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多阀式歧管,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第一和第二横向侧面、以及正面和背面;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第一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从所述顶表面延伸到所述底表面,并且包括在所述主体的顶表面处位于所述孔的终端内的能够插入的第一和第二端口;第一和第二出口通道,与对应的第一和第二流体传导孔相交叉,并且延伸到所述主体的背面;和第一和第二压力换能器端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的背面上,与对应的第一和第二出口通道连通。(*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过程流量测量的领域,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将差压流体流量计的输出与流量数据变送器互连的阀歧管的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差压流体流量计的基本流量元件(primary flow element)的高和低压力输出传统上通过导管输送到压力换能器,压力换能器的电输出由变送器传送到仪表中心。但是,偶尔需要维护或校准变送器。为此目的,在压力导管和压力换能器之间插入阀歧管,阀歧管允许关闭各个高和低压力导管,以隔离压力换能器与过程流,或歧管中存在的高和低压力可以由歧管中的单个阀均衡,以便校准变送器。在其中流体包含有颗粒物的过程应用中,必须进行维护,以从内部通道和基本流量元件的部分清除颗粒物的沉积,以维持流量测量装置的完整性。清洁过程需要歧管和变送器组合的明显拆卸,在使系统恢复上线方面导致不合时宜的延误。因此,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过程流体装配的阀歧管,可以通过通管检修过程(rodding process)从阀歧管的内部通道清除颗粒物,该通管检修过程不需要从阀歧管上分离压力换能器和变送器,并且利用插在歧管通道中的杆,以打破或移除障碍物和附着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多阀式歧管是过程流体流或质量流仪表组件的一个部件。该组件包括基本流量元件,如压差自平均孔板、或皮托管、阀歧管、压力换能器、数据变送器,并且可以包括流体温度传感器。阀歧管包括主体,主体包括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高压流体传导孔和低压流体传导孔,高压流体传导孔和低压流体传导孔从主体的上表面延伸到其底表面。所述孔的在上部歧管主体表面上终端处的可选择性移除的、能够插入的端口允许插入磨蚀杆,以从在歧管主体内的高压流体传导孔和低压流体传导孔中清除附着的颗粒物。横向延伸的流体通道与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孔连通,并且与压力换能器流体连接,压力换能器接近上表面安装,但在歧管主体的背侧。将压力换能器和互连的数据变送器安装在主体的背侧上,而不是像传统的那样安装在顶侧,允许在从所述孔的终端移除上表面插头时将清洁杆直接地插入到流体传导孔。除了允许通管检修过程,与被显示用于美国专利N0.7,406,880中的传统纵向安装配置相比,这样的配置较少受到振动。靠近歧管主体的下部定位的是高压和低压截断阀,高压和低压截断阀被定位和布置成阻止过程流体进入流体传导孔。所述截断阀是“贯通端口(through-port) ”类型的,使得在进行通管检修过程时,杆可以自由地穿过设置在流体传导孔中的截断阀的远端。靠近歧管主体的上部的是冗余的高压和低压截断阀和均压阀,它们全部与高压和低压流体传导孔流体连通,并且主要地意图用于在校准数据变送器时减少或均衡过程流体压力。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多阀式歧管,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第一横向侧面和第二横向侧面、以及正面和背面;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从所述顶表面延伸到所述底表面,并且包括在所述主体的所述顶表面处位于所述孔的终端内的能够插入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与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相交叉,并且延伸到所述主体的所述背面;以及第一压力换能器端口和第二压力换能器端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的背面上,与对应的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连通。较佳地,上述歧管进一步可以包括:第一阀装置和第二阀装置,被支承在所述主体的对应的第一横向侧面和第二横向侧面中,用于选择性地截断对应的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中的流体流。较佳地,上述歧管进一步可以包括:第一截断阀和第二截断阀,具有远端并由所述主体的正面支承,每个所述截断阀在其远端处具有贯通端口,其中每个所述截断阀的贯通端口定位在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内。较佳地,在上述歧管进中,第一截断阀和第二截断阀可以是防火的。较佳地,上述歧管进一步可以包括:第一泄放阀和第二泄放阀,由所述主体的对应的第一横向侧面和第二横向侧面支承在与第一截断阀和第二截断阀共面的位置中;第一泄放孔和第二泄放孔,将对应的第一泄放阀和第二泄放阀与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互连。较佳地,上述歧管进一步可以包括:均压阀,由所述主体的正面支承并且定位成与第一阀装置和第二阀装置共面;第一均压孔和第二均压孔,将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与均压阀互连。较佳地,上述歧管进一步可以包括:第一端口插头和第二端口插头,设置在在所述主体的顶部上的对应的能够插入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中。较佳地,上述歧管进一步可以包括:细长刚性颈状部件,适于将歧管的主体的底表面与差压式基本流体流量测量元件互连,所述颈状部件具有内部设置的第一流体传导导管和第二流体传导导管,第一流体传导导管和第二流体传导导管与所述主体的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互连。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多阀式歧管,包括:主体,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第一横向侧面和第二横向侧、以及正面和背面;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从所述顶表面延伸到所述底表面,并且包括在所述孔的位于所述顶表面处的终端处的能够插入的第一断开和第二端口 ;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与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相交叉,并且延伸到所述主体的背面;第一压力换能器端口和第二压力换能器端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的背面上,与对应的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连通;第一阀装置和第二阀装置,被支承在所述主体的对应的第一横向侧面和第二横向侧面中,用于选择性地截断对应的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中的流体流;第一截断阀和第二截断阀,具有由所述主体的正面支承的远端,每个所述截断阀在其远端处具有贯通端口,其中每个所述截断阀的贯通端口定位在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内;第一泄放阀和第二泄放阀,由所述主体的对应的第一横向侧面和第二横向侧面支承在与第一截断阀和第二截断阀共面的位置中;第一泄放孔和第二泄放孔,将对应的第一泄放阀和第二泄放阀与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互连;均压阀,由所述主体的正面支承并且定位成与第一阀装置和第二阀装置共面;以及第一均压孔和第二均压孔,将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与均压阀互连。较佳地,上述歧管进一步可以包括:细长刚性颈状部件,适于将歧管的主体的底表面与差压式基本流体流量测量元件互连,所述颈状部件具有内部设置的第一流体传导导管和第二流体传导导管,第一流体传导导管和第二流体传导导管与所述主体的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互连。较佳地,上述歧管进一步可以包括:第一端口插头和第二端口插头,设置在在所述主体的顶部上的对应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中。通管检修过程的操作需要过程流体首先被减压和过程流体流被切断。这允许歧管中的截断阀保持打开,允许清洁杆插入通过截断阀的远端,并且非常好地通过歧管主体的下部末端,通过歧管安装颈部中的流体导管和进入基本流量元件。随着过程流体流的关闭,在流体通道的终端处的插头被移除,允许清洁杆被插入到流体通道,而不需要从组件中移除压力换能器和相关的数据变送器。附图说明图1是平均孔板(averaging orifice plate)形式的示例性基本流量元件的透视图,并且相关组件包括本技术的阀歧管、压力换能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多阀式歧管,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第一横向侧面和第二横向侧面、以及正面和背面,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从所述顶表面延伸到所述底表面,并且包括在所述主体的所述顶表面处位于所述孔的终端内的能够插入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与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相交叉,并且延伸到所述主体的所述背面,和第一压力换能器端口和第二压力换能器端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的背面上,与对应的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2011.10.19 US 13/276,7151.一种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多阀式歧管,包括: 主体,所述主体具有顶表面和底表面、第一横向侧面和第二横向侧面、以及正面和背面, 能够进行通管检修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从所述顶表面延伸到所述底表面,并且包括在所述主体的所述顶表面处位于所述孔的终端内的能够插入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与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相交叉,并且延伸到所述主体的所述背面,和 第一压力换能器端口和第二压力换能器端口,设置在所述主体的背面上,与对应的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歧管,进一步包括: 第一阀装置和第二阀装置,被支承在所述主体的对应的第一横向侧面和第二横向侧面中,用于选择性地截断对应的第一出口通道和第二出口通道中的流体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歧管,进一步包括: 第一截断阀和第二截断阀,具有远端并由所述主体的正面支承,每个所述截断阀在其远端处具有贯通端口,其中每个所述截断阀的贯通端口定位在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内。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歧管,其中第一截断阀和第二截断阀是防火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歧管,进一步包括: 第一泄放阀和第二泄放阀,由所述主体的对应的第一横向侧面和第二横向侧面支承在与第一截断阀和第二截断阀共面的位置中, 第一泄放孔和第二泄放孔,将对应的第一泄放阀和第二泄放阀与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互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歧管,进一步包括: 均压阀,由所述主体的正面支承并且定位成与第一阀装置和第二阀装置共面, 第一均压孔和第二均压孔,将对应的第一流体传导孔和第二流体传导孔与均压阀互连。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歧管,进一步包括: 第一端口插头和第二端口插头,设置在在所述主体的顶部上的对应的能够插入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中。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歧管,进一步包括: 细长刚性颈状部件,适于将歧管的主体的底表面与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保罗·蒂莫西·迪根,康纳德·罗伯特·韦尔哈根,
申请(专利权)人:迪特里奇标准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