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711224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7 1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屏,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一电极线;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二电极线,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交叉排布;设置于彩膜基板上且位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和一组第二电极线之上的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由于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的阻值较高,这样可使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之间的投射电场信号从中处穿出,保证了触控操作的可实现性;此外,屏蔽层本身具有导电性,当外界静电接触到显示屏时,屏蔽层可快速地将静电电荷导出接地,避免静电电荷对显示屏造成静电损伤,进一步了提高了显示效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触控显示
,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大多数互电容式触摸屏为外挂式,即触摸屏与显示屏分开制作然后贴合在一起。这种技术存在制作成本较高、光透过率较低、模组较厚的缺点。随着科技的发展,内嵌触摸屏技术逐渐成为研发新宠,其是指:用于实现触控功能的驱动电极线和探测电极线设置在显示屏的基板上。采用内嵌触摸屏技术的触控显示装置相比外挂式触控显示装置,具有厚度更薄、视角更宽、性能更高、成本更低的优势。以触摸屏内嵌于ADS(ADvanced Super Dimension Switch,高级超维场转换,简称ADS)模式显示屏的一个具体应用为例,将阵列基板上的部分狭缝电极作为用于实现触控功能的驱动电极线,在彩膜基板的衬底基板和黑矩阵之间设置与驱动电极线交叉分布的探测电极线,驱动电路对狭缝电极分时驱动,狭缝电极分时工作于不同的状态,例如,在第一时间段作为狭缝电极与板状电极形成多维电场,在第二时间段作为驱动电极线与探测电极线之间产生互感电容。为了防止静电电荷对ADS模式显示屏的影响,通常在彩膜基板的衬底基板与偏光片之间设置一面状的透明导电屏蔽层,这样,当外界静电接触到显示屏时,屏蔽层可快速地将静电电荷接地,避免静电电荷对显示屏造成静电损伤。然而,面状屏蔽层在将静电电荷接地的同时,也阻挡了驱动电极线和探测电极线之间投射电场信号的穿出,极大地影响了触控效果的实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触控显示屏驱动电极线和探测电极线之间投射电场信号被面状屏蔽层阻挡,触控效果较难实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触控显示屏,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一电极线;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二电极线,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交叉排布;设置于彩膜基板上且位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和一组第二电极线之上的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可选的,所述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设置于彩膜基板的彩膜衬底基板和偏振片之间。可选的,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和一组第二电极线设置于阵列基板上,所述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设置于彩膜基板的彩膜衬底基板的内侧。较佳的,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并与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导电连接的导电封框胶。优选的,所述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的阻值大于I欧姆/方,小于1000欧姆/方。优选的,所述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包含有碳纳米管粒子和/或金属粒子。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极线为 驱动电极线,所述第二电极线为探测电极线,或者,所述第一电极线为探测电极线,所述第二电极线为驱动电极线。本技术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由于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的阻值较高,这样可使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之间的投射电场信号从中处穿出,保证了触控操作的可实现性;此外,屏蔽层本身具有导电性,当外界静电接触到显示屏时,屏蔽层可快速地将静电电荷导出接地,避免静电电荷对显示屏造成静电损伤,进一步了提高了显示效果。因此,本技术技术方案兼顾了产品的防静电特性和可触控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触控显示屏一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0-阵列基板11-彩膜基板12-第一电极线13-第二电极线 14-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 15-导电封框胶16-彩膜衬底基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解决现有触控显示屏驱动电极线和探测电极线之间投射电场信号被面状屏蔽层阻挡,触控效果较难实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屏及触控显示装置。本技术技术方案中,在彩膜基板上设置有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该屏蔽层位于一组第一电极线和一组第二电极线之上,由于其高阻特性,可使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之间的投射电场信号从中穿出,保证了触控操作的可实现性,同时,由于屏蔽层的导电特性,可以避免静电电荷对显示屏造成静电损伤,进一步了提高了显示效果。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触控显示屏,包括: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 ;设置于阵列基板10或彩膜基板11上的一组第一电极线12 ;设置于阵列基板10或彩膜基板11上的一组第二电极线13,与一组第一电极线12交叉排布;设置于彩膜基板11上且位于一组第一电极线12和一组第二电极线13之上的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14。第一电极线12和第二电极线13分别既可以设置在阵列基板10上,也可以设置在彩膜基板11上,只要相互交叉能够形成互感电场即可。图1中,第一电极线12和第二电极线13均设置于阵列基板11上。触控显示屏还包括设置于阵列基板10和彩膜基板11之间,并与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14导电连接的导电封框胶15。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14通过导电封框胶15连接触控显示装置的柔性线路板(图中未示出),进而接地。作为静电屏蔽单元,其作用是将静电电荷迅速的导向接地,防止外界静电电荷对屏幕显示产生不良影响,避免静电损伤。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的材质需要兼顾高阻性、透光性、导电性的要求,所述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包含有碳纳米管粒子和/或金属粒子的树脂层或氮化硅层等,所述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的阻值大于I欧姆/方,小于1000欧姆/方。碳纳米管是由石墨原子单层绕同轴缠绕而成或由单层石墨圆筒沿同轴层层套构而成的管状物。其直径一般在一到几十个纳米之间,长度则远大于其直径。碳纳米管作为一维纳米材料,重量轻,六边形结构连接完美,具有许多异常的力学、电学和化学性能。近些年随着碳纳米管及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也不断地展现出来。在本技术技术方案中,由于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的阻值较高,这样可使第一电极线和第二电极线之间的投射电场信号从中处穿出,保证了触控操作的可实现性;此外,屏蔽层本身具有导电性,当外界静电接触到显示屏时,屏蔽层可快速地将静电电荷导出接地,避免静电电荷对显示屏造成静电损伤,进一步了提高了显示效果。因此,本技术技术方案兼顾了产品的防静电特性和可触控性。透明导电屏蔽层14在彩膜基板11上的设置位置不限,只要位于一组第一电极线12和一组第二电极线13之上即可,这样即可防止静电电荷进入屏幕内部,对相关器件造成损伤或者影响显示效果。例如,彩膜基板11通常包括彩膜衬底基板16和位于彩膜衬底基板之上的偏振片(图中未示出),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14可以设置于彩膜衬底基板16和偏振片之间。又例如,当第一电极线12和第二电极线13均设置于阵列基板10上,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14也可以设置于彩膜基板11的彩膜衬底基板16的内侧。本技术触控显示屏可以为IPS (In-Plane Switching,平面转换)及ADS等多种显示模式,以ADS模式为例,该模式的阵列基板包括:板状电极和位于板状电极上方且具有多个条状电极单元的狭缝电极,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或所述一组第二电极线)为狭缝电极中隔一分布的条状电极单元。ADS模式是一种能够扩宽视角的液晶显示模式,其通过同一平面内狭缝电极边缘所产生的电场以及狭缝电极层与板状电极层间产生的电场形成多维电场,使液晶盒内狭缝电极间、电极正上方所有取向液晶分子都能够产生旋转,从而提高了液晶工作效率并增大了透光效率。具有高分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盒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 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一电极线; 设置于阵列基板或彩膜基板上的一组第二电极线,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交叉排布; 设置于彩膜基板上且位于所述一组第一电极线和一组第二电极线之上的高阻透明导电屏蔽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小梁董学王海生刘英明杨盛际任涛赵卫杰刘红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