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换热器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2011年11月25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1-0124459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更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能够控制流入所述换热器的操作流体的温度。
技术介绍
通常地,换热器通过传热表面将来自高温流体的热传递至低温流体,并用在加热器、冷却器、蒸发器和冷凝器中。这种换热器再利用热能或控制流入其中的操作流体的温度以便得到需要的性能。换热器被应用于车辆的空调系统或变速器油冷却器,并安装在发动机舱处。由于换热器难以安装在具有有限空间的发动机舱处,已经开展了对于具有更小尺寸、更轻重量和更高效率的换热器的研究。传统换热器根据车辆的条件控制操作流体的温度并将操作流体供应至发动机、变速器或空调系统。出于该目的,在每个液压管线上安装分支回路和阀门,操作流体作为加热介质或冷却介质穿过所述液压管线。因此,构成元件和组装过程增加且布局复杂。如果不使用额外的分支回路和阀门,则不能根据操作流体的流量来控制换热效率。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包括:散热部分,所述散热部分具有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所述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通过堆叠多个板而以预定顺序形成,并将第一操作流体、第二操作流体和第三操作流体分别接收至所述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中,所述第一操作流体、第二操作流体和第三操作流体在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的过程中互相换热,且供应至所述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的所述第一操作流体、第二操作流体和第三操作流体互相不混合并被循环;分支部分,所述分支部分将用于使所述第一操作流体、第二操作流体和第三操作流体中 ...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1.25 KR 10-2011-01244591.一种用于车辆的换热器,包括:散热部分,所述散热部分具有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所述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通过堆叠多个板而以预定顺序形成,并将第一操作流体、第二操作流体和第三操作流体分别接收至所述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中,所述第一操作流体、第二操作流体和第三操作流体在穿过所述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的过程中互相换热,且供应至所述第一连接管线、第二连接管线和第三连接管线的所述第一操作流体、第二操作流体和第三操作流体互相不混合并被循环;分支部分,所述分支部分将用于使所述第一操作流体、第二操作流体和第三操作流体中的一种操作流体流动的流入孔与用于排出所述一种操作流体的排出孔连接,并适合于根据所述一种操作流体的温度而使所述一种操作流体绕开所述散热部分;和阀门单元,所述阀门单元安装在对应于所述流入孔的位置处并适合于根据流入所述流入孔的所述一种操作流体的温度而使所述一种操作流体选择性地流入所述散热部分或所述分支部分;其中所述第一操作流体通过第一流入孔流入所述散热部分并通过第一排出孔从所述散热部分流出,且所述第一流入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管线连接至所述第一排出孔,所述第二操作流体通过第二流入孔流入所述散热部分并通过第二排出孔从所述散热部分流出,且所述第二流入孔通过所述第二连接管线连接至所述第二排出孔,所述第三操作流体通过第三流入孔流入所述散热部分并通过第三排出孔从所述散热部分流出,且所述第三流入孔通过所述第三连接管线连接至所述第三排出孔,所述第一流入孔、第二流入孔和第三流入孔基本上沿长度方向在所述散热部分的表面的两侧处形成,和所述第一排出孔、第二排出孔和第三排出孔与所述第一流入孔、第二流入孔和第三流入孔隔开设置并基本上在长度方向上在所述散热部分的表面的两侧处形成;其中所述阀门单元包括:安装帽,所述安装帽固定安装在与形成所述第一流入孔的散热部分的表面相对的所述散热部分的表面处;和可变形构件,所述可变形构件插入所述安装帽中且适合于根据所述一种操作流体的温度而延伸或收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换热器,其中所述分支部分适合于使所述第一流入孔连接至所述第一排出孔,并从所述散热部分的表面突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出孔在所述散热部分的表面的基本上彼此对角的拐角部分处形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二流入孔和所述第二排出孔在所述散热部分的表面的不存在所述第一流入孔和所述第一排出孔且基本上彼此对角的拐角部分处形成。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换热器,其中所述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