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734037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26 11: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用于小型电动执行器的手动、电动的自动切换;包括:与电动输入齿轮啮合的齿轮圈,用于驱动执行器的输出端,其内圆为内摩擦面;与齿轮圈轴线平行的手动轴,位于齿轮圈内,其端部用于连接摇把或手轮;与手动轴同轴固定连接的中心轮,其外圆为外摩擦面,外圆上设置有缺角。中心轮的外摩擦面与齿轮圈的内摩擦面之间,直接或间接摩擦传动连接;中心轮通过其外圆上的缺角,与齿轮圈脱离摩擦,呈分离状态。其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安装方便,占用体积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业自动化
,涉及电动执行机构的传动系统,尤其涉及电动执行机构传动系统的手动和电动的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的用于电动执行器传动系统的手动、电动的切换装置,一般是通过操作杆撬动分尚器,将电动执行器的输出轴与蜗轮分尚,此时可以使用手轮直接转动输出轴。手动操作执行器完毕后,开启电动,分离器的支持弹片回到原始位置,压缩弹簧迫使蜗轮与执行器的输出轴重新啮合,达到电动状态。现有技术的手动、电动的切换装置的缺点是:结构较复杂;制造成本高;安装不方便;体积大,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的动力切换装置。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是: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用于电动执行器的手动、电动的自动切换;包括:齿轮圈,与电动输入齿轮哨合,用于驱动执行器的输出端,其内圆为内摩擦面;手动轴,与齿轮圈轴线平行,位于齿轮圈内,其端部用于连接摇把或手轮;中心轮,与手动轴同轴固定连接,其外圆为外摩擦面,外圆上设置有缺角。所述中心轮的外摩擦面与齿轮圈的内摩擦面之间,直接或间接摩擦传动连接;所述中心轮通过其外圆上的缺角,与齿轮圈脱离摩擦,呈分离状态。其中,所述中心轮的轴线与齿轮圈的轴线不同轴;所述中心轮的外摩擦面,与齿轮圈的内摩擦面直接摩擦传动连接;所述中心轮外圆上的缺角接近齿轮圈的内摩擦面时,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脱离齿轮圈的内摩擦面,中心轮与齿轮圈分离。或者,所述中心轮的轴线与齿轮圈的轴线同轴;所述中心轮的外圆与齿轮圈的内圆之间设置有其外圆带过渡摩擦面的行星轮;所述中心轮的外摩擦面,通过行星轮的过渡摩擦面,与齿轮圈的内摩擦面间接摩擦传动连接;所述中心轮外圆上的缺角接近行星轮的过渡摩擦面时,中心轮的外摩擦面脱离的行星轮的过渡摩擦面,中心轮与齿轮圈分离。进一步的,所述齿轮圈的内摩擦面为锥面;所述中心轮的外摩擦面为锥面;所述行星轮的过渡摩擦面为分别与齿轮圈锥面和中心轮锥面配合的锥面。所述手动轴与中心轮为同体。与现有技术的动力切换装置相比,采用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优点是: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安装方便,占用体积小,适用小型执行器。附图说明下面对本说明书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实施例一手动连接状态的摩擦传动原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实施例一手动分离状态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实施例二的剖视示意图。图中包括:齿轮圈1、锁紧圈11 ;手动轴2、锁紧螺母21、推力轴承22 ;中心轮3、缺角31 ;行星轮4、星轮转轴41、星轮轴承42。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用于电动执行器的手动、电动的自动切换。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包括:与电动输入齿轮哨合的齿轮圈I,用于驱动执行器的输出端,齿轮圈I的内圆为内摩擦面;与齿轮圈I轴线平行的手动轴2,位于齿轮圈I内,其端部用于连接摇把或手轮;与手动轴2同轴固定连接的中心轮3,其外圆为外摩擦面,外圆上设置有缺角31。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与齿轮圈I的内摩擦面之间,直接或间接通过摩擦传动连接;中心轮3通过其外圆上的缺角31,与齿轮圈I脱离摩擦传动,呈分离状态。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的一种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中心轮3的轴线与齿轮圈I的轴线不同轴。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与齿轮圈I的内摩擦面直接摩擦传动连接。中心轮3的外圆上设置有一个缺角31 ;中心轮3外圆上的缺角31接近齿轮圈I的内摩擦面时,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脱离齿轮圈I的内摩擦面,中心轮3与齿轮圈I分离,即中心轮3与齿轮圈I之间的摩擦传动中断。当摇把或手轮转动手动轴2时,通过中心轮3外摩擦面和齿轮圈I内摩擦面之间的摩擦力,带动齿轮圈I转动,实现执行器的手动操作。将中心轮3转动到其缺角31与齿轮圈I的内摩擦面接近时,可以通过齿轮圈I啮合的电动输入齿轮,实现执行器的电动操作。该实施例以中心轮3为手动时的主动轮,再直接带动齿轮圈I转动,齿轮圈I可以连接其它机械装置如执行器的输出端。当执行器使用电动时会带动齿轮圈I形成逆向传动,会直接连动中心轮3转动,但转动不到360°中心轮3会自动停止,因为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有一个象限有缺角31,齿轮圈I无法与中心轮接触,扭矩无法传递。如果再手动转动中心轮3,此时中心轮3又会逐渐与齿轮圈I摩擦完成传动。实施例二:本专利技术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的另一种实施例如图3、图4所示,中心轮3的轴线与齿轮圈I的轴线同轴,中心轮3的外圆与齿轮圈I的内圆之间分别间隔90°设置有带过渡摩擦面的四个行星轮4。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通过行星轮4的过渡摩擦面,与齿轮圈I的内摩擦面间接摩擦传动连接。中心轮3的外圆上设置有夹角成90°的四个缺角31 ;中心轮3外圆上的缺角31接近行星轮4的过渡摩擦面时,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脱离的行星轮4的过渡摩擦面,中心轮3与齿轮圈I分离,即中心轮3与齿轮圈I之间的摩擦传动中断。图中可以看到,齿轮圈I的内摩擦面为锥面,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也为锥面。行星轮4的过渡摩擦面为分别与齿轮圈I锥面和中心轮3锥面配合的锥面。其中,手动轴2与中心轮3为同体,通过锁紧螺母21和推力轴承22安装在壳体上;行星轮4通过星轮轴承42和星轮转轴41也安装在壳体上;齿轮圈I的侧面设置有锁紧圈11用于夹紧行星轮4,可以补偿摩擦面的磨损。当摇把或手轮转动手动轴2时,通过中心轮3外摩擦面与行星轮4过渡摩擦面之间的摩擦力,及行星轮4过渡摩擦面和齿轮圈I内摩擦面之间的摩擦力,带动齿轮圈I转动,实现执行器的手动操作。将中心轮3转动到其缺角31与行星轮4的过渡摩擦面接近时,可以通过齿轮圈I哨合的电动输入齿轮,实现执行器的电动操作。该实施例以摩擦行星轮系为基础,中心轮3为手动时的主动轮,再通过行星轮4间接带动齿轮圈I转动,齿轮圈I可以连接其它机械装置如执行器的输出端。当执行器使用电动时会带动齿轮圈I形成逆向传动,行星轮4会间接连动中心轮3转动,但转动不到90°中心轮3会自动停止,因为中心轮3圆锥本体的4个象限都有缺角31,行星轮4无法与中心轮3接触,扭矩无法传递。如果再手动转动中心轮3,此时中心轮3又会逐渐与行星轮4摩擦完成传动。本专利技术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刻意在手动时的主动轮上缺一个或多个角,形成简单的单向传动结构,可以带动齿轮圈I旋转,通过其摩擦面的缺角31与齿轮圈I分离。用于电动执行器的手动和电动的切换,无论是顺时针转动或逆时针转动都能正常工作。结构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安装方便,占用体积小,适用小型执行器。上述内容,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主要构思和精神,可以十分方便地进行相应的变通或修改,故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用于电动执行器的手动、电动的自动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齿轮圈(1),与电动输入齿轮啮合,用于驱动执行器的输出端,其内圆为内摩擦面;手动轴(2),与齿轮圈(1)轴线平行,位于齿轮圈(1)内,其端部用于连接摇把或手轮;中心轮(3),与手动轴(2)同轴固定连接,其外圆为外摩擦面,外圆上设置有缺角(31);所述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与齿轮圈(1)的内摩擦面之间,直接或间接摩擦传动连接;所述中心轮(3)通过其外圆上的缺角(31),与齿轮圈(1)脱离摩擦,呈分离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摩擦式动力切换机构,用于电动执行器的手动、电动的自动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 齿轮圈(I),与电动输入齿轮哨合,用于驱动执行器的输出端,其内圆为内摩擦面; 手动轴(2),与齿轮圈(I)轴线平行,位于齿轮圈(I)内,其端部用于连接摇把或手轮; 中心轮(3),与手动轴(2)同轴固定连接,其外圆为外摩擦面,外圆上设置有缺角(31); 所述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与齿轮圈(I)的内摩擦面之间,直接或间接摩擦传动连接; 所述中心轮(3)通过其外圆上的缺角(31),与齿轮圈(I)脱离摩擦,呈分离状态。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切换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轮(3)的轴线与齿轮圈(I)的轴线不同轴; 所述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与齿轮圈(I)的内摩擦面直接摩擦传动连接; 所述中心轮⑶外圆上的缺角(31)接近齿轮圈⑴的内摩擦面时,中心轮(3)的外摩擦面脱离齿轮圈I的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宇晨晏超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万讯自控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