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灵敏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793835 阅读:19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3 00:41
一种能够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其特征是用大分子截留膜制备富含大分子中药注射剂替代原注射剂进行传统的安全性评价。其截留膜的截留分子量为3k~30k,适用于基于传统疗效开发的中药注射剂,包括注射液和注射用粉针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领域,应用于不以大分子为有效成分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
技术介绍
中药注射剂最早产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由钱信忠等学者开创,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一部就收录有灯盏细辛等单方和复方注射剂。中药注射剂能提升药效、使某些中药的疗效得到更好地发挥,在推进中药剂型发展,拓展中药的应用范围,服务广大人民健康等方面的确功不可没。从技术上来讲,业界大体上已经解决了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问题(尽管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除),安全性依然是业界难题。随着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不断发现,甚至致死性不良反应也屡有报道。近年来发生的“清开灵注射液事件”、“双黄连注射液事件”、“鱼腥草注射液事件”等说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不容忽视,受到业界甚至公众的广泛关注。中药的疗效最早来自口服和外用,没有注射给药方式。大多中药注射剂的研发也源自口服剂的疗效,如清开灵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和灯盏细辛注射液。口服能够吸收的中药成分基本上都属于小分子物质,因为大分子物质不易吸收。中药注射剂具有生物提取物的特征,目前的制备流程没有大分子物质去除工艺。因此,中药注射剂包含有小分子物质和小量或微量的大分子物质。大分子和小分子尚无统一的分子量界限,但学术界对于“分子量越大口服越难吸收”的观点深入人心。以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收载的2271个药物(品种)为例,在治疗全身性疾病的口服化学药物中,分子量大于500的较少见,超过1000的则罕见(只有环孢素、维生素B12、腺苷钴胺、依托红霉素4个,但吸收不太理想 ),超过3000的则没有。分子量与吸收的关系实际上已经在药物设计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一般认为中药注射剂中可能含有的蛋白质、鞣质(缩合鞣质)、多糖、核酸和树脂均视为大分子物质,2000年版《中国药典》也对其中的蛋白质、鞣质和树脂开始进行检查。因此,我们推测,中药注射剂的疗效来自所含的小分子物质,与分子量大于3000的物质几乎无关。由于中药注射剂具有生物提取物的特征,因此在提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生物大分子,比如植物蛋白质、核酸等,还有可能带入鞣质、树脂、多糖等大分子。这些大分子口服是不能直接吸收的,必须经过消化道的降解才可能以小分子吸收。蛋白质是抗原性最强的常见物质,而且分子量越大抗原性越强,越容易引起过敏反应或类过敏。据此推测,中药注射剂含有的微量蛋白质是导致过敏或类过敏等特有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其他大分子如多糖、核酸、鞣质、树脂等也可能参与了这些不良反应。因此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含的大分子成分。来自中药的大分子化学成分对人体影响较大的主要可分为四类,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主要影响分子如下:热原:多为细菌的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分子量较大,能引起恒温动物发热、休克、甚至死亡。蛋白质:多为植物蛋白,部分为动物蛋白或微生物蛋白。蛋白质类物质是抗原性较强的化学物质,能引起各种过敏反应(包括1、I1、II1、IV型)。由于与人的种属差异较大,中药注射剂含有的蛋白质类大分子的抗原性均较强。鞣质:鞣质是引起中药注射剂注射后疼痛的主要物质之一。鞣质后蛋白质结合为更大的分子复合物后,可增强蛋白质的过敏性。多糖:蛋白多糖或糖蛋白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抗原性,一般高于原有的蛋白质。单纯的多糖能够通过“免疫佐剂”效应增强免疫的作用,即也能增强过敏反应。核酸: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多通过“免疫佐剂”效应增强过敏反应。现有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工艺中,一般都采用“醇水法”或“水醇法”制备中药注射剂的原料。“醇水法”主要是采用乙醇提取中药材,回收溶剂后再加水去除沉淀后制得;而“水醇法”则主要是采用水提取药材,适当浓缩后然后用80%左右的乙醇沉淀,将上清液制备成原料。除此之外还有“酸提碱沉法”等。然而,这些方法制得的原料均不同程度地含有大分子杂质,如含有蛋白质、多糖、核酸、鞣质等。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目前中药安全性检查的项目主要有:热原或内毒素检查;异常毒性检查;降压物质检查;过敏反应检查;溶血与凝集检查。除溶血与凝集检查外,其他四项检查直接与大分子物质有关。目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率总体上在3_10%,其中主要是变态反应(社会上也常称之为“过敏”),发生率占其中的75%左右。变态反应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皮疹、荨麻疹等,以静脉注射的中药注射剂更为严重。变态反应是一种病理性免疫反应,在抗原的刺激下才能发生。《中国药典》规定有安全性评价检测,即中药注射剂上市前必须进行相关的动物安全性检测,检测的方法是直接用中药注射液成品进行检测。由于动物对某些抗原性的反应敏感性和人有差别,而且目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发生率在10%以下,属于低概率事件,因此《中国药典》规定的检测方法灵敏度有限,很难评价目前“合格”的中药注射剂品种,推动中药注射剂产品质量的提高。由于传统中药应用过程无“注射”给药方式,中药注射剂大规模使用历史较短,导致很多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不容易发现。《中国药典》采用动物检测法来评价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然而动物检测的灵敏度往往偏低,用中药注射剂成品直接检测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阳性反应。为了进一步发现评价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专利技术能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灵敏度的方法有望解决此问题。在此我们以专利技术一种方法,以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传统方法的灵敏性。本专利的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编号:81160495)支持。
技术实现思路
作为用于全身治疗的传统中药,大分子物质很难吸收产生全身作用;相反,如果直接进入机体反而可能导致变 态反应等安全性问题。富集中药注射剂中的大分子物质后,用富含大分子的中药注射剂代替原注射剂能更灵敏地评价原注射剂的安全性。本专利技术利用此原理,在安全性评价时,先用分子筛富集传统中药注射剂的大分子物质,用富含大分子的中药注射剂代替中药注射剂原液再进行安全性评价,以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灵敏性。本方法适用于基于传统疗效研发中药注射剂(包括中药注射液和注射用中药粉针剂)的安全性评价。本专利技术中采用的分子筛膜是截留分子量3lT30k的膜,材质不限;截留的方式可以米用正压,也可以米用负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方法的实施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示例I用富含大分子清开灵注射液评价清开灵注射液的安全性。 复方制剂清开灵注射液(批号:100327.2),采用离心方式分别经截留分子量为10k和30k的膜处理后得到5份样品,分别为“Q0”、“Q2上”和“Q3上”。“Q0”为正常的清开灵注射液;“Q2”为经10 k截留膜去大分子后的注射液;“Q3”为经30k截留膜去大分子后的注射液;“Q2上”为10 k截留膜截留获得的富含大分子注射液,来自10倍体积的原注射液;“Q3上”为30k截留膜截留获得的富含大分子注射液,来自10倍体积的原注射液。将Iml的注射液样品冷冻干燥到恒重后测定以上样品的固体物含量。按照201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附录91 (异常毒性检查)要求配制以上5种来自清开灵注射液的样品,取符合要求的35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只小鼠腹腔注射0.5 ml,观察20分钟,结果发现注射“Q0” (固体物含量0.0416 mg/ml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其特征是在用大分子截留膜制备富含大分子中药注射剂替代原注射剂进行安全性评价。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高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的方法,其特征是在用大分子截留膜制备富含大分子中药注射剂替代原注射剂进行安全性评价。2.根据权利要求1所描述的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提高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所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段为钢柯瑾张陆勇江振洲吕小满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中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