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舜尧专利>正文

一种自动磨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90569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7-07 0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自动磨削装置,包括机架和安装在该机架上的移动平台、工作承台、用于磨削的砂轮或刀具、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相关驱动控制模块;工作承台在机架上作左右移动,用于磨削的砂轮或刀具安装于工作承台旁做前后左右移动,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以可左右移动的方式对称地设于工作承台的上、下方位置,并且该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沿左右方向移动,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的左侧分别对应设有第一料架和第二料架;移动平台设于工作承台的左侧作上下移动,该移动平台中间镂空并且上下形成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该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间的间距为第一机械手和工作承台间的间距;本案磨削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自动控制灵活、工作环境干净、连续流畅、生产效率高、节能及使用成本低等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磨削用机械设备,具体是指一种自动磨削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对金刚石切割片或类似的工件开刃或磨削,加工速度慢,生产效率低,工作环境粉尘大,人工体力消耗大等问题,之后出现了机械半自动或自动控制对工件进行自动加工,半自动控制中,待加工工件的送入以及加工后工件的送出均需手动操作,加工速度仍较缓慢,自动控制中,一般为对单个工件进行送入、加工、送出步骤,完成后再对下一工件进行重复操作,仍存在自动控制不够灵活,工作不连续流畅、生产速度慢等缺点。即使有些自动控制较优异,但存在结构复杂、工序繁琐,能耗大等问题。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自动磨削设备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磨削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自动控制灵活、工作连续流畅、生产效率高等特点。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自动磨削装置,包括机架和安装在该机架上的移动平台、工作承台、用于磨削的砂轮或刀具、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相关驱动控制模块;所述工作承台在机架上作左右移动,该工作承台上设有用于抓取工件的吸盘或者夹具,所述磨削刀具安装于工作承台旁作前后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以可左右移动的方式对称地设于所述工作承台的上、下方位置,所述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的左侧分别对应设有第一料架和第二料架;所述移动平台设于所述工作承台的左侧作上下移动,该移动平台中间镂空并且该镂空部分的上下端形成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该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间的间距为所述第一机械手和所述工作承台间的间距。所述驱动控制模块包括驱动机构和控制该驱动机构工作的控制模块,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带动所述移动平台、工作承台、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移动的对应驱动气缸以及带动所述砂轮或刀具、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动作的对应驱动电机。所述机架上竖直设有供所述移动平台搭设滑行的导轨。所述移动平台、工作承台、用于磨削的砂轮或刀具、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均装置在一密闭的箱体内,该箱体内开设有供所述相关驱动控制模块伸入的安装孔。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一种自动磨削装置,初始状态移动平台位于上位,第一机械手与第一工位左右对应,工作时,由驱动控制模块控制及驱动,具体操作如下:I)第一机械手在外力驱动作用下向左从移动平台的第一工位穿过,伸至第一料架抓取一工件,之后第一机械手带着工件右退,经过第一工位对应将工件转移到第一工位上,第一机械手继续右退回位至避开移动平台,等待下一次操作;2)移动平台带着工件在外力驱动作用下向下移动至下位,直至第一工位与工作承台左右对应,工作承台在外力驱动作用下向左移动,第一工位上的工件从第一工位转移至工作承台上;3)用于磨削的砂轮或刀具在外力驱动作用下开始对工作承台上的工件进行加工,同时移动平台在外力驱动作用下向上移动至上位,第一工位与第一机械手左右对应,而第二工位与工作承台相对应;4)第一机械手重复I)步骤操作,将下一待加工工件转移至第一工位上,而处于加工的工件加工完成后,用于磨削的砂轮或刀具停止运作,工作承台在外力驱动作用下往右移动,工作承台上的加工完后的工件从工作承台转移至第二工位上;5)移动平台带着工件再次向下移动至下位,直至第一工位与工作承台左右对应,第二工位与第二机械手左右对应,类似上述2)步骤操作,工作承台在外力驱动作用下向左移动,第一工位上的下一待加工工件从第一工位转移至工作承台上;同时第二机械手在外力驱动作用下向左移动,抓取第二工位上的加工完后的工件,第二机械手继续左移直至将所述工件移至第二料架上,第二机械手右退回位,等待下一次动作;6)之后重复3)步骤操作,磨削刀具加工下一工件,而移动平台上移以承接下一工件,由此周而复始进行连续又流畅地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新型的结构主视图2是本新型一状态的结构侧视图(未示出第一料架和第二料架部分)。图3是本新型另一状态的结构侧视图(未示出第一料架和第二料架部分)。标号说明机架I 导轨11箱体12 工作承台2砂轮或刀具 3移动平台4第一工位41 第二工位42第一机械手 5第二机械手6第一料架7 第二料架8驱动控制模块9驱动气缸91驱动电机92 工件A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3所示为本新型涉及的一种自动磨削装置,包括机架I和安装在该机架I上的工作承台2、用于磨削的砂轮或刀具3、移动平台4、第一机械手5、第二机械手6及相关驱动控制模块9。所述工作承台2上设有用于自动抓取工件的磁性吸盘或者夹具(图中未示出),它们用于定位磨削中的工件A,工作承台2在机架I上作左右移动(即图1中的左右方向移动)。所述砂轮或刀具3安装于工作承台2旁,由相关控制模块控制能够作前后左右移动,砂轮或刀具3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可以呈现不同的结构形式以及不同的安装方式。所述第一机械手5和第二机械手6分别对称地设于工作承台2的上、下方位置,该第一机械手5和第二机械手6沿左右方向移动并进行抓取操作,第一机械手5和第二机械手6的左侧分别对应设有固定在机架I上的第一料架7和第二料架8,第一料架7用于放置待加工的工件,第二料架8用于放置加工完成后的工件。所述移动平台4设于工作承台2的左侧,能够作上下移动,具体地机架I上竖直设有导轨11,移动平台4搭设在该导轨11上并且沿该导轨11进行上下滑行。移动平台4中间镂空,以便于工作中能够顺利上下移动,移动平台4对应镂空部分的上下端形成有第一工位41和第二工位42,该第一工位41和第二工位42间的间距为第一机械手5 (或者第二机械手6)和工作承台2间的间距,由此当移动平台4位于上位时,第一工位41与第一机械手5左右对应,第二工位42与工作承台2左右对应;当移动平台4位于下位时,第一工位41与工作承台2左右对应,第二工位42与第二机械手6左右对应。所述驱动控制模块9包括驱动机构和控制该驱动机构工作的控制模块(图中未示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带动移动平台4、工作承台2、第一机械手5、第二机械手6移动的对应驱动气缸,以及带动砂轮或刀具3、第一机械手5、第二机械手6动作的对应驱动电机。例如图3中的驱动气缸91用于驱动移动平台4上下移动,驱动电机92用于带动砂轮或刀具3做旋转操作,其他驱动气缸及驱动电机工作方式相类似,这里不一一阐述。为了使装置具有一干净的工作环境,方便除尘,所述机架I上还可以设有一密闭的箱体12,所述移动平台4、工作承台2、用于磨削的砂轮或刀具3、第一机械手5、第二机械手6均装置在箱体12内,该箱体12内开设有供相关驱动控制模块9伸入的安装孔(图中未示出)。本案自动磨削装置,初始状态移动平台4在上位,第一机械手5与第一工位41左右对应,工作时,由驱动控制模块9控制及驱动,具体操作如下:I)第一机械手5在外力驱动作用下向左从移动平台4的第一工位41穿过,伸至第一料架7抓取一工件,之后第一机械手5带着工件右退,经过第一工位41对应将工件转移到第一工位41上,第一机械手5继续右退回位至避开移动平台4,等待下一次操作;2)移动平台4带着工件在外力驱动作用下向下移动至下位,直至第一工位41与工作承台2左右对应,工作承台2在外力驱动作用下向左移动,第一工位41上的工件从第一工位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磨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和安装在该机架上的移动平台、工作承台、用于磨削的砂轮或刀具、第一机械手、第二机械手及相关驱动控制模块;所述工作承台在机架上作左右移动,该工作承台上设有用于抓取工件的吸盘或者夹具,所述磨削刀具安装于工作承台旁作前后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以可左右移动的方式对称地设于所述工作承台的上、下方位置,所述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的左侧分别对应设有第一料架和第二料架;所述移动平台设于所述工作承台的左侧作上下移动,该移动平台中间镂空并且该镂空部分的上下端形成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该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间的间距为所述第一机械手和所述工作承台间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舜尧
申请(专利权)人:林舜尧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