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气式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803819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7:40
一种抽气式散热装置包括一框体、一风扇本体、多个进气口及多个排气口。框体侧部具有一容置空间。风扇本体设置于框体中,且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所述多个进气口设置于框体的侧部对应于容置空间,所述多个排气口设置于框体上且位于第一侧。其中,一气体由所述多个进气口进入容置空间,并由所述多个排气口排出至第一侧,再经由风扇本体排出至第二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抽气式散热装置可对其本身的热源进行散热,不需对吸入气体进行分流,且可增加进气量,有效提升整体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抽气式散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抽气式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各种电子设备由于效能不断提升,其运行时所产生的热能也不断地上升。因此,对于电子设备中的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要求也不断地提高。而在现有技术中,利用风扇的抽气式散热装置为普遍应用的手段之一。然而,若仅借由单一风扇来进行散热,却可能因进气量不足,而造成风扇的散热效果不佳。因此,为提升散热效率,如图1A及图1B所示,现有的一种抽气式散热装置1a、1b是利用二个风扇本体11串联(如图1A)或并联(如图1B),并搭配一供电装置12a、12b来驱动风扇本体11。借由二个风扇本体11可增加进气量,以增加强制对流的散热效果。然而,利用二个风扇本体11除了会产生体积增加的问题外,供电装置12a、12b本身亦会产生热能而有散热的需求,但若对于供电装置12a、12b再增加散热装置,则会有空间限制及成本提高等问题。另外,如图2所示,现有的另一种抽气式散热装置2具有一风扇本体21及一供电装置22,且在风扇本体21外壳上的正压侧(排气侧)设置有开孔211。因此,借由风扇本体21外壳上的开孔211可对排出气体强迫分流,以分别对供电装置及电子设备的热源进行散热。然而,气体分流除了会使抽气式散热装置2对于电子设备的热源散热效果下降外,同时也会造成抽气式散热装置2工作时噪音增加等问题。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提升散热效果,同时不会产生噪音增加等问题的抽气式散热装置,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为提供一种能提升散热效果,同时不会产生噪音增加等问题的抽气式散热装置。为达上述目的,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抽气式散热装置包括一框体、一风扇本体、多个进气口及多个排气口。框体侧部具有一容置空间。风扇本体设置于框体中,且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所述多个进气口设置于框体的侧部对应于容置空间,所述多个排气口设置于框体上且位于第一侧。其中,一气体由所述多个进气口进入容置空间,并由所述多个排气口排出至第一侧,再经由风扇本体排出至第二侧。在一实施例中,一热源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在一实施例中,框体具有一盖板,盖板设置于框体侧部并形成容置空间。其中,所述多个进气口可设置于盖板上,而所述多个进气口可为狭缝状。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进气口为狭缝状。在一实施例中,框体具有一延伸流道结构,该延伸流道结构位于第一侧。另外,所述多个排气口可设置于延伸流道结构。在一实施例中,当抽气式散热装置以第二侧为底面水平放置时,所述多个排气口的高度大于风扇本体的高度。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进气口由该第一侧至该第二侧以尺寸渐增方式排列。承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抽气式散热装置的框体侧部上的容置空间设有多个进气口,且框体对应第一侧(例如为负压侧或进气侧)设有排气口。因此,当风扇本体运转时,气体会因对流而由所述多个进气口进入容置空间,借此可对设置在容置空间内的热源(例如供电装置的电路板等)进行散热。且因风扇本体的运转,第一侧与第二侧(例如为正压侧或排气侧)会形成压差而造成强制对流,使容置空间内的气体会由所述多个排气口被抽出至第一侧,并经由风扇本体排出至第二侧,再对其他电子设备进行散热。借此,本专利技术的抽气式散热装置除了可对其本身的热源进行散热,且不需对吸入气体进行分流外,且因框体侧部进气口的设置可增加进气量,以有效提升整体散热效果。另外,现有技术由于在排气侧设置有用以强迫分流的开孔,而会造成噪音增加等问题,但本专利技术的排气口设置于第一侧(进气侧),并不会对气体进行强迫分流,因此不会造成噪音增加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A及图1B为现有的抽气式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的另一种抽气式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图3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抽气式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抽气式散热装置沿A-A直线的剖面图;以及图4至图7为本专利技术不同变化态样的抽气式散热装置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a、1b、2、3、3a、3b、4、5:抽气式散热装置11、21、32、42:风扇本体12a、12b、22:供电装置211:开孔31、31a、31b、41、51:框体311、311a、411:容置空间312、312b、412:盖板321、421、521:第一侧322、422、522:第二侧33、43、53:进气口34、34b、44、54:排气口413:延伸流道结构H:热源H1、H2:高度A-A:直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相关附图,说明依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抽气式散热装置,其中相同的元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如图3A所示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抽气式散热装置3的示意图。抽气式散热装置3包括一框体31、一风扇本体32、多个进气口33及多个排气口34。框体31的形状非限制性,且其侧部具有一容置空间311。一热源H可设置于容置空间311内,其中热源H例如可为供电装置的电路板等。风扇本体32设置于框体31中,且具有一第一侧321及一第二侧322。其中,第一侧321例如为负压侧或进气侧,第二侧322例如为正压侧或排气侧。多个进气口33设置于框体31的侧部对应于容置空间311。于本实施例中,多个进气口33以狭缝状,且同时设置于容置空间311的两侧(另一侧图未显示)上下位置为例作说明,然其非限制性,依需求多个进气口33可仅为多个非狭缝状开口,或者仅设置于容置空间311一侧,或者设置于容置空间311两侧但仅设置于上方或下方位置等方式,但仍需以能增加容置空间311的进气量及进气效率为优先考量。多个排气口34设置于框体31上且位于第一侧321。于本实施例中,以二个排气口34为例作说明,然其非限制性。另外,图3B为抽气式散热装置3沿A-A直线的剖面图,如图3B所示,当抽气式散热装置3以第二侧322为底面水平放置时,多个排气口34的高度H2大于风扇本体32的高度H1。借此,当容置空间311内的气体由多个排气口34被抽出至第一侧321时,即可顺畅地经由风扇本体32排出至第二侧322。因此,当风扇本体32运转时,气体会因对流而由多个进气口33进入容置空间311,借此可对设置在容置空间311内的热源H(例如供电装置的电路板等)进行散热。且因风扇本体32的运转,第一侧321与第二侧322会形成压差而造成强制对流,使容置空间311内的气体会由多个排气口34被抽出至第一侧321,再经由风扇本体32排出至第二侧322,再对其他电子设备进行散热。借此,本实施例的抽气式散热装置3除了可对热源H进行散热,且不需对吸入气体进行分流外,再者,因框体31侧部进气口33的设置可增加进气量,以有效提升整体散热效果。另外,现有技术由于在排气侧设置有用以强迫分流的开孔,而会造成噪音增加等问题,但本专利技术的排气口34是设置于第一侧321(进气侧),并不会对气体进行强迫分流,因此不会造成噪音增加的问题。如图4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变化态样的抽气式散热装置3a的示意图。抽气式散热装置3a与抽气式散热装置3的差异在于:框体31a具有一盖板312设置于框体31a侧部并形成容置空间311a。其中,多个进气口33可设置于盖板312上,而多个进气口33同样可为狭缝状,其非限制性。又,盖板312可借由卡合、粘合、扣合、嵌合等方式组合至框体31a以形成容置空间311a。于本实施例中,盖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抽气式散热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抽气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体,其侧部具有一容置空间;一风扇本体,设置于该框体中,且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多个进气口,设置于该框体的侧部对应于该容置空间;以及多个排气口,设置于该框体上且位于该第一侧,其中,一气体由所述多个进气口进入该容置空间,并由所述多个排气口排出至该第一侧,再经由该风扇本体排出至该第二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抽气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框体,其侧部具有一容置空间,所述框体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一风扇本体,设置于该框体中,且具有一第一侧及一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为进气侧,所述第二侧为排气侧,所述框体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位于所述风扇本体的中心线的两侧;多个进气口,设置于该框体的侧部对应于该容置空间,并沿着从所述风扇本体的所述第一侧到第二侧的方向排列,且邻近所述第一端部;以及多个排气口,设置于该框体上且位于该第一侧,并邻近所述第二端部,其中,一气体由所述多个进气口进入该容置空间,并由所述多个排气口排出至该第一侧,再经由该风扇本体排出至该第二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气式散热装置,其中一热源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抽气式散热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时行吴一鸣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