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河底或池塘底部底泥制作絮凝剂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河底或池塘底部底泥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对底泥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得到能用于污水治理的絮凝剂,该方法具有取材绿色环保、絮凝效果明显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絮凝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在水处理方法中,絮凝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目前所使用的絮凝剂和助凝剂主要为无机化合物和人工合成有机物。无机絮凝剂用量大,易产生二次污染,特别是铝盐的大量应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尤其是对饮用水的处理,大量使用铝盐,会导致老年痴呆症发病率上升。由于大多数人工合成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作为絮凝剂或助凝剂的使用,残留在水中的单体具有毒性,危害人体健康,如目前普遍应用的聚丙烯酰胺。当前新兴的生物絮凝剂研究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具有效果稳定、可生物降解、无二次污染、安全无害等优异的特性。目前由于生物絮凝剂仍处于研究阶段,生产规模小,成本大,未能得到广泛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河底或池塘底部底泥制作絮凝剂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河底或池塘底部底泥(在下文中简称底泥,实指河底或池塘底部底泥)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对底泥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得到能用于污水治理的絮凝剂,该方法具有取材绿色环保、絮凝效果明显的特点。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I)底泥的预处理:将收集到的底泥中的水分去除掉大部分,使底泥的含水量保持在10 15% ;(2)底泥的膨化处 理:将步骤(I)得到的底泥放置于搅拌装置中,在其中放入酵母菌,随后用搅拌装置将底泥与酵母菌的混合物搅拌均匀,随后将其温度控制在25 30摄氏度之间的,静置4 6小时,待底泥块有明显鼓起即可;(3)底泥的粉碎处理:先将步骤(2)中处理好的底泥放入10%的硫酸溶液中浸泡90 120分钟,浸泡时不断搅拌,使底泥在硫酸溶液中分散开来,随后使用超声清洗仪对悬浮在硫酸溶液中的底泥进行处理,超声波的功率密度控制在0.3 0.4w/cm2之间,超声处理时间3 5分钟;(4) pH值的调整:使用氢氧化钠将步骤(4)中获得的液体的pH调节至6 7 ;(5)固体絮凝剂的获得:将步骤(4)中获得的混合相静置30分钟,去除沉淀颗粒,随后用150 μ m筛絹筛分,然后使用50 μ m滤膜过滤,保留粒径在50 150 μ m的颗粒;(6)封存、保管:将获得的固体颗粒风干,置于阴凉处保存备用。其中步骤(2)中投放酵母菌的量与底泥的量的比为1:1000 1500。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如下:底泥中的主要成分为以二氧化硅及铝盐为主的无机质,有机质,腐殖质,底泥中含有大量胶体,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但是底泥中的各种成分之间交联得非常紧密,因此如何打破这种交联结合成为本专利技术的重点。专利技术人通过实验发现,通过酵母菌发酵的力量可以使底泥结构自内而外地发生变化,产生具有海绵状网络组织的微结构。随后将其置于酸性环境中浸泡,去除多余的有机质、腐殖质,并使用超声波使悬浮颗粒进一步粉碎,使其达到作为絮凝剂的大小。这样本专利技术所述的絮凝剂一方面具有铝盐絮凝剂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有生物材料的胶质吸附特点,因此其综合絮凝效果更加突出,而且所使用的原材料绿色环保,是一种变废为宝的方法。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 实例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利用河底或池塘底部底泥制作絮凝剂的方法进行说明。下文中将提及的本方法制作出的絮凝剂以及对照絮凝剂的效果的实验是这样实施的:使用实验室烧杯试验确定原水饱和絮凝所需要絮凝剂的使用量,以及一般城市污水饱和絮凝所需要絮凝剂的使用量。通过对同一种水达到相同絮凝效果所使用的不同的絮凝剂的量来表征各絮凝剂的絮凝能力的强弱。实施例1:按照下列方法制备絮凝剂:(I)底泥的预处理:收集池塘中的底泥,将收集到的底泥中的水分去除掉大部分,使底泥的含水量保持在10% ;(2)底泥的膨化处理:将步骤(I)得到的底泥放置于搅拌装置中,在其中放入酵母菌,随后用搅拌装置将底泥与酵母菌的混合物搅拌均匀,随后将其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之间的,静置6小时,待底泥块有明显鼓起即可;(3)底泥的粉碎处理:先将步骤(2)中处理好的底泥放入10%的硫酸溶液中浸泡90分钟,浸泡时不断搅拌,使底泥在硫酸溶液中分散开来,随后使用超声清洗仪对悬浮在硫酸溶液中的底泥进行处理,超声波的功率密度控制在0.34w/cm2之间,超声处理时间3分钟;(4) pH值的调整:使用氢氧化钠将步骤(4)中获得的液体的pH调节至7 ;(5)固体絮凝剂的获得:将步 骤(4)中获得的混合相静置30分钟,去除沉淀颗粒,随后用150 μ m筛絹筛分,然后使用50 μ m滤膜过滤,保留粒径在50 150 μ m的颗粒;(6)封存、保管:将获得的固体颗粒风干,置于阴凉处保存备用。取硫酸铝絮凝剂以及PAM絮凝剂作为对照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原水,硫酸铝絮凝剂用量为45ppm,PAM絮凝剂用量为20ppm,按本专利技术方法制备的絮凝剂用量为15ppm ;对于一般城市污水,硫酸铝絮凝剂用量为llOppm,PAM絮凝剂用量为70ppm,按本专利技术方法制备的絮凝剂用量为50ppm。实施例2:按照下列方法制备絮凝剂:(I)底泥的预处理:收集池塘中的底泥,将收集到的底泥中的水分去除掉大部分,使底泥的含水量保持在15% ;(2)底泥的膨化处理:将步骤(I)得到的底泥放置于搅拌装置中,在其中放入酵母菌,随后用搅拌装置将底泥与酵母菌的混合物搅拌均匀,随后将其温度控制在30摄氏度之间的,静置5小时,待底泥块有明显鼓起即可;(3)底泥的粉碎处理:先将步骤(2)中处理好的底泥放入10%的硫酸溶液中浸泡120分钟,浸泡时不断搅拌,使底泥在硫酸溶液中分散开来,随后使用超声清洗仪对悬浮在硫酸溶液中的底泥进行处理,超声波的功率密度控制在0.4w/cm2之间,超声处理时间5分钟;(4) pH值的调整:使用氢氧化钠将步骤(4)中获得的液体的pH调节至7 ;(5)固体絮凝剂的获得:将步骤(4)中获得的混合相静置30分钟,去除沉淀颗粒,随后用150 μ m筛絹筛分,然后使用50 μ m滤膜过滤,保留粒径在50 150 μ m的颗粒;(6)封存、保管:将获得的固体颗粒风干,置于阴凉处保存备用。取硫酸铝絮凝剂以及PAM絮凝剂作为对照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原水,硫酸铝絮凝剂用量为45ppm,PAM絮凝剂用量为20ppm,按本专利技术方法制备的絮凝剂用量为15ppm ;对于一般城市污水,硫酸铝絮凝剂用量为llOppm,PAM絮凝剂用量为70ppm,按本专利技术方法制备的絮凝剂用量为55ppm。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专利技术公开的内容和所掌握的本领域技术对本
技术实现思路
作出替换或变型,但是这些替换或变型都不应视为脱离本专利技术构思的,这些替换或变型均在本专利技术要求保护的权利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河底或池塘底部底泥制作絮凝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底泥的预处理:将收集到的底泥中的水分去除掉大部分,使底泥的含水量保持在10~15%;(2)底泥的膨化处理:将步骤(1)得到的底泥放置于搅拌装置中,在其中放入酵母菌,随后用搅拌装置将底泥与酵母菌的混合物搅拌均匀,随后将其温度控制在25~30摄氏度之间的,静置4~6小时,待底泥块有明显鼓起即可;(3)底泥的粉碎处理:先将步骤(2)中处理好的底泥放入10%的硫酸溶液中浸泡90~120分钟,浸泡时不断搅拌,使底泥在硫酸溶液中分散开来,随后使用超声清洗仪对悬浮在硫酸溶液中的底泥进行处理,超声波的功率密度控制在0.3~0.4w/cm2之间,超声处理时间3~5分钟;(4)pH值的调整:使用氢氧化钠将步骤(4)中获得的液体的pH调节至6~7;(5)固体絮凝剂的获得:将步骤(4)中获得的混合相静置30分钟,去除沉淀颗粒,随后用150μm筛绢筛分,然后使用50μm滤膜过滤,保留粒径在50~150μm的颗粒;(6)封存、保管:将获得的固体颗粒风干,置于阴凉处保存备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河底或池塘底部底泥制作絮凝剂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底泥的预处理:将收集到的底泥中的水分去除掉大部分,使底泥的含水量保持在10 15% ; (2)底泥的膨化处理:将步骤(I)得到的底泥放置于搅拌装置中,在其中放入酵母菌,随后用搅拌装置将底泥与酵母菌的混合物搅拌均匀,随后将其温度控制在25 30摄氏度之间的,静置4 6小时,待底泥块有明显鼓起即可; (3)底泥的粉碎处理:先将步骤(2)中处理好的底泥放入10%的硫酸溶液中浸泡90 120分钟,浸泡时不断搅拌,使底泥在硫酸溶液中分散开来,随后使用超声清洗仪对悬浮在硫酸溶液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江晨,芮旭婷,徐清华,彭继红,
申请(专利权)人:溧阳市天目湖保健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