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869856 阅读:10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30 01: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静模座板、水口板、静模板和动模板,静模座板的中心设置有一浇口杯;所述浇口杯与一横浇道连通,所述横浇道与一直浇道连通,所述直浇道与浇口位置对应;所述横浇道设置于静模板和水口板之间,所述直浇道设置于静模板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通过动静模板分开来拉断主流道,在不增加模板的前提下,实现了细水口转大水口的功能,减少了需要加工的零件,节约了模具制作成本。(*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模具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
技术介绍
有些产量不大的塑料产品外壳,因外观要求或注塑影响等原因,需采用大水口方式进胶。通过倾斜浇口套和偏心浇口套的方法可以缩小模具尺寸。对于形状较大的塑料产品,用的是细水口转大水口的方法来保证模具顶出平衡。相对于大水口模胚结构,目前的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需要在细水口增加一块剥料板,而且需要加工带锥度的浇口套和拉料针等零件,增加了工作量和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够节约制造成本的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种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静模座板、水口板、静模板和动模板,静模座板的中心设置有一烧口杯;所述烧口杯与一横烧道连通,所述横烧道与一直浇道连通,所述直浇道与浇口位置对应;所述横浇道设置于静模板和水口板之间,所述直浇道设置于静模板内部。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动模板与静模板之间设置有一尼龙拉钩。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水口板的上端面内嵌有一弹性柱。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在于,所述静模板与水口板之间设置有一拉料针。本技术所述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通过动静模板分开来拉断主流道,在不增加模板的前提下,实现了细水口转大水口的功能,减少了需要加工的零件,节约了模具制作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中流道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静模座板1、水口板2、静模板3和动模板4,静模座板I的中心设置有一烧口杯5 ;所述浇口杯5与一横浇道6连通,所述横浇道6与一直浇道7连通,所述直浇道7与浇口位置对应;所述横浇道6设置于静模板3和水口板2之间,所述直浇道7设置于静模板3内部。所述动模板4与静模板3之间设置有一尼龙拉钩8。所述水口板2的上端面内嵌有一弹性柱9。所述静模板3与水口板2之间设置有一拉料针10。本技术所述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的工作原理为:开模时,因动模板4和静模板3受到尼龙拉钩8的拉力作用,PLl先分开,弹料柱9将主流道和浇口套松开。然后拉料针10带动PL2分开,水口针上部的倒扣作用使得流道在PLl处断裂,主流道部份掉落。最后顶针11顶出,PL3处断裂,产品12和余下的流道也掉落了。以上所述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技术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同变化,皆应属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静模座板、水口板、静模板和动模板,静模座板的中心设置有一浇口杯;所述浇口杯与一横浇道连通,所述横浇道与一直浇道连通,所述直浇道与浇口位置对应;所述横浇道设置于静模板和水口板之间,所述直浇道设置于静模板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水口转大水口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静模座板、水口板、静模板和动模板,静模座板的中心设置有一烧口杯;所述烧口杯与一横烧道连通,所述横浇道与一直浇道连通,所述直浇道与浇口位置对应;所述横浇道设置于静模板和水口板之间,所述直浇道设置于静模板内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荣芬吴忠干文建红张恒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恒田模具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