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695265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3:12
一种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装置,包括锭杆,锭杆上部的中心孔的下部与上部弯折通孔连通,锭杆下部的中心孔的上部与下部弯折通孔连通,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汇合形成共用通道,所述上部弯折通孔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的汇合处构成汇合突起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简化直倍捻气动生头装置的结构,并简化了直倍捻气动生头的操作。(*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纺织机械领域中的气动生头领域,特别是一种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装置
技术介绍
从中国专利ZL200820065380.7《用于BCF加捻的直捻/倍捻两用电锭》中所述的直倍捻两用锭子已知,将空心锭杆的中空通路一分为二并构成互不相通的直捻和倍捻纱道的瓷管座组件安装在储纱盘中心。当所述直倍捻两用锭子作直捻用时,外纱依靠负压依次通过长管、弯头、短管、弯头、喷嘴进入空心锭杆的内孔,在瓷管座组件的弯头处转弯并沿储纱盘的一个径向孔来到储纱盘外,实现直捻外纱的气动生头。当所述直倍捻两用锭子作倍捻用时,锭子纱从喂入卷装引出,穿过锭翼上的小孔,锭子纱借助德国专利DE4309474《手枪式气动生头》所述的喷射装置,从张力组件的顶部孔中穿入,依次经过上钢胆、下钢胆后,在瓷管座组件的弯头处转弯并沿储纱盘的另一个径向孔来到储纱盘外,实现倍捻喂入纱的气动生头。从上述的现有技术可知,使用直倍捻两用锭子生头时,直捻和倍捻时产生抽吸气流的位置和方向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将直倍捻两用锭子分别用于直捻或倍捻时,需采取不同的气动生头途径,这使得直倍捻两用锭子在进行直捻与倍捻相互变换时,操作的工作量增加,并且给操作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装置,无需额外的穿纱喷射装置,使直倍捻气动生头的结构与操作简化。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装置,包括锭杆,锭杆上部的中心孔的下部与上部弯折通孔连通,锭杆下部的中心孔的上部与下部弯折通孔连通,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汇合形成共用通道,所述上部弯折通孔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的汇合处构成汇合突起部。所述的汇合突起部尖端距离锭杆轴线的距离大于锭杆中心孔的半径。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和下部弯折通孔在弯折部的直径为最小。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下部弯折通孔和共用通道共同构成一个“Y”形通道,并成一体化位于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内。所述的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位于储纱盘内,上部弯折通孔和下部弯折通孔接入孔轴线与储纱盘轴线重合。所述的锭杆下部的中心孔下端设有用于与压缩空气连接的喷嘴。一种采用上述的装置进行直倍捻气动生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锭杆锭杆上部的中心孔的下部与上部弯折通孔连通,锭杆下部的中心孔的上部与下部弯折通孔连通,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汇合成共用通道,上部弯折通孔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构成汇合突起部;使所述的汇合突起部尖端距离锭杆轴线的距离大于锭杆中心孔的半径;在喷嘴通入压缩空气,则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的共用通道内产生抽吸气流,所述抽吸气流可以将喂入锭杆上部的中心孔和锭杆下部的中心孔的纱线从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的共用通道引出至储纱盘外;通过上述步骤实现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装置,简化直倍捻气动生头装置的结构,并简化了直倍捻气动生头的操作。本技术的装置也可以用于其它普通的直倍捻两用锭子,例如龙带传动的直倍捻两用锭子。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中:锭杆1,锭杆上部的中心孔11,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2,上部弯折通孔21,下部弯折通孔22,汇合突起部23,共用通道24,喷嘴3,储纱盘4,抽吸气流f,直捻外纱Fl,倍捻喂入纱F2,抽吸气流f。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中,一种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装置,包括锭杆1,锭杆上部的中心孔11的下部与上部弯折通孔21连通,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的上部与下部弯折通孔22连通,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21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22汇合形成共用通道24,所述上部弯折通孔21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22的汇合处构成汇合突起部23。由此结构,当从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通入压缩空气时,由伯努利原理在共用通道24内产生抽吸气流f,由于上部弯折通孔21和下部弯折通孔22汇合形成共用通道24,则来自锭杆上部的中心孔11和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的纱线均可被抽吸气流f引导从共用通道24穿出。如图2中,所述的汇合突起部23尖端距离锭杆I轴线的距离大于锭杆中心孔的半径。由此结构,确保形成可靠的抽吸气流f,避免压缩空气倒冲进入到锭杆上部的中心孔11。优化的方案中,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21和下部弯折通孔22在弯折部的直径为最小。由此结构,确保该处的气流流速为最大,从而确保纱线快速通过该弯折部。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21、下部弯折通孔22和共用通道24共同构成一个“Y”形通道,并成一体化位于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2内。所述的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2位于储纱盘4内,上部弯折通孔21和下部弯折通孔22接入孔轴线与储纱盘4轴线重合。所述的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下端设有用于与压缩空气连接的喷嘴3。如图1中,一种采用上述的装置进行直倍捻气动生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锭杆I锭杆上部的中心孔11的下部与上部弯折通孔21连通,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的上部与下部弯折通孔22连通,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21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22汇合成共用通道24,上部弯折通孔21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22构成汇合突起部23 ;使所述的汇合突起部23尖端距离锭杆I轴线的距离大于锭杆中心孔的半径;在喷嘴3通入压缩空气,则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2的共用通道24内产生抽吸气流f,所述抽吸气流f可以将喂入锭杆上部的中心孔11和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的纱线从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2的共用通道24引出至储纱盘4外;采用该方法,无论用于直捻或用于倍捻,通入压缩空气后均可在共用通道24处产生抽吸气流f,用于引导纱线。具体为,当所述锭子用作直捻时,给喷嘴3输送压缩空气,来自于纱架的直捻外纱Fl随压缩空气气流在喷嘴3处进入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然后再在管道中的抽吸气流f的作用下导向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2上与锭杆空心轴的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相连的下部弯折通孔22,再沿着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2上的共用通道24向外引出至储纱盘4外,实现直捻外纱的气动生头。当所述锭子用作倍捻时,给喷嘴3输送压缩空气,在锭杆空心轴的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和与之相连的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2中的下部弯折通孔22和共用通道24中形成了抽吸气流f,由于直倍捻通用纱道组件2中的上部弯折通孔21与下部弯折通孔22和共用通道24彼此相通,因此,与上部弯折通孔21相连的锭杆空心轴的锭杆上部的中心孔11中因负压作用产生的抽吸气流f方向向下,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于锭子上的倍捻喂入纱F2在抽吸气流f的作用下沿着锭杆上部的中心孔11至上部弯折通孔21,再经过共用通道24向夕卜,引出至储纱盘4外,实现倍捻喂入纱F2的气动生头。通过上述步骤实现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装置,包括锭杆(1),其特征是:锭杆上部的中心孔(11)的下部与上部弯折通孔(21)连通,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的上部与下部弯折通孔(22)连通,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21)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22)汇合形成共用通道(24),所述上部弯折通孔(21)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22)的汇合处构成汇合突起部(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装置,包括锭杆(1),其特征是:锭杆上部的中心孔(11)的下部与上部弯折通孔(21)连通,锭杆下部的中心孔(12)的上部与下部弯折通孔(22)连通,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21)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22)汇合形成共用通道(24),所述上部弯折通孔(21)和所述下部弯折通孔(22 )的汇合处构成汇合突起部(2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汇合突起部(23)尖端距离锭杆(I)轴线的距离大于锭杆中心孔的半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捻与倍捻通用的气动生头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上部弯折通孔(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金甲刘娅娥郑智李永强
申请(专利权)人: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