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座加工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692409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13 02: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牵引座加工工装,用于加工牵引座,牵引座加工工装包括牵引座上端面加工工装,牵引座上端面加工工装包括:第一定位底座,具有定位凹槽;紧固装置,具有压紧牵引座上端面的结构,紧固装置包括:第一顶紧装置,设置在第一定位底座上,具有顶紧牵引座的结构。本申请的牵引座加工工装,包括牵引座上端面加工工装,该牵引座上端面加工工装包括第一定位底座和紧固装置。第一定位底座的凹槽与牵引座下端面的方台相配合,快速定位牵引座上端面。紧固装置包括设置在第一定位底座上的第一顶紧装置,第一顶紧装置具有顶紧牵引座的结构,便于快速找正牵引座。本申请的牵引座加工工装在加工中能对牵引座快速定位和找正。(*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机械加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牵引座加工工装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电力机车的数量要求日益增多,对机车的制造质量也要求越来越高。机车的牵引座是电力机车牵引装置的的重要部件,起着连接车体与转向架的作用。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由于机床的能力都在一步步的提高,数控机床开始遍布机械加工厂房。如果加工的思想还停留在由普通床子进行加工,使用多道工序加工同一个工件,这样不仅增加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浪费大量不必要的辅助时间。这样作业的结果就是成本大、效率低。对于牵引座的加工,传统的工艺分为划线——统上端面——钳工清理——二次划线一统下端面一钻孔划盘,这样可以看出至少要有5次的装夹和找正,增加了大量的辅助时间,还有要投入加工的机床数量。鉴于这种机车的牵引座传统加工工艺,难以快速定位找正、集成度低、辅助时间多、投入机床的数量多、效率低等缺点,现需要提供一套加工工装来解决这种问题,来适应现在的加工方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快速定位找正且集成度高的牵引座加工工装。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牵引座加工工装,用于加工牵引座,牵引座具有牵引座上端面,牵引座加工工装包括牵引座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牵引座加工工装,用于加工牵引座(10),所述牵引座(10)具有牵引座上端面(12),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座加工工装包括牵引座上端面加工工装(20),所述牵引座上端面加工工装(20)包括:?第一定位底座(21),具有定位凹槽(211);?紧固装置(22),具有压紧所述牵引座上端面(12)的结构,所述紧固装置(22)包括:?第一顶紧装置(23),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底座(21)上,具有顶紧所述牵引座(10)的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牵引座加工工装,用于加工牵引座(10),所述牵引座(10)具有牵引座上端面(12),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座加工工装包括牵引座上端面加工工装(20),所述牵引座上端面加工工装(20)包括: 第一定位底座(21),具有定位凹槽(211); 紧固装置(22),具有压紧所述牵引座上端面(12)的结构,所述紧固装置(22)包括: 第一顶紧装置(23),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底座(21)上,具有顶紧所述牵引座(10)的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座加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紧固装置(22)还包括: 第一压紧装置(24),具有将所述牵引座(10)压紧在所述第一定位底座(21)上的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牵引座加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紧装置(23)包括: 两个第一立板(231),分别竖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底座(21)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一立板(231)之间具有能容纳所述牵引座(10)的空间; 多个第一顶紧螺钉(232),穿设于两个所述第一立板(231)并顶紧所述牵引座上端面(12)的第一侧和相对的所述牵引座上端面(12)的第二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座加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装置(24)包括至少一个牵引座上端面 压紧装置(241 ),所述牵引座上端面压紧装置(241)包括: 第一立柱(242),竖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底座(21)上; 第一压板(243),所述第一压板(243)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立柱(242)的上端面;第一压紧螺钉(244),穿设在所述第一压板(243)上,连接所述第一压板(243)和所述第一定位底座(2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牵引座加工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装置(24)包括至少一个牵弓I座下端面压紧装置(245 ),所述牵弓I座下端面压紧装置(245 )包括: 第二立柱(246),竖直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底座(21)上; 第二压板(247),所述第二压板(247)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立柱(246)的上端面;第二压紧螺钉(248),穿设在所述第二压板(247)上,连接所述第二压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静辛成山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