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径法修复油缸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611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油缸修复工艺,是一种采用缩径法修复油缸的生产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生产工艺是:挑选—缩径—校正—车削—粗镗—冲变—浮镗—珩磨—车削—铣槽—电镀—检验。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生产工艺修复油缸,具有以下优点:修复的油缸质量好,修复成本低,修复率高,可大批量修复油缸,修复的油缸比用其它方法修复的油缸使用寿命长。(*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缸修复工艺,准确的说是一种采用缩径法修复油缸的生产工艺。煤炭开采支护由垫木支承,发展到金属应擦支柱,现已在煤炭部门的要求下向单体液压支柱过渡。但是单体液压支柱上的主要另件油缸,是易损件,随着单体液压支柱使用数量的增加,报废的油缸越来越多,这给单体液压支柱的推广和普及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给煤矿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如何使废物利用、节省紧缺的热轧无缝钢管材料,缓解油缸供应紧缺的状况,是机加工行业正在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采用的油缸修复工艺有几种焊补充填工艺,它修复质量差、表面粗糙,易脱落;低温镀铁工艺,修复成本高,修复率低,工序复杂易损密封圈;扩大内孔,更换加工的相关另件工艺,由于更换另件,管理麻烦,不易推广;内孔涂镀耐油耐磨塑料生产工艺,内孔精度差修复成本高,易脱落;内孔扩大,镶不锈钢套生产工艺,修复质量好修复成本极高,修复率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缩小油缸孔径、修复油缸的生产工艺使其工艺达到修复的油缸质量好,修复率高,修复成本低,适合大批量修复。本专利技术的修复油缸生产工艺是挑选-缩径-校正-车削-粗镗-冲变-浮镗-珩磨-车削-铣槽-电镀-检验。即先将报废的油缸按照油缸修复条件进行挑选,然后采用专用设备缩径,校正手把体端椭园度及母线直线度,再车去底座端、工艺角,粗镗内孔,将不能粗镗的油缸转入冲变工序,冲变后符合尺寸要求的与粗镗后的油缸一同转入浮镗,浮镗后珩磨,再车工艺台及底座端,铣出同新油缸上相同的钢丝槽,在油缸上镀锡青铜,最后检验。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结合工艺流程图,叙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在报废的油缸中挑选油缸无裂纹及缸壁透明的,油缸外径D≥4113.5mm,壁原差≤0.70mm,内孔蚀点较轻,镀层脱落严重的,缩量在0.5~0.8mm之间,内孔蚀点严重,需要缩径至 112±0.10,需要将手把体端17mm长截掉的,要参照 112 端面 104,15°倒角和 108-0.14×4槽的锈蚀和损坏情况而确定。将挑选的油缸符合修复条件的,送入缩径工序,采用专用油压缩孔机,将油缸缩径,缩量较大的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缩径,尺寸缩到 113-0.50椭园度小于0.25mm,对缩径后弯曲明显的进行校直,直线度小于3mm。缩工艺台尺寸至 111+0.50mm,椭园度≤0.25mm,第二次缩径,尺寸缩至 112±0.1mm,椭园度≤0.30mm,油缸缩径完毕,进行校正,校手把体端及承影板作纵向的移动。由于底片夹框的两侧各有一个限位档,因而无法作横向移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通过底片承载装置的改进,克服上述各机型及各种作法的缺点,方便地完成卫片大比例尺影象处理。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保留狄维亚108A/F型底片承载装置的纵向转动装置等部件的情况下,取消原横向限位挡,增加一个可使底片夹框作横向移动的横向传动装置。该装置由横向滑轨,横向微调螺杆及“ ”形支撑体组成,横向滑轨也可以是燕尾槽型,后者稳定性更好,横向滑轨(附图2)用易于拆卸的螺钉固定于底片框支撑体的后部。从加工、拆卸及计量移动距离的方便角度出发,本专利技术采用微调螺杆进行横向传动。微调螺杆用一个“ ”形支撑体支撑(附图3)“ ”支撑体用螺钉等易于拆卸的连接方式固定在底片框支撑体的右侧,螺杆前端通过一个固定于底片夹框右侧的螺杆卡片与底片夹框相连,以便通过转动位螺杆另一端的摇柄实现对底片夹框的横向传动,底片夹框内的底片夹上的卫片就可以相对于灯箱、皮腔作横向移动,通过纵、横向传动的配合,使得放大机的短焦镜头象一个巡视窗口,可以对底片上的任何一个小区进行35倍以上的放大。如欲获得整幅卫片的大倍率影像,将各小区的放大图像镶嵌即可。为了克服底片承载装置作横向移动时出现漏光现象,在灯箱下部安置两板长方形遮光板6和7,当底片夹框向右移动时,遮光板7可以遮住灯箱底片承载装置反射的光,遮光板6可以遮住灯箱射出的光源。这样即可保证曝光的顺利进行。遮光板6可与底片框连为一体,7可以固于灯箱上,也可作为配件,在作横向传动时加上。用装有该底片承载装置的狄维亚108A/F型放大机可以(1)很方便地进行放大倍率的调整;(2)很容易进行聚焦和操作;(3)可以方便地选择卫星影象的局部区域,进行放大和几何误差校正;几何误差可以达到与计算机处理相当的精度,处理费用远较计算机处理便宜。(4)在原放大机的升降范围内即可完成大比例尺放大及几何误差纠正作业,而无需很长的投影距离,且原放大机的其他功用不受影响。实施例本实例采用平滑型滑轨,分离式遮光板(即在作横向移动时,将遮光板置于相25um-40um。最后检验入库。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生产工艺修复,油缸具有以下优点修复的油缸质量好,符合使用要求,修复成本低,一般在86元/个左右,比新油缸价格低94~114元/个,比采用其它修复方法修复价低30~60元/个左右。修复率高,一般可达94%左右,每修复一个油缸可为国家节约原材料27SiMn30公斤左右。本专利技术的生产工艺可大批量修复油缸,修复的油缸比用其它方法修复的油缸使用寿命长。权利要求1.缩径法修复油缸工艺,其特征在于其生产工艺是,挑选-缩径-校正-车削-粗镗-冲变-浮镗-珩磨-车削-铣槽-电镀-检验。2.按照权利要求1的缩径法修复油缸工艺,其特征在于先将报废的油缸按照油缸修复条件进行挑选,然后采用专用设备缩径校正手把体端椭园度及母线直线度,再车去底座端、工艺角,粗镗内孔,将不能粗镗的油缸转入冲变工序,冲变后符合尺寸要求的,与粗镗后的油缸一同转入浮镗,浮镗后珩磨,再车工艺台及底座端铣出同新油缸上相同的钢丝槽,在油缸上镀锡青铜,最后检验。3.按照权利要求1或2的缩径法修复油缸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挑选工序中油缸的修复条件是,油缸无裂纹及缸壁透明,油缸外径D≥113.5mm,壁厚差≤0.70mm。4.按照权利要求1的缩径法修复油缸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油缸缩径缩量大的可分两次进行,第一次缩径至113-0.50,椭园度小于0.25mm,第二次缩径至112±0.1mm,椭园度≤0.30mm。5.按照权利要求1或2的缩径法修复油缸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冲变工序是,将超出最大尺寸油缸用相应的冲头和垫铁冲变,使冲变部位内孔尺寸达到100,冲击尺寸小于99时,用油缸修复器顶出到100。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油缸修复工艺,是一种采用缩径法修复油缸的生产工艺。本专利技术的生产工艺是挑选—缩径—校正—车削—粗镗—冲变—浮镗—珩磨—车削—铣槽—电镀—检验。采用本专利技术的生产工艺修复油缸,具有以下优点修复的油缸质量好,修复成本低,修复率高,可大批量修复油缸,修复的油缸比用其它方法修复的油缸使用寿命长。文档编号B23P6/02GK1057420SQ9110649公开日1992年1月1日 申请日期1991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1991年7月27日专利技术者高瑞芝, 叶道一, 范成玉, 贾祥云 申请人:新泰市机床附件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缩径法修复油缸工艺,其特征在于:其生产工艺是,挑选—缩径—校正—车削—粗镗—冲变—浮镗—珩磨—车削—铣槽—电镀—检验。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瑞芝叶道一范成玉贾祥云
申请(专利权)人:新泰市机床附件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