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冯祥茂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卧式毛油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99514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4:43
一种新型卧式毛油换热器,属于换热器装置技术领域,目的是提供一种由头部(1)与筒体(13)和右管箱(18)组成;所述的头部(1)侧面设有左管道(2),头部(1)端面设有法兰一(3)与筒体(13)通过左垫片(7)和管板(6)由螺柱(4)、螺母一(5)连接,在管板(6)和尾端的折流板(12)之间还设置由多个横穿定距管(10)的拉杆(9),在筒体(13)的尾端通过右垫片(16)和槽型密封圈(17)设有右管箱(18),所述的右管箱(18)内部设有多个隔板(19的新型卧式毛油换热器,结构紧凑,液体与传热表面接触好,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大,采用冷却水作制冷剂,管内产生污垢后便于清洗,设备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换热器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卧式毛油换热器
技术介绍
60年代左右,由于空间技术和尖端科学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各种高效能紧凑型的换热器,再加上冲压、钎焊和密封等技术的发展,换热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推动了紧凑型板面式换热器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此外,为了适应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的换热和节能的需要,典型的管壳式换热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换热器按传热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混合式、蓄热式和间壁式三类。混合式换热器是通过冷、热流体的直接接触、混合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又称接触式换热器。由于两流体混合换热后必须及时分离,这类换热器适合于气、液两流体之间的换热。例如,化工厂和发电厂所用的凉水塔中,热水由上往下喷淋,而冷空气自下而上吸入,在填充物的水膜表面或飞沫及水滴表面,热水和冷空气相互接触进行换热,热水被冷却,冷空气被加热,然后依靠两流体本身的密度差得以及时分离。蓄热式换热器是利用冷、热流体交替流经蓄热室中的蓄热体(填料)表面,从而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如炼焦炉下方预热空气的蓄热室。这类换热器主要用于回收和利用高温废气的热量。以回收冷量为目的的同类设备称蓄冷器,多用于空气分离装置中。间壁式换热器的冷、热流体被固体间壁隔开,并通过间壁进行热量交换的换热器,因此又称表面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应用最广。间壁式换热器根据传热面的结构不同可分为管式、板面式和其他型式。管式换热器以管子表面作为传热面,包括蛇管式换热器、套管式换热器和管壳式换热器等;板面式换热器以板面作为传热面,包括板式换热器、螺旋板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板壳式换热器和伞板换热器等;其他型式换热器是为满足某些特殊要求而设计的换热器,如刮面式换热器、转盘式换热器和空气冷却器等。换热器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是实现化工生产过程中热量交换和传递不可缺少的设备。在石油、化工、轻工、制药、能源等工业生产中,常常用作把低温流体加热或者把高温流体冷却,把液体汽化成蒸汽或者把蒸汽冷凝成液体。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型式和种类的换热器发展很快,新结构、新材料的换热器不断涌现。换热器的应用广泛,日常生活中取暖用的暖气散热片、汽轮机装置中的凝汽器和航天火箭上的油冷却器等,都是换热器。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工艺过程对介质所要求的特定温度,同时也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主要设备之一。换热器既可是一种单元设备,如力口热器、冷却器和凝汽器等;也可是某一工艺设备的组成部分,如氨合成塔内的换热器。化工原料生产中,冷凝器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设备之一。冷凝器按其冷却介质不同,可分为水冷式、空气冷却式、蒸发式三大类;水冷式冷凝器又分为立式壳管式冷凝器、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套管式冷凝器;其蒸发器又分为卧式蒸发器和立式蒸发器。蒸发式冷凝器是利用盘管外的喷淋水部分蒸发时吸收盘管内,高温气态制冷剂的热量而使管内的制冷剂逐渐由气态被冷却为液态。因冷却水大多数含有钙、镁离子和酸式碳酸盐。当冷却水流经金属表面时,有碳酸盐的生成。另外,溶解在冷却水中的氧还会造成金属腐蚀,形成铁锈。由于锈垢的产生,换热效果下降。严重时不得不在壳体外喷淋冷却水,结垢严重时会堵塞管子,使换热效果失去作用。研究的数据显示水垢沉积物对热传输的损失影响巨大,随着沉积物的增加会造成能源费用的加大。即使很薄的一层水垢就要增加设备中结垢部分40%以上的运行费用。保持冷却通道中不含矿物沉积物可以很好的提高功效、节约能源、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节约生产时间和费用。长期以来传统的清洗方式如机械方法(刮、刷)、高压水、化学清洗(酸洗)等在对设备清洗时出现很多问题:不能彻底清除水垢等沉积物,酸液对设备造成腐蚀形成漏洞,残留的酸对材质产生二次腐蚀或垢下腐蚀,最终导致更换设备,此外,清洗废液有毒,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废水处理,从而造成大量的人工、物料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卧式毛油换热器,结构紧凑,液体与传热表面接触好,传热系数高,冷却水进、出口温差大,采用冷却水作制冷剂,管内产生污垢后便于清洗,设备使用寿命长。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新型卧式毛油换热器,由头部I与筒体13和右管箱1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部I侧面设有左管道2,头部I端面设有法兰一 3与筒体13通过左垫片7和管板6由螺柱4、螺母一 5连接,筒体13内横向设置有多个支撑杆,支撑杆首尾端分别穿过管板6,支撑杆之间竖向设有多块折流板12,在管板6和尾端的折流板12之间还设置由多个横穿定距管10的拉杆9,在筒体13的尾端通过右垫片16和槽型密封圈17设有右管箱18,所述的右管箱18内部设有多个隔板19。所述的筒体13侧面首尾部向上设置有接管一 15。所述的筒体13侧面还设置有名牌23和法兰组件24。所述的筒体13侧面向下均匀设置有多个接管二 22。所述的筒体13侧面向下设置有两个鞍座20。所述的右管箱18尾部设有接管一 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所述的卧式毛油换热器,具有传热效率高、占地面积小、热损失小、结构简单、易于搬运安装、易拆装、用热量调整灵活、可定期清洗或更换板片、可随用热量增加而增多板片而不需更换任何设备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正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后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左视图。图中,头部1、左管道2、法兰一 3、螺柱4、螺母一 5、管板6、左垫片7、无缝管8、拉杆9、定距管10、螺母二 11、折流板12、筒体13、法兰二 14、接管一 15、右垫片16、槽型密封圈17、右管箱18、隔板19、鞍座20、法兰三21、接管二 22、名牌23、法兰组件24。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 一种新型卧式毛油换热器,如附图1所示,由头部I与筒体13和右管箱18组成;所述的头部I侧面设有左管道2,头部I端面设有法兰一 3与筒体13通过左垫片7和管板6由螺柱4、螺母一 5连接,筒体13内横向设置有多个支撑杆,所述的筒体13侧面首尾部向上通过法兰二 14设置有接管一 15,筒体13侧面还设置有名牌23和法兰组件24,筒体13侧面向下通过均匀设置有多个连接法兰三21的接管二 22,支撑杆首尾端分别穿过管板6,管板6主要是用来连接换热器,同时将管程和壳程分隔,避免冷热流体相混合,当介质无腐蚀或有轻微腐蚀时,一般采用碳素钢、低合金钢板或其锻件制造。支撑杆之间竖向设有多块折流板12,在管板6和尾端的折流板12之间通过螺母二 11还设置由多个横穿定距管10的拉杆9和无缝管8,壳程内侧装设折流板12或支承杆,折流板12的作用是组壳间流道,使流体以适当的流速冲刷管束,提高传热系数,改善传热效果,以达到一定的传热强度。常用的折流板有弓形和圆环形两种,弓形折流板又分为单弓形、双弓形和三弓形。折流板12的安装一般是用拉杆和定距管组合并与管板固在一起。拉杆9与管板6连接的一端可用焊接或螺纹连接,另一端也用焊接或螺纹固定。一般拉杆9的直径10_、数量为4根,管板6与筒体13的连接为可拆式。在筒体13的尾端通过右垫片16和槽型密封圈17设有右管箱18,所述的右管箱18内部设有多个隔板19,右管箱18其作用是把管道中来的流体均匀分布到各换热管中,将换热管内流体汇集在一起送出换热器,在筒体13底部还设置有六组相对称的鞍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卧式毛油换热器,由头部(1)与筒体(13)和右管箱(1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部(1)侧面设有左管道(2),头部(1)端面设有法兰一(3)与筒体(13)通过左垫片(7)和管板(6)由螺柱(4)、螺母一(5)连接,筒体(13)内横向设置有多个支撑杆,支撑杆首尾端分别穿过管板(6),支撑杆之间竖向设有多块折流板(12),在管板(6)和尾端的折流板(12)之间还设置由多个横穿定距管(10)的拉杆(9),在筒体(13)的尾端通过右垫片(16)和槽型密封圈(17)设有右管箱(18),所述的右管箱(18)内部设有多个隔板(1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卧式毛油换热器,由头部(I)与筒体(13)和右管箱(18)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头部(I)侧面设有左管道(2 ),头部(I)端面设有法兰一(3 )与筒体(13 )通过左垫片(7)和管板(6)由螺柱(4)、螺母一(5)连接,筒体(13)内横向设置有多个支撑杆,支撑杆首尾端分别穿过管板(6),支撑杆之间竖向设有多块折流板(12),在管板(6)和尾端的折流板(12)之间还设置由多个横穿定距管(10)的拉杆(9),在筒体(13)的尾端通过右垫片(16)和槽型密封圈(17)设有右管箱(18),所述的右管箱(18)内部设有多个隔板(19)。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祥茂
申请(专利权)人:冯祥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