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模具进胶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68668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6-08 03: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新型模具进胶口,设置在前模仁与后模仁之间,与前模仁与后模仁压合后形成的模腔相通;包括直行管道及弧形管道,直行管道与弧形管道平滑过渡连接,且直行管道及弧形管道之间的夹角为110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注塑过程中不易产生拉毛屑现象,提高良品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模具进胶口
技术介绍
如图1及图2所示,现有技术中的模具进胶口 10,其设置在前模仁101与后模仁102之间;前模仁101与后模仁102压合后形成用于注塑成型的模腔103,模具进胶口 10与模腔103相通;模具进胶口 10包括直行管道104及弧形管道105,直行管道104与弧形管道105平滑过渡连接,且直行管道104及弧形管道105之间的夹角A大约为120度。如图3及图4所示,现有技术的另一种模具进胶口 20,其形成于后模仁201中,前模仁202与后模仁201压合后形成用于注塑成型的模腔203,模具进胶口 20与模腔203相通;模具进胶 口 20包括两直行管道(204、205),两直行管道(204、205)相交连接,且两直行管道(204、205)之间的夹角B约为45度。上述现有技术的两种模具进胶口,其缺点在于:在注塑过程中,容易出现拉毛屑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产生拉毛屑现象的新型模具进胶口。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为:一种新型模具进胶口,设置在前模仁与后模仁之间,与前模仁与后模仁压合后形成的模腔相通;包括直行管道及弧形管道,直行管道与弧形管道平滑过渡连接,且直行管道及弧形管道之间的夹角为110度。采用上述方案后,本技术将直行管道及弧形管道之间的夹角调整为110度,使得直行管道与弧形管道更为平滑过渡,从而不易产生拉毛屑现象,提高良品率。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模具进胶口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现有技术另一|旲具进I父口结构不意图;图4是图3局部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局部放大图。标号说明模具进胶口 10前模仁101后模仁102模腔103直行管道104弧形管道105模具进胶口 20后模仁201前模仁202模腔203直行管道(204、205)前模仁I后模仁2模腔3直行管道4弧形管道5。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参阅图5及图6所示,本技术揭示的一种新型模具进胶口,设置在前模仁I与后模仁2之间,与前模仁I与后模仁2压合后形成的模腔3相通,模腔3用于注塑成型塑胶件。包括直行管道4及弧形管道5,直行管道4与弧形管道5平滑过渡连接,且直行管道4及弧形管道5之间的夹角C为110度。将直行管道4及弧形管道5之间的夹角调整为110度,使得直行管道4与弧形管道5更为平滑过渡,从而更不易产生拉毛屑现象。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案设计的限制,凡依本案的设计关键所做的等同变化 ,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新型模具进胶口,设置在前模仁与后模仁之间,与前模仁与后模仁压合后形成的模腔相通;其特征在于:包括直行管道及弧形管道,直行管道与弧形管道平滑过渡连接,且直行管道及弧形管道之间的夹角为110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模具进胶口,设置在前模仁与后模仁之间,与前模仁与后模仁压合后形成的模腔相通;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文开袁聪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开捷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