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卷绕单元(1)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20)具有可动筒体(31),该可动筒体(31)在喂纱纱管(8)退绕时覆盖在喂纱纱管(8)的纱线退绕侧的端部从而限制纱线的膨胀,该可动筒体(31)的内径为28mm以上30mm以下。(*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将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进行卷绕的纱线卷绕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一种自动络纱机,其使由精纺机等生产的喂纱纱管的纱线退绕,除去粗节等的纱疵,同时对多个喂纱纱管的纱线进行接纱而形成一个卷装。其中,在日本特开平10-2976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自动络纱机,其具有为了使退绕时的纱线张力稳定并防止断纱而限制所退绕的纱线的膨胀(也称气圈)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日本特开平10-29765号公报的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具有可动筒体,该可动筒体在纱线退绕时覆盖在被立起设置支承的喂纱纱管的上端部(纱线退绕侧的端部),并跟随纱线从喂纱纱管的退绕而降下。通过该可动筒体,由于限制了从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不会膨胀到规定以上从而气圈形状稳定,因此,纱线的退绕张力稳定,防止断纱。然而,近年来,以提高卷装生产效率为目的,期望以更高的卷绕速度对来自喂纱纱管的纱线进行卷绕。但是,若卷绕速度(纱线退绕速度)提高,则纱线退绕时的气圈无法充分膨胀。特别是,喂纱纱管的纱线量成为1/3以下时,气圈变小。其结果是,产生毛刺缠绕在一起的纱线临时从喂纱纱管脱落、即产生所谓脱圈(slaffing),容易产生断纱。这样,单纯地提高卷绕速度,会频繁地发生由上述那样的脱圈所引起的断纱,因此,反而会导致卷装的生产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即使在高速地卷绕纱线的情况下,也能够极力抑制喂纱纱管的退绕时的脱圈的发生,使卷装生产效率提高。本技术第一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纱管支承部,支承在芯管上卷绕纱线而成的喂纱纱管;纱线卷绕部,对从被所述纱管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纱线退绕辅助装置,辅助纱线从所述喂纱纱管的退绕,所述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具有筒体,该筒体在纱线退绕时覆盖在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退绕侧的端部,限制从所述喂纱纱管退绕时的纱线的膨胀,所述筒体的内径为28mm以上30mm以下。根根据本技术方案,覆盖在喂纱纱管的纱线退绕侧的端部上的筒体的内径设定为28mm以上30mm以下的范围内,由此,在以高的卷绕速度卷绕纱线的情况下,气圈也会充分膨胀,抑制了脱圈的发生。本技术第二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所述第一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具有检测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层的检测机构,所述筒体根据所述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在其筒轴方向上且向接近纱线层的方向移动。根据本技术方案,能够追随喂纱纱管的纱线退绕的进行使筒体沿筒轴方向移动,所以能够始终将气圈形状保持恒定,从而纱线的退绕稳定。第三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所述第二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具有具备缩径部的固定缩径部件,所述筒体构成为,以包围所述固定缩径部件的方式配置,相对于所述固定缩径部件能够沿所述筒轴方向移动。在本技术方案中,相对于具有缩径部的固定缩径部件,限制气圈的筒体沿筒轴方向移动。因此,通过固定缩径部件的缩径部,纱道始终被限制在相同位置,以该缩径部为基点形成的气圈被可动筒体限制,所以气圈形状更加稳定。第四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所述第二或第三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具有:用于使所述筒体沿所述筒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和将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力向所述筒体传递的传递机构。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具有用于使筒体移动的专用的驱动机构,所以,能够与纱线卷绕装置的其他动作部的动作无关地独立地进行筒体的移动控制。第五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所述第四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是步进电机。由此,通过调整步进电机的驱动脉冲数,能够容易地控制筒体的移动。此外,即使在由于不良情况导致筒体与其他部件干涉等而不能移动的情况下,由于电机失步而能够防止破损。第六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所述第四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是气缸。由于能够通过气缸的杆的进退驱动使筒体直线移动,所以传递机构的结构简单。第七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所述第四 第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机构是螺纹机构。由于传递机构使用螺纹机构,因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筒体的移动控制。此外,还具有一旦驱动部的动力丧失时保持当前状态的优点。第八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所述第四 第六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机构具有与所述筒体连结的传动带。由于为通过不使用润滑剂等油剂的传动带来传动驱动力的结构,所以能够减少由于漂浮在纱线卷绕装置的周围的飞花附着在传递机构上而引起的不良情况。第九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所述第一 第八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具有:内径恒定的直筒部;与该直筒部的所述喂纱纱管侧的端部相连且具有随着趋向外端而直径扩大的锥形状的锥筒部,所述直筒部的内径为28mm以上30mm以下。由于在直筒部的喂纱纱管侧的端部形成锥筒部,因此,所退绕的纱线顺畅地被引导到直筒部内,所以能够得到纱线的退绕张力的进一步稳定化、及抑制毛刺的效果。在具有这样的结构的筒体中,气圈的限制在直筒部的端部(与锥筒部的连接部分)进行,所以,使该直筒部的内径为28mm以上30mm以下为好。第十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所述第一 第九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姿势调整机构,该姿势调整机构对纱线退绕时的所述喂纱纱管的姿势进行调整,使得所述喂纱纱管的所述芯管的轴心与所述筒体的轴心一致。在筒体的内径小时,在以高的卷绕速度卷绕纱线的情况下能够扩大气圈,抑制纱线退绕时的脱圈的发生,但另一方面,在退绕中,筒体和喂纱纱管容易接触。关于这点,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姿势调整机构能够使喂纱纱管的轴心和筒体的轴心一致,因此,即使减小筒体与喂纱纱管的芯管的间隙,筒体和喂纱纱管的接触也难以发生。第十一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所述第一 第九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管支承部具有被插入到所述喂纱纱管的所述芯管内且共同作用来保持所述芯管的3片以上的多片突片。仅通过2片突片保持喂纱纱管的情况下,姿势稳定性稍低,芯管的轴心和筒体的轴心容易偏离。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通过3片以上的多片突片保持芯管,所以能够维持使芯管的轴心与筒体的轴心一致的状态。第十二技术方案的纱线卷绕装置是在所述第一 第九的任一技术方案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管支承部具有:插入到所述喂纱纱管的所述芯管内的芯部件;配置在所述芯部件的周围且在所述芯部件插入到所述芯管内时与所述芯管的内表面紧密贴合的弹性部件。根据本技术方案,在芯部件插入到喂纱纱管的芯管内的状态下,配置在芯部件的周围的弹性部件与芯管的内表面紧密贴合,所以喂纱纱管的姿势稳定。因此,能够维持使芯管的轴心与筒体的轴心一致的状态。第十三技术方案的纱线退绕方法是将纱线从在芯管上卷绕纱线而成的喂纱纱管退绕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内径为28mm以上30mm以下的筒体在其轴心与所述喂纱纱管的轴心一致的状态下覆盖在外径为17_以上22_以下的所述芯管的纱线退绕侧的端部,通过所述筒体限制从所述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的膨胀。根据本技术方案,由于使喂纱纱管的芯管与筒体的轴心一致,所以在将筒体覆盖在喂纱纱管的端部后,即使筒体与喂纱纱管的芯管的间隙小,也难以发生筒体与喂纱纱管的接触。因此,能够将筒体的内径设定得比喂纱纱管的芯管的外径稍大、即设定成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纱管支承部,支承在芯管上卷绕纱线而成的喂纱纱管;纱线卷绕部,对从被所述纱管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纱线退绕辅助装置,辅助纱线从所述喂纱纱管的退绕,所述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具有筒体,该筒体在纱线退绕时覆盖在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退绕侧的端部,限制从所述喂纱纱管退绕时的纱线的膨胀,所述筒体的内径为28mm以上30mm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8.09 JP 2011-1735981.种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纱管支承部,支承在芯管上卷绕纱线而成的喂纱纱管;纱线卷绕部,对从被所述纱管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喂纱纱管退绕的纱线进行卷绕而形成卷装;纱线退绕辅助装置,辅助纱线从所述喂纱纱管的退绕,所述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具有筒体,该筒体在纱线退绕时覆盖在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退绕侧的端部,限制从所述喂纱纱管退绕时的纱线的膨胀,所述筒体的内径为28mm以上30mm以下。2.权利要求1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具有检测所述喂纱纱管的纱线层的检测机构,所述筒体根据所述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在其筒轴方向上且向接近纱线层的方向移动。3.权利要求2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具有具备缩径部的固定缩径部件,所述筒体构成为,以包围所述固定缩径部件的方式配置,相对于所述固定缩径部件能够沿所述筒轴方向移动。4.权利要求3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纱线退绕辅助装置具有:用于使所述筒体沿所述筒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和将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力向所述筒体传递的传递机构。5.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是步进电机。6.权利要求4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是气缸。7.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机构是螺纹机构。8.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埜贤,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