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圆机的新型鞍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85101 阅读:2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10 00: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大圆机的新型鞍座,大圆机底座上装有鞍座,此鞍座中有织针、三角、针筒等部件,机器在运转过程中,鞍座中各零部件相互摩擦受力,共同支配运转织线成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大圆机新型鞍座,将鞍座的外形尺寸做小,同时将相互邻近的两块鞍座距离拉大,由原有的2mm改进为7.4mm,这样外观较为新颖,同时,在机器编织过程中,织针、三角、针筒各零部件的散热空间大,可以及时降低织针、三角、针筒的温度,保证精度,这样不仅可以起到保护机器各零部件的寿命,同时还使机器运转更加顺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快捷降低机器主要零部件运转时的温度,同时起到延长零部件的寿命,使机器运转更加顺畅,从而改善布面品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大圆机,特别是涉及一种大圆机的新型鞍座
技术介绍
目前大圆机底座的鞍座,大多采用扇形结构,外形尺寸较大,相邻两块鞍座间距离较小,由锯片厚度决定其间隙大小约2_,机器在编织过程中,织针、三角及针筒摩擦产生热量,而普通的鞍座间距,无法使高热量及时得到散发,会加速各零部件的磨损、变形,而降低零部件精度及使用期限,不仅无法保证织布质量,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保证织针、三角及针筒等零部件的精度,保证织布质量的新型鞍座。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大圆机的新型鞍座,其包括将扇形结构改进为长方形结构,增加加工工艺,改善相邻鞍座间距,有利热量快速散发。所述长方形结构的鞍座下等长与上等长的长度一致。所述相邻鞍座的间距由2mm改善为7.4mm。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的大圆机的新型鞍座,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改进成长方形的鞍座,缩小了尺寸,改善了外形,外形较为新颖美观;同时将相邻的鞍座间距拉大,提供了更大的散热空 间,织针、三角、针筒等零部件在编织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及时得到散发,降低温度,减小零部件的变形量及磨损,很大程度地保护了各零部件,保证了其精度且大大起到延长寿命的作用,同时,各零部件及时的散热也使机器在运转过程中更加顺畅,从而保证了布面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的大圆机的鞍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大圆机的新型鞍座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现有的鞍座A现有的相邻鞍座间的间距 C改进后的新型鞍座B改进后的相邻鞍座间的间距D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大圆机在编织运转时,通过电机带动大齿轮旋转并使下针筒上安装的织针与菱角座配合从而完成编织作业。其中,大圆机的底座的鞍座结构主要改进在于:将现有的鞍座A,呈扇形形状,改进成B,呈长方形形状,缩小了鞍座尺寸,改善了形状;同时,鞍座间的间距由C改进为D,拉长了相邻鞍座间的间距,由原有的2mm改善为7.4mm。其他,大圆机的其他结构分别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由于改善鞍座形状,形状较为新颖,同时拉长相邻间的鞍座间距,这样织针、三角及针筒等各零部件在编织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可以得到更快的扩散,及时散热,降低零部件的温度,保证精度,使机器运转顺畅,改善布面质量,从而也同时延长零部件的使用期限,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技术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述
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技术的专利范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圆机的新型鞍座,其特征在于:将原有的鞍座由扇形结构改进为四方形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圆机的新型鞍座,其特征在于:将原有的鞍座由扇形结构改进为四方形结构。2.如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海滨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台帆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