形,造成钢索耗损及影响车厢平衡,又该电梯必须配置有机房,用以安置马达主机、控制器等设备,但机房不仅耗费建置成本,更相当占用楼层空间,而不利于楼层空间配置,而马达主机、减速机、偏向轮、钢索及控制箱等结构设计也相当复杂,以致装配作业繁琐耗时且不易维修保养,再者,该车厢的车厢门具有二横移作动的门板,由于各门板的宽度为车厢出入口的一半宽度,当开启车厢门时,各门板横移至电梯升降路内,使得电梯升降路必须预留较大的空间用以容置门板,造成电梯升降路相当占用楼层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空间的电梯升降装置。相应地,本技术的一种电梯升降装置,包括:升降机构,设有驱动源,用以带动车厢作升降位移,并于车厢的侧方设有至少一直立式导管;配重机构,配置于升降机构的导管上方,并设有至少一圈绕有钢索的变位轮,且使钢索的一端连结固设于车厢的顶面,另一端则连结若干个配重块,各配重块置入于升降机构的导管内;引导机构,于升降机构的导管外侧方设有导轨,并于车箱外侧相对应导轨的位置设有导滑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机构的驱动源于导管的侧方固设有齿条,另于车厢的顶面装设有马达,所述马达用以驱动至少一齿轮,该齿轮则啮合于导管上的齿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机构以支撑架架设直立式导管,该导管的内部呈中空状。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机构的马达以驱动轴链接减速机,并于减速机的输出轴上设有齿轮。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机构的齿条具有斜齿,而齿轮则具有可与齿条相啮合的斜齿。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机构的驱动源为卷扬机,用以牵引配重机构的钢索作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机构的导轨呈T型,并于车厢的侧方以连结架架设有导滑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厢设有至少一车厢门。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车厢门具有若干个相互枢接的门板,而为一折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设计简易,并可防止配重块任意晃动,以及使车箱平稳升降位移,而大幅提升使用效能。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2所示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使用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二使用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第三使用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前视图。图8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一使用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第二使用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请参阅图1和图2所示,为本技术电梯升降装置的第一实施例,该升降装置配置于建筑物的电梯升降路内,用以使车厢10于电梯升降路内作升降位移,该车厢10可具有单车厢门或双车厢门,本实施例的车厢10于前面设有折门设计的车厢门11,该车厢门11具有若干个相互枢接的门板,用以提供人员或物品出入车厢10,该升降装置包含有升降机构20、配重机构30及引导机构40,其中,该升降机构20于车厢10的后方以支撑架21架设一直立式导管22,该导管22的内部呈中空状,升降机构20另设有驱动源,用以带动车厢10升降位移,该驱动源于导管22的前面固设有长条状的齿条23,本实施例的齿条23具有斜齿,另于车厢10的上方设有马达24,该马达24的驱动轴链接一减速机25,并于减速机25的输出轴251上设有齿轮26,该齿轮26具有可与齿条23相互啮合的斜齿,而可沿齿条23作直线位移,用以带动车厢10于电梯升降路内作升降位移,该配重机构30于导管22的上方装设支架31,用以架设至少一变位轮32,该变位轮32可圈绕钢索33,该钢索33的一端连结固设于车厢10的顶面,另一端则连结若干个配重块34,各配重块34置入于导管22的内部,并受导管22的壁面限位而防止任意晃动,该引导机构40于导管22的外部两侧分别固设有一呈T型的导轨41,并于车厢10的两侧分别以连结架42架设有导滑器43,各导滑器43则可滑置于导轨41上,以辅助车厢10平稳升降位移。请参阅图1、图3和图4所示,由于升降机构20的驱动源直接于车厢10的顶面设置马达24、减速机25,并以齿轮26及齿条23的相互啮合而带动车厢10作升降位移,不仅机构设计简易,更可减少占用楼层空间;于使用电梯时,可开启车厢门11,由于车厢门11采用折门设计,于开启时,该车厢门11的各门板可相互迭置,而有效减少占用电梯升降路的空间,并提供人员或物品出入车厢10,于关闭车厢门11后,该升降机构20的马达24经由减速机25的输出轴251而驱动齿轮26转动,使齿轮26沿导管22上的齿条23向上作直线位移,进而带动车厢10上升位移,由于配重机构30的钢索33 —端固设于车厢10上,当车厢10向上位移时,可使钢索33另一端的配重块34于导管22内向下位移,并使配重块34受导管22限位,而可避免配重块34任意晃动,以增加钢索33等相关组件的使用寿命及确保车厢10作动平衡,又该车厢10于向上位移时,以两侧的导滑器43分别沿导管22上的二导轨41位移,也可辅助提升车厢10升降位移的平稳性;反之,请参阅第图1和图5所示,马达24经由减速机25的输出轴251而驱动齿轮26反向转动,使齿轮26沿齿条23向下作直线位移,以带动车厢10下降位移,并使车厢10拉动钢索33的一端向下位移时,使钢索33另一端的配重块34于导管22内向上位移,而车厢10两侧的导滑器43则分别沿二导轨41向下位移,达到使车厢10作升降位移的实用效益。请参阅图6和图7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该车厢IOA于前、后面各设有一车厢门11A,该车厢门IlA具有若干个相互枢接的门板,以提供人员或物品出入车厢10A,该升降机构20A于车厢IOA的两侧分别以支撑架21A架设一直立式导管22A,二导管22A的内部呈中空状,另设有一驱动源,该驱动源于导管22A的侧方固设有长条状的齿条23A,本实施例的齿条23A具有斜齿,另于车厢IOA的上方设有马达24A,该马达24A的驱动轴链接减速机25A,并于减速机25A的输出轴251A两端分别设有齿轮26A,二齿轮26A具有可与齿条23A相啮合的斜齿,而可分别沿相对应的齿条23A作直线位移,用以带动车厢IOA于电梯升降路内作升降位移,该配重机构30A于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机构,设有驱动源,用以带动车厢作升降位移,并于车厢的侧方设有至少一直立式导管;配重机构,配置于升降机构的导管上方,并设有至少一圈绕有钢索的变位轮,且使钢索的一端连结固设于车厢的顶面,另一端则连结若干个配重块,各配重块置入于升降机构的导管内;引导机构,于升降机构的导管外侧方设有导轨,并于车箱外侧相对应导轨的位置设有导滑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以彬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飞美通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